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

2015-03-13 15:39崔香银
语文学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多义词多义义项

○崔香银

(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2)

“背”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多义词,游玲从隐喻视角下对英汉语中的背(back)进行对比研究。[1]此外,也有学者在研究人体名词时零星谈到过“背”的一词多义现象,但只是寥寥数笔。本文从认知角度对“背”一词多义现象进行分析,以期得到更加全面的阐释。

一、多义词的认知解释

一词多义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指一种词汇形成拥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义项。[2]550它是人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形成的,我们可以像对待自然物体一样对语言进行范畴化。Langacker指出一个多义词就是一个范畴,一个典型的词项代表了一个复杂的范畴,它拥有多个相关的意义,这些意义通过范畴化的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网络……。[3]4这些多个义项之间总会共存一定的相似性,即家族相似性,总会有一个义项具有最典型性或者说凸显性,即原型。Lakoff“认为词义由原型义项向四周放射扩散形成派生义项,派生义项之间相对独立,他们与中心原型义项之间远近差异的距离形成了‘辐射状范畴’。”[4]379如下图:

Taylor(2003:110)认为词义的演化是以鱼贯式语义链的形式相连的(A→ B→C→ Detc)。[5]其实,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互动中,词义的衍生并非通过一种方式产生,而是多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词多义就是以原型范畴为中心通过各种方式共同作用由原型义项衍生拓展出其他义项,而这一过程的主要机制就是隐喻和转喻。

二、多义词“背”的认知分析

“背”《说文·肉部》:“背,脊也。从肉北声。”随着语言的发展和人类互动交际的需要,“背”又产生了“一声”的读音,引申出“用背驮”、“负担、承担”以及“量词”的用法。这些引申义均与“背”的本义密不可分。我们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整理出了“背”的多个义项,具体如下:

①身体的组成部分,与胸腹相对的颈以下臀以上部位:脊背、背部。

②某些事物的反面或者后部:刀背、虎背熊腰。

③用背驮:把草捆好背回去。

④负担、承担: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

⑤量词、只一个人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⑥朝着相反的方向:他把脸背过去,假装没看见。

⑦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这栋房子背山面海。

⑧离开:打工者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

⑨躲避、瞒: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儿。

⑩靠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背诵:台词已经背的很熟了。

11违背、违反:他不会是个背信弃义的人。

12偏僻:深山小路很背。

13不顺利、倒霉:今天手气很背。

14听觉不灵:耳朵有点儿背。

提到“背”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人体名词“脊背”,根据Lakoff&Johnson人类中心说的观点,“脊背”这一义项是扩展引申出其他义项的基础义,“背”的范畴化关系就是以背①为原型义不断拓展衍生而逐步形成的。

1.“背”以形貌和位置取象的义项有:

①某些事物的反面或者后部:刀背、虎背熊腰

②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这栋房子背山面海。

③朝着相反的方向:他把脸背过去,假装没看见。

④离开:打工者背井离乡,到城市谋生。

⑤躲避、瞒: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儿。

⑥靠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背诵:台词已经背的很熟了。

⑦违背、违反:他不会是个背信弃义的人。

⑧偏僻:深山小路很背。

⑨不顺利、倒霉:今天手气很背。

10听觉不灵:耳朵有点儿背。

“背”作为人体部位,最主要特征是位于身体后部。当人体仰卧,“背”就位于反面,而人体处于站立姿势时,背部就位于后面。[1]根据“背”形貌和位置的特征取象,人类将自己的体验作用到其他的生命体和事物中引申出背①“刀背。虎背熊腰”的义项。根据Dirven&Verspoor(1998::31)提出的确定中心意义的经验方法和扩展方法①,背①是形貌和位置取象这一范畴的原型义。

人类感知认识世界的眼睛,鼻子等器官都位于人体的前端,处于背后的事物是我们无法感知的,我们又将这已有的认知体验应用到身体其他部分(耳朵),引申出背14“听不着,听觉不灵敏”。

背①根据位置取象引申出背②“背部对着”之义,背⑥在方位上进一步引申出背③“朝着相反方向”的义项。“背部对着”和“朝着相反的方向”的事物都是很难看见的,所以“背”也常常伴有“别人看不见的地方”之义,深入认知可以解释为背⑤“躲避、隐瞒”的意义,如: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背诵”时也是看不见“读过的文字”的,“看不见”之义又隐喻出背⑥“背诵,靠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的义项。同时,投射到“偏僻”这一概念上来即背⑧,偏远僻静的地方一般来说是很难看见发现的。人在发生“离开”这一动作的时候是以某一参照点为中心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并总能看见背影,所以背③引申为背④“离开”,如:背井离乡。背④、背⑤、背⑥、背⑧都与“背”因位置处在“后”而看不见的意义有关。

人类以自我为参照中心,与周围的世界相互作用产生了“前-后”等空间范畴,“背”产生了从人体域到空间域的认知转移过程,引申到事物上就是“正面-反面”,反面的事物往往容易使人在情感认知上产生非积极、不顺、反叛的认识,背“后部、反面”的义项投射出背⑦“违背、违反”的和背⑨“不顺利、倒霉”义项,也是可接受的。某种程度上说背⑦“违背、违反”也有“不承担”之义,有可能受背④义项间接影响。

2.“背”以功能取”以功能取象的义项有:

①用背驮:把草捆好背回去。

②负担、承担: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

③量词、只一个人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古代经济不发达时期,运输物品一般都用人力,“背”在与外界接触过程中产生了“驮”的功能因而通过动态性的隐喻映射扩展出背①“用背驮”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隐喻性的延伸出背②“负担、承担”的意义。“用背驮”的东西是有限的,可数的,通过转喻的思维模式 得到背③作为数量计算单位的义项。从背①到背③表示的意义逐渐抽象,与背搭配的对象也进一步由具体到抽象,这也符合人类认知的机制。

根据以上的认知分析,我们总结出“背”14个义项之间的关系,如下如图:

“背”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三、结 语

综上可知,背①是扩展引申出其他义项的基础,“背”的范畴化关系就是通过背①这个原型义项把不断向外扩展而逐步形成的。“背”基于形貌和位置取象的有10项,基于功能取象的有3项,多个义项的衍生拓展不是任意的,他们之间以相似性为纽带密切相关,隐喻和转喻是其词义的拓展的主要机制。

【注释】

①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P154.Dirven&Verspoor认为主要有三种方法可以确定中心意义,(1)按照经验方法,如说到某词时,首先会想到的那个意义;(2)按照统计方法,多义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那个意义;(3)按照扩展方法,可以成为扩展出其他意义的基础的那个意义。

[1]游玲.隐喻视角下英汉“背”(back)的对比研究[J].现代语文,2014(10).

[2]Lyons,J.1977.Semantics[J].2 Vols.CUP .

[3]Langacker,R.W.2000.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4]Lakoff,G.1987.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高航,严辰松.“头”的语法化考察[J].外语研究,2007(2).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

[8]王国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拿”的多义现象[J].鸡西大学学报,2014(12).

[9]林红霞.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press”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7).

[10]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多义词多义义项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试论成都方言的社会称谓语
中、英多义词的翻译识别劣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维吾尔语动词“t∫iqmap”多义范畴的语义延伸机制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锦瑟》赏析
多车道自由流技术在多义路径识别领域的应用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