张煜
(河北联合大学 学报编辑部,河北 唐山 063009)
文化特色词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意义,(cultrual connotation).接收者对信息中的形式和内容的理解和阐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自己的文化预设。而原文作者实际上就是基于他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来建构信息形式。《文心雕龙》一书的作者刘勰和原文接受者(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士大夫阶层)具有相同的文化预设(文化背景),他们能够通过源语的语言形式透彻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并能把语言形式和作者意象的文化内涵意义加以联系,虽然其内涵意义在结构上是含蓄和非明示的。由于译文读者不熟悉源语读者的文化预设,只能根据自己的文化预设来理解译文信息,因而不能理解原文中某一特定语言形式对于源语接收者所具有的真正意义。为了减少翻译中语义的丢失,译者应在译文中对语言形式的、进行调整或添加某些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以便补偿译语读者的文化缺省。《文心雕龙》一书距今已有逾15个世纪的历史,其中很多历史典故,人物事迹,传统礼教,甚或古代的乐器、鸟兽、颜色、中医名词、地理名称等,就是当今的中国读者阅读起来也会对其蕴含的特殊文化含义不甚了解,影响对原文思想精髓的透彻领悟,更不用说对时空都相距甚远的西方读者了,阅读如此精深浩繁的中华古典文学评论著作,其遇到的文化障碍可想而知。
认真审视原文作者运用文化缺省成分所隐含的艺术动机对译者选择文化缺省补偿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作者有意地使用某些历史典故以及形象化词语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刻画作品的人物特征或阐释作品的主题,译者应运用“直译加注”(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 footnote pr a endnote)的方法来补偿文化缺省。(王大来)
认真审视原文作者运用文化缺省成分所隐含的艺术动机对译者选择文化缺省补偿方法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作者有意地使用某些历史典故或形象化、有象征意义的词语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刻画作品的人物特征或籍此以阐释作品的主题,并且补偿该文化背景知识所需文字较多,无法自然流畅地嵌入文内,译者应运用“直译加注”(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 footnote or am endnote)的方法来补偿文化缺省,以便体现原文作者的艺术动机和原作的美学价值。
例:伊挚不能言鼎,轮扁不能语斤,其微亦乎!
英译:Yi yin could not tell of the art of the cauldron,Wheelwright Bian could not speak of the skill of the ax.注:Yi yin is a minister of Shang dynasty who is resouceful and good at cooking.Lun bian is an experienced and famous wheelwright,both own exquisite craftsmanship.
伊挚是夏朝著名的厨师,传说他给夏桀作的汤鲜美无比,但是他却不能够言说出如何烹调美味食物的秘诀。轮扁是齐桓公时远近闻名的造车高手,其技艺精湛,无人能比,却不能使用语言传授造车的技术。这两个实例说明技能的掌握主要依靠自己的体会和实践,通过别人的口授相传很难掌握一门技艺的精髓和真谛。译文中译者将原文含义忠实而明确地翻译出来,但是对于伊挚和轮扁这两个中国著名历史人物陌生的译文读者来说,单通过译文却很难能体会揣摩到作者刘勰在这里的用意,如果加上对这两个人物的专长和技艺高超的相关文化背景的注解,译文读者则很容易体会到其中的意味。(如此高明之士尚且不能言说其技艺的精髓,可见学习掌握技能主要依靠自身的长久练习和实践。)因所需要的注解内容较多,
凝含有他国文化精髓或者独特而浓厚的文化意象的词汇短语时,译者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探索异域文化风情和韵味的要求,需要保持原文的文化因子不被流失,一般着意采取的是直译加注的方法,但是当需要补充的文化信息比较简短时,可自然地置入文内,即可采用增益补偿法。按照增益补偿的在译文中所起的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
增益(contextual amplification)是在译文中明示出原文读者视为理所当然,而目标语读者却又困惑不解的意义。此种方法有助于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同时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在翻译中,译者把译语读者所必须的文化背景知识融入到译语文本中以降低译语的难度。译语读者不必阅读译语文本外的注解就能迅速获得译文的连贯理解,因而阅读的惯性不会受到影响。该方法的运用“主要是考虑到译文的清晰和流畅,缺点是原文的艺术表现方式在译文中有所变形,原文因空白消失而剥夺了译文读者发挥想象力的机会。”(王大来)。但是笔者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思想评论著作,思想高深,用语精炼,目的读者是当时受过良好儒家教育,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士大夫阶层。其中蕴含了很多晦涩古奥的典故、隐喻以及距今久远、在通俗文学中不常见,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文化背景知识,其中相当大部分就连当今的中国读者都缺乏对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读来感觉艰涩古奥,需要借助于相关文献资料才可读懂,何况对于西方读者呢?增益法因其对文化因子的完整保留且用语简省,灵活方便而在填补文化空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境信息补充说明式文内增益和文化信息补充式文内增益不同,所缺省的背景信息并不蕴含深厚浓郁的文化背景或独特鲜明的文化意象,只是对理解该语境中某语句的内涵有关键的辅助作用,但是对该语境信息的补充增益也可追溯到一定的文化渊源中(如某经典文学作品等)。
