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看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性

2015-03-16 11:02李松媛
文教资料 2015年33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李松媛

摘    要: 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日益迫切的现实要求,无论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都必须切实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要求,立足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状况及发展愿望。本文结合《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例探究如何在复习课中落实较大容量的知识体系,如何提高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

关键词: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高中历史    教学设计

在不断与时俱进的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一届又一届不同特点的学生,如何使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历史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性,成为一个迫切的核心问题。尤其是在复习课方面,如何促进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理解的加深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已然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一种价值追求。现我结合自己的一节复习课经历进行初步探究。

课程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第十课,教材围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主题,重点介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内容涉及各发展阶段的表现、原因及影响。在课程结构上,本节课承接了本单元的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使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与必修一政治史中的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及必修三思想史中的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相连接,将中国近代史的全貌系统完整地展现出来。课堂教学的实施方向是教学目标,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姆提出: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实现的目标。教学目标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站在教学价值的立场上,我将三维目标设计为: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整体认识,进而总结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及其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史料概括与总结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通过自主研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归纳分析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到近代落后的根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教学重点是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原因及各阶段的表现。教学难点是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和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复习课的尴尬往往在于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和认知程度不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力求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展开。教学,尤其是复习课的教学工作,务必实现由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以及从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到通过学习历史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变,就是学生主动地学什么、怎么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情感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前依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分组,课上进行小组讨论,并用读书指导法和问题探究法完成课堂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创设了一个主题为《老人与梦》的情境,即“人活七十古来稀,在2005年的大年初一,110岁的老人张振国从新加坡回到了他那从前熟悉的故乡——南京。一百年过去了,桃花依旧,人面全非。他牵着一条叫“梦”的狗,颤动着身体站在扬子江边,那滔滔不尽的江水似乎述说着他那坎坷曲折的人生……”。该用意是借主人公家族企业的兴衰暗喻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随后分设五个片段,分别对应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短暂的春天、曲折发展等发展阶段。

片段一的设计为:“1876年,南京一个姓张的农夫变卖了所有的家田得到了3000元,在南京郊外开了一家小型的丝织厂,开始了艰难的经营……”意在影射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是前一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知识点,所以在本节课的复习中不做重点设置,但是基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完整线索,所以安排了两道思考题,即:“1.张姓农夫经营丝织厂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一种社会现象?2.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课堂上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完成和课前设计的设想非常吻合,问题回答得流畅而又清楚。由此成功地实现对前一节课知识的复习并承上启下地据时间线索引出随后的课堂内容。

片段二的设计是:“1895年的秋天,张姓农夫的一对孪生兄弟降临人间,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他给哥哥起名为振国,弟弟名为兴业。十几年下来,工厂已经越做越大,总资本在一万元左右……

1.1895年,张振国的父亲遇到了怎样的社会危机?

2.张振国的父亲为什么要给他们兄弟起名‘振国、‘兴业呢?这反映了社会的什么观念?

3.联系课本知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因素有助于丝织厂的发展?

4.在张氏兄弟3岁的时候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源是什么,结果如何?”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加深了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兄弟俩“振国”、和“兴业”的取名表达了当时国人浓烈的爱国热情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第3个问题的设置是为了明确民族资本主义在这一时期初步发展的原因,第4个问题聚焦在1898年,出现了著名的百日维新运动,设计意图正是借助百日维新分析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此时产生的影响。各历史事件紧密联系、层层相扣,加深学生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

片段三设计如下:1911年17岁的张氏兄弟,刚刚接受了革命洗礼的兄弟俩,全面接手了父亲的生意,生意非常红火,进入了“黄金时期”,总资本达十万元……但好景不长,军阀混战,外族资本大肆入侵,1919年开始,洋厂、洋货再次铺天而至,生意锐减,大量的华厂倒闭,张氏企业总资本锐减至五万元,张振国第一次感到沮丧……

1.张家的生意在此期间获得了大发展,他们遇到了什么机遇,除了机遇还有什么因素促使其有了大发展?

2.就全国而言,当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如何,还有什么行业在生意上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3.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19年张家“生意锐减”的原因。

4.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大”发展,是否意味着中国已走向繁盛呢?它有哪些特征,说说看。

该情境是针对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而创设的。以辛亥革命为背景安排第1个问题;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卷土重来为背景安排第3个问题,意在复习“短暂的春天”出现的原因。第2个问题考察表现。在第3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置第4个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本质上分析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中的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者关系的理解。

片段四:在苦苦支撑了几年后,1927年,张振国终于在南京盼来了北洋军阀垮台,张氏企业重新恢复和发展,总资本重达10万元。

1937年的一声炮响又改变了他的命运:国家碎了,兄弟死了,工厂被抢占了,张振国在极度的悲伤中,揣着仅有的5万元只身毅然去了重庆,开了一间“振国”丝织厂,由于要支持国家打仗,税收很重,他的工厂一直处在亏本状态。

1.“1927年,张振国在南京盼来了北洋军阀垮台”是指代什么呢?这个时期工业的发展状态是怎样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历史意义?

2.“1937年一声炮响”是指什么事?我们的民族工业为此受到怎样的影响?

3.从张振国在重庆开设的“振国”丝织厂的名称来看,支撑他从灾难、悲伤中站起来的因素是什么?在重庆的工厂亏本的表面原因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片段五:1945年8月,50岁的老人哭了,继而露出了久违的笑容,高呼:“熬出头了!有救了!”……两年后,老人提着一个简单的行李箱坐在了前往新加坡的渡轮上,深沉地望着扬子江,唠叨着:爸,弟弟,振国对不起你们,振国不亡于鬼子,而毁于老蒋啊,振国对不起你们啊……

1.1945年8月,老人为什么哭呢?他高呼的“熬出头了”是指什么呢?

2.试想老人及其工厂的命运,并分析其原因。

这两个情境是针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到四十年代中后期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三个阶段创设的。

片段四中的第1个问题依据“1927年,张振国在南京盼来了北洋军阀垮台……张氏企业又重新恢复和发展”,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在相互探究之后可总结出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由于全国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较快发展,各工业部门均有所增长,国民生产总值逐年提高,为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第2个问题是对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相关内容的复习;第3个问题既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的升华,又是对第2个问题的补充与深化,“由于要支持国家打仗,税收很重,他的工厂一直处在亏本状态”。战火的破坏,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实行以战养战政策。另外,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对经济进行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使民族资本遭受沉重打击。

片段五在抗战胜利的背景下展开,老人的欢呼是爱国主义的真情写照,但是老人的工厂并没有因为日本侵略者的退出而好转,这里承接着第四个片段,继续复习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之第三阶段,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之所以会有“毁于老蒋”的悲愤,是因为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内战,国民政府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严重,在官僚资本的挤压下,民族工业纷纷倒闭。

考虑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上述五个片段之后,我以讲授法补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五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最终于1956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重获新生,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成为我国现代化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学生热情高涨,踊跃讨论,积极发言,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学生较好地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实现自主研读教材,运用史料,并通过相互质疑,以问促思,以思解疑。师生间互动良好,有效地保证学生的知识得以深化、条理化,为高考做准备,为运用做准备。

总之,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教师教得多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多精彩。提高复习课教学的有效性,无论是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都必须切实依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及发展要求,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状况及发展愿望,从学生的角度,由浅入深,相信学生、引导学生,放手让学生钻研、探索。

参考文献:

[1]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王玉小.基于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有效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3]田效松.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