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莉
【关键词】动静转换 动中学 做中学
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1A-
0041-01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精彩纷呈,教学教法层出不穷。纵观当前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主模式,教师们努力创新实践,力求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落实知识重难点,使数学教育既能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能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这一目标的主导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更重视在小学低年级学段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在设计低年级数学教学方案和课堂活动时,笔者特别注重解决“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与“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这两个问题,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要实现以上两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动静转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贡献率和学习效率。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动静转换的意义与基本形式
但凡在小学尝试过语文与数学教学的教师大多有这样的共识:学生在语文检测中容易得分,但数学则相反。因为学科特点决定,数学课程除了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小学低年级学生刚入学,多动好玩,爱与同伴交流,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教师如果在课堂中采用单一形式教学,学生乏味无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得不到保障;有多样化的课堂,但每种形式的操作点和时间点把握不好的话,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也会让人感觉杂乱,未能落实教学重难点。
动静转换的操作能否成功,教者要有改进细节、提高效率的意识与想法。通常笔者通过“动中学”和“做中学”组织教学,合理控制时间,适时转换学习形式,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持久保持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动中学”,改进细节,缓解学习疲劳
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相对而言是感性大于理性思考,学生们更多是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上数学。学生刚入学,启蒙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尤为突出。分析小学生生理疲劳时间为7~8分钟的特点,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动静转换环节,如“动中学”,从静态学习转入动态学习,将有效缓解学生的疲劳,为他们从20分钟的学前教育顺利过渡到40分钟的小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许多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注意到了设计多样化的课间形式来缓解学生学习的疲劳,如唱儿歌、跳舞等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活动,但通常是玩了、乐了、休息了,把时间也浪费了。我们可以尝试让这些活动为教学服务,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能力强的特点,先熟练活动再理解,达到“动中学”之劳逸结合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笔者设计了一套配上儿歌的课间操来调控学生的位置认知。当授课达到20分钟左右,笔者会让学生边背诵边起立在空位处比划《位置歌》,学生们兴趣盎然:“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大家一起找一找。咕噜咕噜转,咕噜咕噜转,我把身体向后转,我的前面是同学,我的后面是黑板,左边有墙报,右边有窗户,前后左右我分得清;咕噜咕噜转,咕噜咕噜转,我把身体向后转,前面有老师,后面有同学,上面是电灯,下面是地板,上上下下我分得清,嗨嗨我真棒!嗨嗨我真棒!”几次强化下来,学生逐渐明白了位置的相对性,懂得随着参照点的位置发生改变,位置关系的表达是不同的。类似的例子还很多,教师可以多动动脑筋,寓教于乐,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做中学”,控制亢奋,提高动手能力
在“动中学”的前提下,学生们的听课疲倦感获得缓解,有的甚至兴奋不已,乐不思蜀,这对低年级数学教师的调控能力是个大的挑战。教学过程中,笔者常进行一个梯度的调控,引导学生进入一种静态的学习或是小范围内的数学操作活动,通过奖励激励机制,集中学生注意力,钻研数理,总结学法。这就是“做中学”。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二)》时,学生在完成“动中学”复习图形的基本特征后,笔者安排“做中学”环节,让学生拿出七巧板拼图案,边拼边在学习卡上记录个人拼出的不同图案名称,最后计算个数,谁想得多、拼得多,笔者及时奖励小红花。在这样的动手活动中,学生冥思设计,既能通过视觉刺激强化图形形象,又通过拼接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从文本的数学图形步入图形组合思考。在从“动中学”到“做中学”的转化中,动静结合,教师教法转换合理有序,主导学习进度,让学生收获颇丰。
总之,要打造动静结合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师要改进教学细节,让学生在“动中学”中缓解学习疲劳;要控制亢奋,让学生在“做中学”中提升动手能力,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效度,为创新教育积累思维沉淀,厚积薄发。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