例1: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英译:The fall of a single leaf may meet a concept(and we know the autumn is coming),in the voices of insects,we find something capable of drawing forth our thoughts.
例2:夫夸张声貌,则汉初已极,自兹厥后,循环相因,虽轩翥出辙,而终入笼内。
英译:though they might soar high above the wheel tracks(of their p redecessors),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y remained within the same scope.
2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犠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Fu Xi marked out the initial stages(by producing the trigrams of the Changes),and Confucius added the Wings (exegetical and cosmologicaltracts accompanying the Changes.)
“庖犠画其始,仲尼翼其终”含义为:伏羲氏最早创制八卦,孔子最后对《易经》进行注解和评释,写了《十翼》。“庖犠”“仲尼”为中国古时两位圣人“伏羲”“孔子”的字。依照原文中的文字层面来翻译,会令译文读者困惑不解。如何“画其始”?又何以“翼其终”?刘勰认为他与《文心雕龙》读者(当时士大夫阶层)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而省略求精简,译文读者却因对中华上古文化的空白而不解。将原文语句的表层结构还原成深层结构所需增加的文化背景信息并不冗长繁杂,译者可选择使用增益法进行文化补偿。
例3: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
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
英译:The“comments”(to the book of Changes composed),by King Wen of Zhou in the time of his troubles(when imprisoned by the Shang),still gleam,like streaked jade,multifarious and cryptic,the essential principles firm and deep……
划线部分的含义是:周文王在患难的忧愁之中,制作的卦、爻辞,光耀鲜明,既有文采又含蓄隐喻,意义精深。其中,创作《易经》中的卦、爻辞,以及周文王患忧(被商朝统治者囚禁),均是文心雕龙中原作者刘勰与意向读者(当时具有良好的文化熏陶和深厚文学素养的知识分子们)所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无需多赘,且古文用语高度精炼,故将其省略。对于中国上古时期历史文化知之甚少的现代国内读者,尚且需要注释阐明其中含义,对于中国文化认知图式几乎是空白的译语读者,更加有必要将省略的文化意象进行有效的填补。因所需文字有限,且置入文内的恰当位置可形成流畅清晰的表达效果,故采用增益法。
例4:楚襄信馋,而三闾忠烈,......
King Xiang of Chu trusted slandersyet Qu Yuan was fiercely loyal(even though banished by the king).“三闾大夫”所指的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忠臣屈原,国内人人所共知。因其壮烈而死与著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密切联系对于“屈原”这个,名称西方读者或许有所了解,但是对“三闾大夫”恐怕就知之甚少了。译者直接译成“屈原”避免了空白的文化信息过多会妨碍译文读者的理解和阅读兴味的降低,且对“忠烈”一词翻译更值得称道,不但译成了“fiercely loyal”,且使用文内增益法附加了一个极端的事例来说明屈原的“忠烈”程度(even though banished by the king).此例对于具有普通历史常识的国内读者非常熟悉,但是西方读者却会因背景知识的缺乏而不能深透地理解原文蕴意,难以达到原语读者的理解程度。为了减少翻译中语义的丢失,译者增添了该背景信息以补偿译语读者的文化缺省。
例5: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
英译:When the Yang force sprouts(in the twelfth month),the black ant scurries to its hole;and when the Yin begins to coalesce(in the eighth month),the mantis feasts.
