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要摒弃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注入式”教学模式,不要让语文课堂成了曲高和寡的教师唱主角的独角戏。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养成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有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本文从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缺乏的原因出发,深入探究学生主体意识培养途径,以期为同行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 主体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026-02
初中生处于身心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对一切新奇的事物都感到好奇。在学习方面,他们往往想要打破课堂中教师的束缚,自己去探究和发现。这一阶段,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断加强。受长期应试教育和分数至上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背负着“分数的压力”,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充分发挥,他们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当然,这种学习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效果明显,但它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缺乏的原因
1.部分初中老师对课改的理念理解不透彻,角色的转变不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后,学生一时没有回答清楚,或回答的与教师所期望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便急匆匆地把结果讲了出来,唯恐“浪费时间”,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时间很少,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依赖习惯,主体意识难以得到发挥。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不能积极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枯燥”的课本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难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难以凸显。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乏使其难以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无法主动、积极学习。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只是学习过程中的微小参与者。他们往往听从老师的意见,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不强,无法自主进行学习。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培养的途径探讨
1.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他们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指导者,而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深刻反思,彻底转变观念,回归教育的本质,在课堂上当一个“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几个问题,如“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话中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能改变吗?”提出问题后,教师不要急于讲出问题的答案来,可以将学生分成讨论小组进行十分钟的小组讨论,之后讓其中两个小组的同学给出讨论答案,最后让另外几个小组对这两个小组的答案进行评价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中体会到了自主解决问题的喜悦,使他们的思维彻底被打开。
2.构建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学生才能具有心理安全感,才能放松身心,全心全意投入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敢于发问,即使问得幼稚、问得肤浅也不会遭到嘲笑和指责。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平等、具有民主气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参与学习。同时,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成就动机,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的《口技》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找出课文中描写高超的口技的话语。然后,将班级同学分成四个小组进行比赛,经过组内讨论后让每组派代表来阐述自己小组的意见,最后看哪个小组找的答案最全面,那么该组则为本节课的优胜小组。通过这种形式,让同学们在合作与竞争的良好氛围中自主学习语文,有利于其主体意识的形成。
3.巧妙设置提问,引导学生的好奇心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提问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主要方式之一。要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开动学生的思维,语文教师们必须精心设置提问环节。首先,教师的提问要有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的提问要准确,让学生能正确把握老师的问题。再次,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于语文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来说,教师的提问要偏难一点;而对于语文能力较低的同学来说,所设问题最好简单一点。例如,在学习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时,笔者首先让一些语文能力稍差的同学来回答稍简单的问题,例如找出文中描写r人物动作的句子。而对于像“作者在本文中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的问题,笔者则选择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来回答。通过这种巧妙分层设置问题,可以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在课堂上找到成就感,同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想要主动学习的意识就会更加强烈。
4.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是语文学习中的主体,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去探究。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多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采取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一、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二、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如此辉煌的成就?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预习课本内容,学生自己去研读课文,找出问题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喜欢上自主探索,主体意识也得以提升。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田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7期
[2]王桂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中学教学参考,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