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荣华
(南京市华电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38)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知识的建构过程。它以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知识结构为基础,在一定情境中对原有经验的加以改造和重组, 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形式。同时认为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纠正和补充片面的认识,把新学知识纳入到原有图式中,构建知识网络。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 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内在的规律。课标中有关物质分类的内容分散在不同二级主题中,如主题二“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主题三“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主题四“物质的化学变化”中的“认识几种化学反应”;主题五“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常见的化学合成材料、化学物质与健康”等[1],笔者以“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复习”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就如何建立物质的分类思想做了一些探索。
“化学物质的多样性” 是主题三 “物质构成的奥秘”中的一个二级主题。作为复习课,自然要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视角对物质进行分类,主动建构清晰的知识网络,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分类观等化学基本观念的初步形成。
整节课以三个活动贯穿前后。首先通过活动一“整理厨房中的物质”,以图片呈现厨房的一角,结合纯碱、小苏打等实物,让学生写出厨房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并进行分类,目的是让学生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活动了解和领悟物质的分类思想与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初步学会应用化学分类方法可以把复杂的化学物质、化学结构、化学性质等按一定标准划分为一系列关系清楚、特征鲜明的系统。通过活动二“接龙游戏”,利用给定的元素“N”,写出含“N”元素的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式,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化了分类观,有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品质的培养。通过活动三 “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分类”,引导学生从微观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物质,弄清它们不同的本质原因,加深对物质分类的辨析和理解,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以方法为主线”的思想[2],为后续的化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述自己是个摄影爱好者,前两天刚刚照了几张照片,同学们是否希望欣赏? 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吸引,激情被点燃;随后教师播放了几张美景图片,最后图片定格在自家厨房的一角。
设计意图: 创设的情境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悬念,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要干什么呢? 为接下来展示厨房图片,书写厨房里物质的化学式做了铺垫。
活动一:整理厨房中的物质
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写出你家厨房里常见物质主要成分的化学式,如果是溶液,写出溶质的化学式,并进行分类。看谁平时观察得细致,以小组内为单位,写的又多又快正确率又高的小组获胜。
设计意图:化学物质多样性在厨房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物质种类众多、门类齐全,有纯净物、混合物,无机物、有机物,并且都很常见,学生比较熟悉,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一应俱全。采用小竞赛书写厨房里物质的化学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通过对自家厨房内物品的回忆和对教师投影的厨房图片的仔细观察,学生写出不少物质;教师通过巡视,及时展示食用小苏打、食用纯碱、炉具清洁剂等实物,做了很好的补充,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经过小组的讨论, 最终写出的物质有:Al、Cu、Fe、N2、O2、Al2O3、CuO、Fe2O3、H2O、CO2、H2CO3、CH3COOH、NaOH、NaCl、Na2CO3、NaHCO3、CaCO3、CH4、C2H5OH、C6H12O6、空气、溶液、合金等物质。让学生对写出的物质进行分类,选择一组进行展示,多数学生都从化学的视角,按组成对物质进行了分类,师生共同归纳、补充完善,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把握物质之间的本质联系。
[投影]物质的分类
启发思考:对上述物质,你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吗?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1:根据物质是否含氧元素来区分;
生2:根据物质常温下的状态来区分;
生3:根据物质是否溶于水来区分;
生4:根据物质能不能燃烧来区分……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常见物质的分类,根据分类的目的,涉及到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 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都要回归化学学习的原点,从化学的定义,从化学独特的视角来考虑,即:根据物质的组成(如是否含氧元素、碳元素)、结构(如是否由分子构成)、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导电导热性;溶解性;酸碱性;可燃性)以及变化(如是否与酸反应;是否与碱反应)等来分类;学习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从不同角度认识化学物质,对它们进行多方位的研究, 初步学会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形成基本的物质分类观,领悟分类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对事物认识更加全面,更加合理,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基础和思路。
活动二:接龙游戏
规则:小组竞赛,每组6 人编号为1-6 号,从1 号开始,按顺序,每人只能按顺序写一个,最先写好、化学式写正确最多的小组获胜。
写出含有氮元素的常见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各一个。(事先准备好6 个小组题目)
?
师生评价:学生先分析存在的问题;对错误较多的“盐”的辨析,加深了对盐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只要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且含氮元素,即含有铵根或硝酸根的盐就可以。
设计意图:通过“接龙游戏”形式进行小组竞赛,充分调动形式参与热情和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每人只写一个,保证了所有组员都参与其中,使规则更加公平。题目既是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又是对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概念的深刻辨析;通过辨析,把握了各类物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即强化了物质分类的思想,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的培养。
师: 上述物质的分类都是从宏观角度来分的,而物质都是由微观的粒子构成的,你会从微观对物质进行分类吗?
活动三: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分类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抽象能力,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深入理解“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有意义学习,并能从微观角度区分单质与化合物及纯净物与混合物等, 从从微观粒子本质上认识和理解,物质不同,构成物质的粒子就不同,深化对分类思想,促进分类学习方法的形成。
以厨房一角引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感受化学巨大的社会价值。
无论是教师的点拨、引导、鼓励,还是学生小组的讨论、展示、交流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知识的有意义的建构,课堂氛围融洽,学生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大胆发言,阳光自信,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形成和发展了学科分类思想方法。
自然界100 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已经超过了3000 万种,这促使人们对物质进行分类研究,使知识系统化、全面化;还要了解物质分类的基本依据是它的组成、结构、性质等,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物质分类观;充分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方法,为学习化学物质及其转化关系提供学习思路,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何彩霞.化学学科观念建构是单元教学的核心[J].化学教育,2009,(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