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夏至一阴生,冬至一阳生”,“阳气萌”应该是在冬至之时(农历12月),阴律凝(则应该是在夏至之时,(农历八月)。对中华传统的阴阳节气转换和农业历法陌生的西方读者来说,使用适当的文化缺省补偿方法是必要的,文内简短的增益既可补偿其所缺乏的文化背景知识,又保证其阅读的兴趣和连贯性不被间断。
运用增益法时,译者先是直译具有文化特色的词语,然后把脚注或尾注置入文内以补偿译文读者的文化缺省。当译者认为在译文中置入简短的文化信息比文外用注解的方法便利精当时,他就可采用增益法。
例1: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
It is well known that a fishing line of kingdisher feathers and cassia as the bait turn out to be a way not to catch fish.
例2: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
英译:Thus it was that(Confucius’disciple)Zi-xia exclaimed of the book of Documents:“shining as the alternating brightness of sun and moon,clear before us as the intricate movements of the stars and planets.”
例1:夫百节成体,共资荣卫,万趣会文,不离辞情。
英译:A hundred jointed segments constitute a body/form ,and they all depend on the circulation of blood and qi.
“荣卫”是中医学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荣气行于脉中,属阴,卫气行于脉外,属阳。荣卫二气散布全身,内外相贯,运行不已,对人体起着滋养和保卫作用。其在原文含义泛指人体气血(荣血,卫气),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完全陌生的译文读者,译者根本没有必要向其详细阐释“荣卫”的中医内涵,只需向译文读者解释其在源语词句上下文中的意味即可。在某个词语的文化意象并不是作者的表达重点时,使用释义法既能言简意赅地表达原文语义,使译文读者能够简单明了地掌握核心语义,而且大大减省笔墨,增加译文的流畅可读性。
例2: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然后品藻玄黄,金玉,......
……takemusical qualitiesas the voice and qi.Only then can he judge the categories of(heaven’s)purple and(Earth’s)brown…….
例1: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英译:Though things were as far apart as Hu(in the north),and Yue(in the south),When put together,they were as liver and gall.
例2:动心惊耳,逸响笙匏.
英译:Stirring the mind,startling the ear,
Like the lofty resonance of a Sheng or Pao(two musical instruments.)
例1:寻诗人拟喻,虽断章取义,然章句在篇,如茧之抽绪,原始要终,体被鳞次。
英译:…….starting from the beginning and carrying it through to the end,the form always in layered succession.(as with fish scales)
例2:若乃综述性灵,敷写器象,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其为彪炳,缛采名矣。
英译:we inscrebe our minds in the“tracks of birds”(the written words)and weave phrases on fishnet(paper).
鸟迹:指文字。相传黄帝时的仓颉受鸟兽足迹的启发而造文字。(见许慎《说文解字序》)。织辞:编织文辞。鱼网:指纸。《后汉书·蔡伦传》说蔡伦开始用树皮、鱼网等造纸。此两例蕴含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味。译者使用直译法完好地保留了文化意象,(tracks of birds”,fishnet),但是由于民族文化渊源的巨大差异,对于华夏民文明起源知之甚少的西方读者来说,很难领悟到这两个看似普通的名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同小可的意义。因而译者没有拘泥于文字表层,深剖本质,将其蕴含的深层语义附加阐明,文化意象和语义内涵完好的结合统一,堪称文化缺省补偿策略中之上选。
[1](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包惠南,包昂.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4]李家春,崔常亮.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文化补偿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
[5]张耘.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剖析[J].翻译研究,2010.
[6]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
[7]宋丹丹.汉英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J].科技信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