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版教材下,一道月考试题的命制过程及感悟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中何君青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针对此次课程标准的实施,苏科版教材内容进行了相应的更改和调整.圆和相似作为“图形与几何”两大重要部分,编排的顺序进行了调整,旧版教材中“圆”为九年级上学期第五章内容,在此之前的初二下学期学生学习了图形的相似等相关知识,而新版教材“圆”调整为九年级上学期第二章内容,图形的相似则调整到九年级下学期学习.面对编排顺序的大幅度调整,给九年级上学期考试的命题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困难,在此之前,很多有关圆的考题在求线段长的时候经常用到相似的求解方法,这样的调整使得许多经典考题不能再考,在此种背景下,笔者命制了一份学校的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试卷,其中一道考题打破常规,题目得到了众多老师的称赞,故撰文与同行分享.
图1
图2
题目如图1,△ABC是⊙O的内接三角形,∠BAC=60°,AB=10,AC=6,AM平分∠BAC,且与⊙O相交于点M,过点M作直线DE,使DE∥BC.
(1)判断直线DE与⊙O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2)求AM的长.
解析:(1)直线DE与⊙O相切,利用切线的判定定理可以证明.
(2)如图2,连接MB、MC,过点M分别作MH⊥AB,MF⊥AC,垂足分别为点H、F,则∠MHA=∠MHB=∠MFA=90°.
在⊙O中,因为AM平分∠BAC,所以MB=MC.
因为AM平分∠BAC,MH⊥AB,MF⊥AC,所以MH= MF.
所以Rt△AMH≌Rt△AMF,所以AH=AF.
在Rt△HMB和Rt△FMC中,MH=MF,MB=MC,所以Rt△HMB≌Rt△FMC,所以BH=CF.
因为AB=10,AC=6,且AB-BH=AC+CF,所以10-BH= 6+CF,即BH=CF=2,所以AH=AF=8.
因为AM平分∠BAC,∠BAC=60°,所以∠HAM=30°.
评注:本题考查了圆及其有关概念、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同时本题注重思想方法的考查,包含了数形结合、转化的思想,统筹兼顾、相互配合,合理覆盖相关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此题的考法是常见的中考题考法,中考中第一问常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问常求圆中某条线段的长度,以此题为载体,能较好地区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更好地让学生逐渐适应中考.
1.初步设想
月考是学校组织的阶段性检测,命题必须以当地中考及《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标准,其功能是评价学生一个阶段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这类考试还对教师的后继教学起到指导性作用,所以这类考试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高度重视.
笔者在命题前首先查阅了《新课标》,上面明确规定:理解圆、弧、弦、圆心角、圆周角的概念,了解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掌握切线的概念,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关联.
接着笔者翻阅近几年南京中考试题,发现在近3年中考试题中均出现有关圆的解答题,试题不仅考查了圆的有关性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也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的呈现方式经常涉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在求线段的长度时,考题主要运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及相似的相关性质.
基于《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南京近几年中考试题考查的方式,同时鉴于我校分层教学的情况,笔者决定命制一道难度系数为0.45,考查知识覆盖面广的试题,题目预设为两问,第一问考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二问结合三角形,求圆中某条线段的长度.
2.初稿形成
试题的改编、创作离不开“题源”,而课本却是最好的“题源”地.本着“根在书内,题在书外”这一理念,笔者翻阅新版教材,试图找到突破点,可在“圆”一章中无论是例题还是练习题都未寻找到合适的题目,于是笔者决定把寻找范围扩大,在新版八年级“全等三角形”一章发现有如下这样一道习题:
如图3,在△ABC中,∠BAC=60°,AM平分∠BAC,MB=MC,AB=10,AC=6,求AM的长.
初看此题,条件很多,感觉应当不难,可是仔细思考后发现并不能快速判断出用何种方法解决此题,于是笔者斟酌再三,决定以此题为背景,加以改编,让题目“穿个马甲”,焕然一新.
笔者曾多次命制期中、期末统考试卷,清楚地认识到在几何题目改编的过程中,常会给几何图形赋予“新的生命”,把几何图形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或圆中,这样会使题目的结论更加丰富,题目更具难度,而且赋予“新生命“后,图形原先所具有的结论仍然存在,笔者命制的试题雏形很快产生了.
在命题初稿时,值得肯定的是本题取材合理:立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源于课本,高于课本;角度新颖:着眼于几何证明和圆中的相关结论;题型丰富:既有说理又有求值.
3.修订定稿
学生对于圆的相关题目一直有较强的畏惧感,经常看到圆的题目就无从下手,本着尊重学生的原则,笔者将题目的题干、图形尽可能地反复修改,使其尽可能的简洁,以减轻学生的恐惧感.
《新课标》明确提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以往中考试题往往都是比较单一的试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近3年南京中考试题更多地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的空间,凸显出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笔者在修订的过程中,曾试图在第一问铺设台阶,让题目变简单,但为了利用此题拉开学生差距,体现更高的区分度,笔者最终没有铺设台阶降低难度.从试题的发展过程看,第一问考查本学期圆中的相关结论,第二问却结合曾经学习的三角形方面的相关结论进行考查.
4.总结反思
此题的命题角度独特,用全等三角形的背景构建出新题,从八年级的知识考查到九年级的知识,贯穿初中3年,很具典型性,但笔者认为此题还能加以发展,若将该题再发展到平面直角坐标系领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更多的初中数学问题就更完美了,介于时间有限,未曾拓展,确实可惜.
若作为中考前的复习题,此题还可以进一步推广:以BC所在直线作为x轴,BC的垂直平分线作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将原图形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再将线段的长度换为点的坐标.
图3
1.试题评价标准
衡量数学试题质量的高低,要看在符合考试性质的前提下,其试题立意的高低、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和对教学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即试题的价值取向.一道高质量的试题,反映了命题者对课程改革精神的深度领悟、对数学本质的准确把握和对教学的高期待.对于教师的命题首先应以《新课标》为理念,再查阅多年中考试题,最后找到合适的“题源”,加以模仿,争取创新,这样才能命制出经典好题.区分度和难度是命制试题时特别要控制好的标准,一份试卷必然要有较好的区分度,鉴别优劣,同时难度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建议月考试卷根据学校学生的情况,难度控制在0.7左右.
2.命题指引教学
在当今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一,过程性认识偏浅——事实性现象和事实性知识之间缺少思想方法,缺少逻辑推理的联系、体验,探究活动存在着时间、空间引导与安排上的问题,虽然课堂在探索,但仅局限于浅层次的探索,并未获得该有的深层次的结论,认识较浅;其二,课堂基于“题”的教学——缺少结构性迁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题目的开放性不够,常常就题论题,导致题目浅尝辄止,只关注答案的生成,并未关注学生对一类题的解决方法的指导,或者互动、自主设计、学习探究指导不足,故而解题教学过度,学生缺乏基本的经验,并未形成常规的思路,对于题目达不到举一反三,灵活解答.这些教学中的负面价值取向严重遏制了学生数学的发展,所以通过考试试题的命制应当让教师清醒地认识到这点,故在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知识网络,重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方法的感悟.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