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热”由之《弟子规》

2015-03-16 21:07刘桂海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童生糟粕弟子规

刘桂海

冷落了、批判了半个世纪的国学,率先在中小学升温(准确地说,中小学里的“国学”充其量不过是在国学这张数千年的大“皮子”上,薅下的一小缕绒毛),最火的当属《弟子规》。为什么和“三、百、千”同样是“私塾老教材”,偏红了《弟子规》呢?我想原因大概有四:

一是《弟子规》内容少,就360句、1080个字,不会耗费师生太多精力,不影响“正课”。

二是文字浅,半文半白,相对《三字经》《千字文》易学易懂,也不似“三、百、千”勾连太多历史文化的内容。

三是讲规诫,对中小学生言行有具体规范性,师生可操作性强,正中老师之“上怀”。

四是跟形势,跟国学攀上亲,也算是给形势一个交待。

现在关于《弟子规》的吟诵,算得上是“从娃娃抓起”, 不少幼儿园都把《弟子规》纳入必教课程。中小学校校都有“国学讲堂”,讲的内容大多离不开《弟子规》。细想就知道了,讲经史子集别说学生的接受能力是个问题,教师的讲授能力也是个问题,所以,只有把《弟子规》剜到国学这大菜篮子里了。

课前不再是三分钟讲演或唱一首歌,而是背上一大段《弟子规》,有的学校声势造得更大,还组织了百人、千人大合唱。

《弟子规》一热,围绕它的讨论也展开了,一是它是不是国学,二是它宜不宜在中小学提倡。

关于《弟子规》是不是国学,个人认为它距国学还差个“门槛”或不属一个类别,国学最起码得是学术、学问,而《弟子规》只不过是一本讲规诫的小册子,或者说是老秀才李毓秀给私塾童生拟订的“童生守则”。如果《弟子规》是国学,那么,部颁的《小学生守则》200年以后,也是国学经典之一了?

关于《弟子规》宜不宜在中小学提倡,教育界莫衷一是。

青岛大学副教授张轶西从事国学教育二十余年,一直反对《弟子规》进校园,他说:“生硬地将《弟子规》引入课堂,使本来沉闷的学生变得更加懦弱,更缺乏质疑和追问的精神。”

社会学者杨万霖教授接受访谈时说:“《弟子规》可以培养出‘老实听话、有一定道德水准的‘谦谦君子,同时却在扼杀未来的科学家!”

孙志毅老师在博文《挑到篮里就算菜?》里,担心《弟子规》“倘若作为做人标准一条条落实起来,岂不岌岌乎殆哉”?

官方的消息有,山东省教育厅2011年元旦前下发通知,要求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草根”呼声,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想法,或认为《弟子规》是处世、做人、立德之根本,或认为可传承民族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还有的意欲以《弟子规》培养小绅士、小淑女。

个人以为,张轶西副教授拒之无错,杨万霖教授担忧有据,孙志毅老师言之有理,山东省教育厅政令可行,“草根”呼声不无道理,都是站在各自思考问题的角度上建言的。

但窃以为,《弟子规》在中小学的“禁”与“引”都不是迫在眉睫的事,现在的学校,凡是不列为考试的内容,怎么风风火火地闯进来,不几年,就得怎么灰溜溜地爬出去;凡是与形势有关的内容,大多是叶公好龙似的热爱,形势常常是形式,墙上贴的、廊里画的、嘴上说的,都是应景的,假装认真,你就赢了。这两个“凡是”,才是教育的真相。

所以,就时下教育真相而言,担心《弟子规》的糟粕会把孩子领上歧途,《弟子规》涵养孩子好品行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既然如此,《弟子规》凉热由之。

猜你喜欢
童生糟粕弟子规
给现代人参考的古代礼仪
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传统文化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会说话的窗户
韩童生 陶慧敏(下)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
弟子规
爱情寓言
人情大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