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时代,一个新的语言环境,它对语文所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职高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探讨微时代下语文情境的变迁和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微时代下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利用微技术、微文本,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
关键词:微时代 微语文 教学实践
微电影、微小说、微博……技术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微时代已经来临。在这个新的语境下,职高语文教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微时代是一个建立在传播基础上的崭新时代,它对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换言之,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素材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发展要求,在一个新的语文情境下结合职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来改革语文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微时代:语文情境的变迁
不可否认,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以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为介质的微生活已经日渐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形式。这种生活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话语格局,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语文情境,具体体现为一种新的传播/阅读行为及一系列新文本的出现。
(一)传播/阅读行为的转换
就传播/阅读行为来说,我们都知道,传统的传播渠道生产文学作品是通过正规出版的报刊书籍,它具有自己特定的流通周期与物质形态。相应的是,传统的阅读,更多的是一种超越于日常生活之上的审美享受。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本身是一种艺术熏陶,带着一种非功利色彩,报刊书籍的质感也加强了阅读与日常生活间的距离。在传统意义上,阅读是私人化的、需要有区别于日常生活的专用时间与空间。这也相应地造成了传统的语文情境,即一种相对个人化的行为而其传播和分享都受到相应的局限。而当下的微时代中,阅读已经充分的碎片化、平面化。阅读已经不需要专门的时间和空间,随时随地都可以拿起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阅读。在某些地区,如果说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人手一机甚至多机,这也不是一个夸张的说法。我们几乎随处可见有人在用手机看小说,用IPAD刷微博。而传播和分享也不再受到那么多的局限。我们几乎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找到我们需要的任何一个阅读文本,并将它存储于手机或平板电脑中随身携带。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是一个随时可以实现的行为:看到什么好东西,或者有什么心得,马上可以刷一条微博,并@给你想要他特别关注的人。
(二)新文本的出现
一系列新文本的出现,也与上述新的传播/阅读行为的转换一样,成为新的语文情境。众所周知,在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对经典名著的学习,而事实上在我们传统的语文情境中,经典确实居于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形成一种特有的深度模式。但在当下这个网络时代,特别是人人都拥有话语权的微时代,深度模式早已被解构,没有什么是可以处于独一无二的核心地位的。这就毫无悬念地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般出现了一拨又一拨的网络文本,各领风骚数天不等。
我们不妨来看一些比较热门的文本。
“昨儿个本宫做了许多的数学练习题,虽是对学习是极好的,可想来这夜深露重的,本宫的身体也甚是欠佳,这可真真的有损身体啊,若是题目能够稍许减少,那想必是极好的,但偶尔小憩一下,倒也不负恩泽。”
这是“甄嬛体”,来源于一部热门的电视剧《甄嬛传》。“甄嬛体”流传的版本极多,几乎涵盖日常生活、学习各个方面。其基本格式是言必称“本宫”,描述事物用双字:方才、想来、极好、罢了,“若是……想必是极好地,但……倒也不负……”是其基本的表达形式。这种表达形式带着明显的戏谑与狂欢的姿态,这种句式往往会在最后来个突转,加上一句“说人话……”,上述文本就变成:
“昨儿个本宫做了许多的数学练习题,虽是对学习是极好的,可想来这夜深露重的,本宫的身体也甚是欠佳,这可真真的有损身体啊,若是题目能够稍许减少,那想必是极好的,但偶尔小憩一下,倒也不负恩泽。”
“说人话!”
“这数学题也太多了,难死了,昨天晚上做着做着就睡着了。”
随着淘宝对生活的影响,淘宝体也成为一种让人热衷的文体。如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向录取考生发送的录取短信就使用的淘宝体:
“亲,祝贺你哦!你被我们学校录取了哦!不错的哦!211院校哦!……”
这种文体来自于淘宝卖家跟买家之间的交流:“亲!!!熬夜不好哦!!!包邮哦!!!不抹零哦!!送小礼品哦!!”
凡客体也一度出现在生活的角角落落。这是改编自购物网站凡客诚品的广告宣传文案,基本句式为“爱……不爱……,不是……不是……,我是……”。例如:
爱网络,爱自由,
爱晚起,爱夜间大排档,爱赛车;
也爱59块帆布鞋,我不是什么旗手,
不是谁的代言,我是韩寒,
我只代表我自己。
我和你一样,我是凡客。
这个是原版的文案,这个文案遭到了大量的戏仿,网上甚至出现了凡客体生成器,只要你输入名字,马上就可以生成一段凡客体文字。笔者输入了张学友和刘德华两个名字,于是就出现了如下这段文字:
爱自己,爱他人
爱生活,爱贴吧
爱抓贱抽风,也爱神经
我不是刘德华,也不是勤奋帝
我是犯懒派掌门人,我和你一样
我是张学友
除此之外,还有些文本是来自于影视作品,并在网络上流传。如“让xx飞一回”(电影《让子弹飞》),“元芳,你怎么看?”(电视剧《神探狄仁杰》)。
(三)新的语文情境的形成
微时代的文本远不止上述这些,纺纱体、孩子体、走近科学体、咆哮体、梨花体、银镯体、剪刀体、排比体、红楼体、蜜糖体以及最近刚刚走红的陈欧体等等均是,可说是各领风骚三五天。
很明显,这些文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与传统意义上的规范文体相去甚远,对于其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人们也多有说法。比如某学校开展“我给老师写封信”书信大赛。点评时却发现,有多封信采用的是“淘宝体”,这引发了不少语文老师的担忧。而上述南京理工大学淘宝体短信则在教育部《2011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受到了批评,教育部认为,虽然有人认为该短信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很亲切,但这种短信不够严肃,不能体现国家考试和公布录取结果的严肃性。
我们姑且先行搁置这种争议,去寻找这种现象的成因,以期最后找出其对当下职高语文教学的影响,并探讨解决之道。
