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男
(辽宁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产业结构一直是地区经济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经济发展好坏、快慢及增长潜力大小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决于地区产业结构[1]。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为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对于资源的开发,我们应该着眼于前景更加广泛而目前尚未完全开发的海洋经济。目前我们国家的海洋产业的发展是围绕着我国几大沿海经济圈展开的,其中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但是就其区位而言,环渤海经济圈的优势很大,如何快速使其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本文分析了环渤海经济区三省一市的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为各省市海洋经济未来的发展与合作提供基础与依据。
环渤海地区是指环绕着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其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对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该区包括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及辽宁、河北、山西、山东和内蒙古中部地区,共五省(区)二市。全区陆域面积达1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亿人[3]。环渤海地区共有城市157个,约占全国城市的1/4,其中城区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有13个。本文将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天津市这三省一市的海洋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Shift-Share Method(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为SSM)在区域经济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他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来的,后来由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等人作了进一步发展[4]。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做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4]。SSM模型属于定量描述型,其所依赖的数据系列的完备性、客观性、真实性越强,分析结论的不确定性越低,因此,要配合一定的实际对于海洋经济活动的调查,以达到有效的海洋产业发展的指导作用。
以三省一市为整体作为背景进行研究,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5—2010),根据上述SSM模型,对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天津市2005—2010年的海洋产业结构变化进行分析。
绝对增量排名依次是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增量达到1 577.53亿元(表1);增长速度排名依次是天津市、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增长率最快的天津市达到了4.39,最慢的河北省为1.80。各地区不论增长量还是增长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各地的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
区域份额分量指该区域按照全国总的发展速度所应达到的发展水平,一个地区的区域份额增长量大于实际增长份额,则说明这个区域的增长主要是依靠整体区域的带动;反之,则表明这个区域的增长带动了整个区域的相关产业的发展[5],三省一市的份额分量明显都低于实际增长量,说明三省一市的海洋产业发展速度滞后于整个区域的海洋产业发展速度。
偏移分量可分为结构分量和竞争力分量。天津市和山东省的结构偏移分量和竞争力偏移分量均为正,而辽宁省和河北省的结构偏移分量为正,竞争力偏移分量为负,天津市和山东省的产业机构明显的优于辽宁省和河北省;天津市和山东省的海洋产业的竞争力为正,强于辽宁省和河北省。
表1 三省一市海洋产业结构在整个环渤海地区背景下的数据结构
环渤海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可进一步用结构效果指数和竞争效果指数[6]来分析(表2)。其中,天津市和河北省结构效果指数大于1,二者产业机构较合理,增长性产业在整个行业中占主导地位;辽宁省结构指数接近1,辽宁省存在成为结构合理地区的可能性。天津市和山东省竞争效果指数大于1,说明这2个地区有各个产业发展较迅速,产业竞争力较强,在环渤海地区地位上升,辽宁省的竞争力效果指数接近1,说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表2 三省一市海洋产业结构效果指数、竞争效果指数和相对增长率
1.2005—2010年,山东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海洋产业总产值都有很大程度的增长,但各地的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天津市和山东省的产业机构及产业竞争力均强于辽宁省和河北省,辽宁省结构效果指数和竞争效果指数均高于河北省,其发展和竞争优势要强于河北省,存在成为结构合理地区的可能性。
2.可将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对象进行研究。作为整体,相邻的区域有很多合作的空间,不仅可以节约很多资源,也可以提高海洋产业发展的速度。各区域信息互相传递,这样才会出现可持续的海洋产业发展。
3.各区域的海洋产业可进行交叉融合,横向或纵向都有很大的融合空间,将一个区域的产业优势带到另一个区域产业当中,从而加速海洋经济的发展,达到整个环渤海地区的海洋产业快速、高效发展。
[1]陈可文.中国海洋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2]徐质斌,牛增幅.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韩增林,王茂军,张学霞.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变动及空间集聚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3):289-296.
[4]崔功豪,等.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栾维新,等.海陆一体化建设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
[6]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