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激酶联合洋地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2015-03-17 09:03:16王月珠赵海军李洪燕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激酶心室重构

王月珠,赵海军,李洪燕

(1. 河北省石家庄市心脑血管病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2.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3. 河北省石家庄市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北 石家庄050000)

蚓激酶联合洋地黄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王月珠1,赵海军2,李洪燕3

(1. 河北省石家庄市心脑血管病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2.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11;3. 河北省石家庄市广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河北 石家庄050000)

目的 观察蚓激酶联合地高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价值。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1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8例,在常规地高辛治疗的基础上,实验组加用蚓激酶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实验组心慌、气短、憋气、乏力、水肿、尿少、头晕、虚汗、咳嗽、痰多、发绀等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活动后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和肝-颈静脉回流征、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蚓激酶联合地高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蚓激酶;慢性心力衰竭;地高辛

近年来,治疗心功能不全的药物不断推出,但多数价格昂贵,虽然各有优点,但未能满意解决发生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因素,即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有微血栓形成[1]。从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看,心室重构造成的心脏超负荷机制是导致心脏功能逐渐衰退的基本原因,而这些原因会伴随着微血栓的形成加重。微血栓也会增加体循环和肺循环阻力,加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缩血管作用。因此,洋地黄为主的治疗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有必要探讨价廉质优的药物来对抗微循环血栓的形成。蚓激酶在临床上市以来,已经显示出溶栓能力强、出血不良反应小、很少发生不良反应等优势,其来源丰富,价格适当,特别是对缓解慢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备受关注[2]。随着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广泛存在,并异常增加,由此引发了多种并发症[3],而随着这些研究的深入,蚓激酶的临床应用也在不断地拓展。近年来,蚓激酶挽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例逐渐增多,该药不仅有满意的溶栓效果,而且能激活微循环系统。笔者观察了蚓激酶联合地高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石家庄市心脑血管病医院临床确诊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16例,NY-

HA心功能分级Ⅱ级或Ⅲ级,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史,其相应指标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并维持稳定。 剔除重度心力衰竭、心功能分级为Ⅳ级者,急性心力衰竭者,由于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导致心力衰竭者,患有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梗阻型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填塞、肺栓塞等严重疾病者,怀孕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精神病患者和不合作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08例,男50例,女58例;年龄41~71岁;病程2~5年;心功能分级Ⅱ级58例,Ⅲ级50例。对照组108例,男51例,女57例;年龄42~71岁;病程2~4年;心功能分级Ⅱ级57例,Ⅲ级51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地高辛0.25mg/次,早、晚餐后30min口服,连续服用12周。实验组同时给予蚓激酶胶囊(博洛克,江中制药集团生产,国药准字H20113693)60万IU饭前0.5h口服,3次/d,连续服用12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比较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2组心慌、气短、憋气、乏力、水肿、尿少、头晕、虚汗、咳嗽、痰多、发绀、颈静脉怒张、活动后呼吸困难、肝-颈静脉回流征、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P均<0.05),除颈静脉怒张、活动后呼吸困难、肝-颈静脉回流征、左室射血分数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实验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比较 例

注:①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不良反应 每4周做洋地黄浓度和凝血功能检测1次,患者无明显不适反应,常规化验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未见异常。

3 讨 论

很多呼吸系统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最终会发展到慢性心力衰竭,其临床表现就是体循环淤血和肺循环淤血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综合征。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认识到,慢性心力衰竭发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主要是由于心室重构和心室内负荷过大导致,而引发心室重构和负荷增加的根本因素主要是神经内分泌变化。心室重构包含着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包括心肌细胞的肥大、心肌细胞外基质量的变化,有很多激素参与心室重构的组成,例如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等,这些激素在发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循环中和心肌组织中都会升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肌微循环中的血栓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增多,神经内分泌激素的长期刺激促进微循环血栓形成,加快心肌重构,加重心肌损伤,促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4]。因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于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和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洋地黄能够抑制神经内分泌活性,阻止心室重构的不断恶化,但慢性心力衰竭一旦发生,其预后较差,因为发生心力衰竭后,心脏微循环系统常发生血栓,微循环血栓的形成就会反馈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增加循环系统负荷,心室内负荷的增加会导致心脏肌肉结构重组,心室重构又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特别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过度活跃,所以单纯依靠洋地黄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不能适应治疗的需要。虽然药物溶栓以及经皮腔内冠脉成形术技术的应用,使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3年病死率仍达30%,5年病死率达50%[5],所以,长期、持续用安全性较高的抗血栓药物,能够改善心肌微循环,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肺循环和体循环阻力,蚓激酶经过临床应用,具备了上述优点[6]。

蚓激酶能影响心室重构而发挥抗慢性心力衰竭恶化的机制,考虑是通过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活性,减少醛固酮水平进而改善患者的心室重构;同时,蚓激酶可改善心肌组织微循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降低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减轻心肌损伤,抑制心肌细胞增殖,阻断心室重构的进展。这些作用会大大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药理研究表明,蚓激酶能通过显著降低血中三酰甘油水平,发挥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从而减小主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7]。此外,蚓激酶改善心肌微循环的直接效益就是能增加水的排泄,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而且,排钠效果强大,阻滞了神经内分泌的反复激活,有效缓解了水钠潴留[8]。动物实验也证明,蚓激酶通过抗凝血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延长大鼠凝血酶原的时间,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模型心肌的血流状态,扩张冠脉血管,减轻心室后负荷的压力[9]。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心慌、气短、憋气、乏力、水肿、尿少、头晕、虚汗、咳嗽、痰多、发绀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提示蚓激酶联合洋地黄可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体征,值得推广应用。

[1] 关文秉. 蚓激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医药,2007,2(3):122-124

[2] 滕文娇,孙晋民. 蚓激酶的药学与临床研究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2011,26(1):69-70

[3] 张津,刘汇波,吴骋,等. 蚯蚓蛋白激酶对体内纤溶活性的增强作用研究[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5):891-892

[4] 蒋梅先,彭鹏,唐静芬,等. “心肾同病”等病机与充血性心力衰竭循环激素的关系[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1):28

[5] 闫峻,汤立达. 蚓激酶的研究与临床应用[J]. 中草药,2006,37(2):295-298

[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1):7

[7] 刘汉书. 蚓激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J]. 天津药学,2002,14(2):45-46

[8] 赵友春,赵淑梅,王革,等. 第三代溶血栓药物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2004,28(2):72-75

[9] 邹和昌. 溶栓剂的发展及研究[J]. 中国药学杂志,1997,32(5):263-267

赵海军,E-mail:zhj651212@sina.com

10.3969/j.issn.1008-8849.2015.07.036

R541.6

B

1008-8849(2015)07-0772-02

2014-04-30

猜你喜欢
激酶心室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摄影世界(2022年1期)2022-01-21 10:50:14
蚓激酶对UUO大鼠肾组织NOX4、FAK、Src的影响
蚓激酶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36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
房阻伴特长心室停搏1例
淮海医药(2015年2期)2016-01-12 04:33:21
黏着斑激酶和踝蛋白在黏着斑合成代谢中的作用
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心室率控制研究
『孙爷爷』谈心室为孩子上网撑起『保护伞』
中国火炬(2014年6期)2014-07-24 14: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