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3B-0069-01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有着良好的启发作用,可以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但是在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存在以下三点问题:第一,提问方式单一、局限、仓促,缺乏应有的启发功能;第二,提问方式模棱两可,小学生无法及时领会提问的重点;第三,提问方式过于“惩罚”化,容易激起学生的恐惧心理。为何会出现上述三点问题?笔者认为,这与教师的提问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及时对提问语言进行优化,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是摆在众多教师面前的一项重点课题。
一、丰富内涵,增强效果
传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方式过于局限、单一,缺乏内涵,主要表现为“对不对、是不是、这样做可以吗”等。这种提问方式不但敷衍性强,而且浪费课堂的宝贵时间,很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所以,变革这种提问方法,丰富提问语句的内涵,是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果的重要前提。那么,如何转变提问形式,才能让课堂提问具有丰富的内涵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为什么?”“你怎么想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吗?”这类提问方法替代上述提问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让提问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还能间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譬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时,倘若我随便拿出一幅图给学生看,然后提问:“这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这时,即使学生回答对了,也只能是被动的,没有任何意义的。相反,倘若我问:“结合这幅图思考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具有哪些特点?”这时,学生通过回忆、观察和思考,哪怕是回答错了,他们的收获依然很多,毕竟他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得到了思维上的锤炼。
二、明确主旨,提高效率
由于缺乏经验,多数数学老师在提问的时候会让学生觉得不知所云。比如,在讲解某道习题的时候,本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师却突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样不对吗?”“你不这样认为吗?”这时,虽然学生明白老师问的是什么意思,却不明白老师这样问的意图,从而使学生听完仿佛在云里雾里。此外,个别数学教师还会盲目、随意提问,以此考察所有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忽略了学生个体的学情,从而导致学习好的学生觉得问题太简单,学习较差的学生认为问题太难。虽然在提问的时候“一视同仁”不是坏事,但总要量力而行,合理的“区别对待”还是很有效果的。所以,在提问的时候明确主旨,并适当地导入分层机制,无疑是提高提问质量的必经之途。
譬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可以事先将学生分成三组,即学困生、中等生和优等生各一组,然后区别性地提问:针对A组(学困生)可以提问:“请根据你们的理解阐述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定义,并说说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可以应用到面积公式?”;针对B组(中等生)可以提问:“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面积公式进行推算,并思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存在哪些联系?”;针对C组(优等生)可以提问:“尝试对面积公式进行反推。”
三、善意提问,增强信心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小学生害怕老师提问,每当老师准备提问的时候,他们都会用怯懦的目光看着老师。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在他们的心里,提问就像刑罚一样吗?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进行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多数数学教师的提问对象是那些不好好听课,上课睡觉的学生。当这类学生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教师便会借机给予训斥。有时,教师“望生成龙”,急于求成,经常会提出一些深奥的问题,这些问题常常会让学生手足无措,无法回答,从而导致教室中站起一片学生,问题却未能得到解决。笔者认为,这种带有惩罚意味的提问方法不但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还会制约学生的思维成长。因此,数学教师必须纠正这种“惩罚提问”的教学态度,要用善意的提问方式培养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譬如,在教学《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当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要做的并不是提问,而是使用合理的方法吸引这类学生的眼球,使用有趣的提问方式引导他们思考,如:“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与小数加减法有关?”由此一来,既可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增强他们对教师的情感,让他们越来越喜欢数学这门课。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授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可以让授课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不过,课堂提问看似简单,实则错综复杂。问得巧妙,将会一石激起千层浪;问得蠢笨,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我国教师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未能充分认识课堂提问的价值,从而导致课堂提问时常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教师有必要及时整改提问方式,认真备课,合理制定提问方式,从而让课堂提问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催化剂与点金石。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