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京津发展河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2015-03-17 00:40赵冬梅张春玲杜丽娟刘遵峰
关键词: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

赵冬梅,张春玲,杜丽娟,刘遵峰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 063000)

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明确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涵义,即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字面上来理解,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战略性”和“新兴产业”,其中的“战略性”要求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为核心的技术要素,能够优化升级现有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市场需求旺盛、对关联企业、行业带动系数大、单位的能耗低、能够提供给社会的就业岗位数多、营利能力表现优异的特质。而“新兴产业”的概念则是通过商业模式和科学技术的创新,促使企业生产目标进入可持续发展,引导社会大众转变传统的消费理念,自觉的将节约型消费升级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中的主流。

一、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1 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北京市是全国智力资源最密集最丰富的区域,拥有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及国家级实验基地,吸引了近百万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十一五”以来,北京坚持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道路,以信息、生物、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在现代服务、新材料、民航科技、生物医药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特色优势,在新能源、绿色经济、三网融合产业化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北京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总体上处于创新引领技术产业化的阶段。

2 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天津制造业基础十分雄厚,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产品覆盖了绿色电池、电池材料、电池生产设备等方面,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和主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锂离子、镍氢电池的制造封装技术、电池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太阳能集热装置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太阳能电池的研发和制造技术等方面在国内遥遥领先,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总体上说,天津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仍处于提升技术、扩大规模的提高阶段。

3 河北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现状

煤炭、钢铁、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是河北省的优势产业,随着省内各地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它已成为拉动河北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河北省2010年1-3月份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34.3 亿元,同比增长45.1%,比上年同期增长28.9%,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8 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格局已经显现,石家庄市形成了大规模生物制药的医药产业发展格局;唐山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领先全国,建立了电动汽车研发中心;张家口市成为全国风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城市;保定市已建成我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等。这些新兴产业都呈现了良好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具备了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但目前仍存着前期规划还不完善、技术核心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金支持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京津冀区域视角下河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原则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间的差异非常大,各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要在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自身现有的经济基础和已有的产业结构特点,选择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最能率先突破的产业。河北省处于京津冀都市圈中,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上应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发展特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反映本地区的区位功能和发展特色,保证产业选择原则的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一)有利于协同发展的原则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产业互补性方面有很强的内在需求,从京津冀三地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北京市在高新技术、科学研究和文化产业都具有优势属于知识型地区;天津市在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重加工产业方面有自身的优势,而在科技、保险、金融、社会服务等方面则稍逊一筹;河北省不同于北京和天津属于资源型城市,煤矿采掘业、重工业加工、钢铁冶炼等作为其传统产业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河北省应立足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与京津产业对接协作,促进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有利于区域产业升级的原则

长期以来,河北工业不仅结构偏重,而且产业水平低,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和资源消耗型的粗放模式。此外,由于重工业对资源的需求量大,环境的承载压力也越来越大,工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因此,要紧紧依托京津发展,特别是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契机,坚持有减有增、有下有上、有退有进,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不断缩小与京津间的差距。同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能力。

(三)有利于创新能力提升的原则

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性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培育新兴产业的关键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性的核心技术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前提。相比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区域缺乏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能力。因此,发展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是促进京津冀技术创新合作水平的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明确发展重点,强化政策支持,形成若干支撑未来发展、具有国内外影响的标志性产业集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经济增长极,抢占全球科技与经济制高点。

(四)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原则

京津冀在地质地貌、气候资源、生物群落等方面是一个完整的地域系统。前些年为了承接北京、服务北京,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河北省已经接收了北京市在上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淘汰的污染企业。近期的京津冀三地严重的雾霾天气引起了京津高度重视,认识到京津冀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因此,在发展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正确树立绿色发展观念,培养循环经济理念,推行清洁生产模式,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努力减少排放废弃物。处理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处理好开发建设沿海经济带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处理好产业发展与资源节约的关系,走出一条节约和永续利用资源的新路子。

三、依托京津河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协调机制,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破除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两市一省”要加强跨部门、跨领域的统筹规划,打破部门和地区分割,建立区域统一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医疗养老保险和社会服务保障等制度。整合环京津区域发展资源,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正确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发展各自优势产业基础,挖掘各自产业发展潜力,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实现环京津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快速聚集和跨越式发展,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全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利用传统区位优势,承接京津辐射、促进京津冀形成紧密产业链

河北与北京和天津相连,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独特区位优势,近些年北京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呈现了教育医疗公共资源稀缺、住房用地紧张、交通严重拥堵等多种问题。因此,北京进行区域扩张,产业经济转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而京津冀在经济发展中表现失衡的状况,河北省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明显落后于京津地区,河北省应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京津功能疏解、要素外溢的契机,积极承接核心城市辐射作用,在巩固升级改造现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从京津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服务理念,以有特色的产业园区为突破口,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吸收京津高端产业,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实现环京津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快速聚集和跨越式发展。但是,目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产业分散、优势产业不集中,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因此,京津冀应大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实现优势产业互补,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培育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三)充分发挥京津的人才和科研资源优势,实现服务河北省产业基地的合作

河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益于京津的辐射和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但是,京津对于周边城市人才的“虹吸”效应也是不争的事实,河北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匮乏,而京津则人才济济。因此,首先,京津冀形成高端人才库,打破人才档案单位管理,实现档案在京津冀三地的联网,省去人才流动而要转移档案人事关系及各种保险等繁琐手续;其次,京津冀三地应改善养老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的地域限制,为区域内的人才自由流动解决后顾之忧;第三,京津两地高校众多,每年培养出大批的优秀人才,但京津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竞争激烈,尤其是住房条件不如河北省,因此河北省应制定高端人才引进和激励政策,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生活环境,打造10分钟工作生活圈,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缩小与京津的差距,吸引京津人才扎根河北;第四,大力发展交通网络事业,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努力实现“半天畅游京津冀”;第五,河北省加大对科研设备和实验环境的投入力度,努力建造一批具备高精尖技术的科研院所,为落户河北的高端人才提供适宜的科研工作环境,发挥科研优势促进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1]张春玲,刘遵峰,吴红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与优化研究——京津冀区域合作视角以河北省为例,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3

[2]李朴民.如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0(7).

[2]刘爱雄.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述评[J].商业时代,2012(1).

猜你喜欢
京津战略性新兴产业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邱县:打造京津食品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回望“十二五”:中国的战略性转换与评估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