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娟
(常州市勤业中学 江苏 常州 213016)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版)》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改进学生学习活动的结构,让学生生动、主动的发展。要注意联系化学的发展过程,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学习参与科学实践活动,获得和应用化学知识,要加强实践和实验环节,注意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科学探究等活动的感受和体验……”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化学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的建立过程和研究方法, 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展评学习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 通过对学习结果的展示评价,提高高级思维能力;通过整体展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大胆、自信开放等积极心理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 展评课堂中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人,“学”是需要有思辨过程的,自然远比教师单纯的告之要耗时。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根据课程标准,调整课时计划,抓住学科核心知识,使课堂学习注重实效。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出现偏差,也会影响展评的进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交流、讨论是否紧扣学习任务? 倾听学生们的争辩有没有出现“跑偏”现象? 敏锐地判断是否到了学生思维的瓶颈区? 从而及时介入,引导学习活动正常、有序、有意义的维持下去。
展评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何时介入? 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要很清楚,我们给学生的任务单中某一个问题需要怎样的学生来展示, 需要学生对话到什么程度。然后才是根据学生实际对话达到的程度及课堂生成来决定何时介入。我结合本学科特点认为当课堂出现以下两种情况时,教师必须果断介入:
在展评学习法课堂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课上不完的情况。其原因是:展评课堂中学生是主人,学生参与表达、争辩的机会很多。和传统课堂相比参与的人多了,如果老师不注意判断学生表达、争辩的有效性,就必然会引起低效率、耗时间的现象。下面举一例课堂上的低效情况并分析如下:
课例:【实验题】根据下列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下列仪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实验室制取一瓶氧气用于蜡烛的燃烧,选择的制取装置组合为 _________(从A~E 中选择)。
3.实验室选用A、C 装置组合制取氨气, 推测其反应物是 _________(填序号)。
①浓氨水和生石灰 ②氯化铵和熟石灰
若换用G 收集氨气, 验满的方法为 _________。(操作及相应现象)
4.已知: ①在常温下常用亚硫酸钠固体和稀硫酸反应制取SO2气体。②通常状况下,SO2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大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能与碱溶液反应。
若在实验室中用上述装置制备并收集一瓶干燥的气体,且符合“绿色化学”理念,所选装置组合为_________。
生1:第1 小题,从图中可看出a 是铁架台,b 是分液漏斗。第2 小题,我认为选A 装置。
生2:题中说到“制取装置组合”,所以我认为应该是A 和E 装置。
生1:那A 和D 也可以的。
生2:我认为还可以选B 和D 或B 和E。
生3:第3 小题,根据A 装置对反应物的要求是“固体”, 所以我选用②氯化铵和熟石灰。验满方法是: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瓶口,若变蓝则已满。
……
第2 小题考查如下两个关键点:“氧气用于蜡烛的燃烧”和“制取装置组合”。而生1 和生2 两位同学的对话是低效率的,只关注“制取装置的组合”,而忽略了“氧气用于蜡烛的燃烧”这个关键点。如果让这两位同学继续谈下去,他们俩也不会发现另一个关键点。
如果教师对于这种情况有预见,可以在生2 的第一次发言后追问;如果没有预想到,属于生成资源,可以在生1 第二次回答后果断追问。追问的内容可以是“你认为本小题只要注意‘制取装置组合’这一个关键点吗? ”引导两位同学和其他所有同学的思维向着另一个关键点——“ 氧气用于蜡烛燃烧” 的方向发展。从而考虑制得的氧气需要干燥的,所有发生装置首选A;再考虑收集装置不能有水,所以选D。
并且教师在学生得出第2 小题的正确答案后,再次提醒同学们在本题中是否还有答题漏掉关键点的地方并自己先纠错。这样不仅会减少出现象生3 那样,答题没有审清题目,从而出现错误的情况,节约了课堂时间;而且也让学生得到了一次锻炼审题能力的机会。
教师应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 我认为: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参与是分不开的。随着合作学习的不断推进,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教师完全游离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外,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 还有一些教师虽然及时介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可是往往只要教师一参与,学生就不敢说话,只听老师说,或者变成某一个学生和老师两人间的对话了。这样的合作远离了目标和价值,必然使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合作的兴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实现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帮助者和指导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应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和方式方法。介入过早,学生出现的错误和问题就不能及时发现,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介入过晚,导致学生完不成任务,不能及时完成教学。教师的介入不能只关心一个小组,虽然不能每个组都照顾到,但是教师要随时巡视,适时调控。下面介绍一例小组合作学习时的介入实例。
课例:判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混合时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学案设计:已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没有明显现象。现在20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10mL10%的盐酸溶液,请你从下列试剂中选择合适的药品,设计实验证明所加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供选试剂: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pH试纸、镁条、碳酸钠、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
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选试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同学们课前解答的情况,发现方案设计有些难,所以课堂一开始就让请同学们小组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
因为课前教师已经阅读了学生的设计方案,所以介入时就有了针对性,同时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照顾到每个组,不会因为每个组分配的时间过少而不能起到指导、点拨的作用。
小组1 方案:将无色酚酞试液滴两滴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呈红色。然后将盐酸滴入红色的溶液中,溶液颜色褪去,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小组2 方案:将紫色石蕊试液滴两滴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呈蓝色。然后将盐酸滴入蓝色的溶液中,溶液颜色变为紫色,再变为红色。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这两组同学们设计的实验方案都是只有书上用酚酞的方法和简单换为石蕊的方法。没有理解本题的核心关键点。针对这两组的情况教师介入如下:
师:开始时溶液显色是因为什么?
生: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
师:反应结束后溶液显色是因为什么?
生: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呈中性
师:此方案是通过证明什么来说明反应的发生?
生: 都是证明氢氧化钠没有了,从而证明反应发生了。
师:那你们思考能否用其它试剂来证明另一种反应物的消失? 请再次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继续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3 方案: 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硫酸铜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再向其中加入适量稀盐酸,蓝色沉淀消失,证明反应发生。
这种情况是没有看清题目的要求是要证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相互混合时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而变成了证明氢氧化铜沉淀会与稀盐酸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先不介入。如果小组内能发现问题的原因更好;如果小组内不能解决,教师介入引导他们审清题目要求。同时可以鼓励他们继续设计其它实验方案。
展评的课堂中,教师要学会放手,但绝不是对学生的学习放任自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要善于把握 “介入点”, 适时介入学生的学习加以引导、点拨,避免出现无效的学习。教师给出的是方法的指导,是搭建“梯子”,是扶一下、推一把,路还是要留给学生去探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透视课堂。在全体学生面对一个难关而确实逾越不了的时候,当学生出现错误而没有人发现时,当学生思路偏离“轨道”时,当学生的拓、挖、思、悟,达不到应有的宽、深、远、透时,教师的适时、适度的介入会点燃课堂,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
[1]孙国平.展评学习法:勤业中学的课堂密码[J].江苏教育研究,2012,(27)
[2]王洁,严加平主编.改进科学课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