事实上自从建立在后工业基础上的机械复制时代来临之后,这种去深度、去光晕的文化现实已经是必然之事。在21世纪这个互联网时代则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网络上浩如烟海的信息和极其轻易的复制粘贴使得戏仿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并且传播也是毫不费力,只要轻点鼠标即可完成。这种技术上的因素也影响到了其他方面,包括文化生活的日常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交融。
总之一切在过去两两对立的状态在当下都融合到了一起,而对我们整个语文情境影响最直接的,即学生不再是文本的单纯接受者,他接受文本的同时也创作文本并传播文本,进入谁都是创作者、传播者、接受者这样无所谓原创、也无所谓最后成品的情境中。
明显,这个变化了的语文情境为我们职高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由此,我们必须结合当前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建立起在微时代下的创新性职高语文教学模式。
二、微情境: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语文课程是职高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有必要对当下职高生语文学习的现状先进行梳理,观其表现,探讨其实质,然后再来考虑在微时代下如何结合实际来加强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在笔者看来,当下职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主要有这些表现。
(一)学习基础有差异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积累,没有阅读过一定量的作品,那么就很难对语文有感性认识,也就很难对语文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由于个体的差异,我们看到,有些学生就有着良好的基础,而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有待于提高。当然有缺陷往往就意味着有机会,事实上在网络化生存的当下,明白这种自身的缺陷正好有利于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来加以弥补。例如在微博上就有各种学习知识的内容,只要加以关注,就可以把自己想要的知识点找出来,从而避免传统学习中那种茫然没有头绪不知从何找起的尴尬。
(二)课堂思维活跃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位老师都有一套成熟的教学理念,并能付之于实践,但成熟的教学理念及其付诸实践的教学活动,又常常与思维活跃、自制力稍嫌不足的大孩子——职高生们有一定的矛盾冲突。学生们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尤其是网络设备,包括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他们打游戏、听歌、聊天、刷微博、写空间……也就是说,他们的认知形态与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采取的形态是有差异的。像他们那种刷微博、写空间等等行为,实际就是语文的应用,但他们从来没把这些活动和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而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是不是也要想一想,是否可以利用这些元素来改变原来只使用教材和教辅的习惯,用一种新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有一定的偏课现象
我们也看到,对一些职高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偏科现象,对于语文这样的文化课,在他们看来似乎就不及专业课来得重要,从而不把语文学习放在一定的地位加以重视,造成文化基础薄弱。
但事实上我们也看到,语文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日常的交际固然需要,面试找工作时也要强调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就算是他们日常的网络化生存,刷微博、发短信、写空间等等这些行为,不就是语文中的阅读、写作及其传播么?所以,因势利导来进行教学确实非常重要。
在我们看来,这些有偏科现象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学习往往只局限在课堂内,很少会把它拓展到课堂外。这就是说他们往往只满足于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知识点,听懂了最好,听不懂就把它放过去了。这种学习状态割裂了知识与应用,从而使语文学习最终失去其意义。这种现状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如何在这个微时代利用学生日常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知识与应用结合起来。
三、微语文: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在我们看来,微时代的职高语文教学创新探究的意义在于找到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我们把它命名为微语文。其意义在于微时代下语文教学的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探索。
(一)微语文的定义
微语文的概念并非是我们首创,事实上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一批敏感的教学工作者早就已经开始使用“微语文”这个概念,如鲍国富在2011年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上的《微语文教与学的基本特点》一文中,就给“微语文”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微语文,是人们借助微型化的电子科技仪器,如手机,平板电脑等小型乃之微型工具,进行微化了的阅读、表述、记录、传递口头或书面信息的文字言词的形式;微语文在描述事实、引证思维、陈述思想、表达意志、抒发情怀及改造事物和思想的信息定位方面,因为文字的限制(一般少于140字) ,具有微型化的特点。”[1]该文从工具微型化、信息微型化和时间微型化三个方面来描述微语文的特点,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
而“微语文”概念用之于媒体更是屡见不鲜。如新浪网“新闻中心”即有“微语文”“微资讯”“微影像”等栏目。“@这个微博很给力:男生对女生说:我是最棒的,我保证让你幸福,跟我好吧。——这是推销。男生对女生说:我老爹有3处房子,跟我好,以后都是你的。——这是促销。男生根本不对女生表白,但女生被男生的气质和风度所迷倒。——这是营销。女生不认识男生,但她的所有朋友都对那个男生夸赞不已。——这是品牌”[2]即是收录在其“微语文”下的一则。
而下面这条则是来自于2012年3月14日的《杭州日报》的“微语文”:
【猜丁壳】来自网友史上第一最最搞微博:“有一种游戏,杭州人叫它‘金宗棒,北京人叫它‘猜(cei)丁壳,唐山人叫它‘嘿喽喽,西安人叫它‘猜咚吃,天津人叫它‘笨桥裹,上海人叫它‘猜冬里猜,广州人叫‘包剪duk,汕头人叫‘哦啰zoom,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叫法,你那里呢?”这则旨在怀旧的文字引发评论300多,联想里,天南地北朋友在网上呼啸相聚,呼呼啦啦猜丁壳。”[3]
我们看到,在媒体的表达中,微语文的概念要显得更为宽泛一点。既没有对工具的界定,也没有对字数的限制,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一种精练的表达以及这种表达背后所延伸的现实意义。
参考上述两者,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我们认为,在对“微语文”的界定上,我们既不必过于受限于对工具的强调,但另一方面也确实要关注到其对于语文内涵的影响。如此,我们就把“微语文”定义为在微技术时代的一种特殊教学活动。这种活动从技术层面来讲,借助了微技术时代各种电子产品的自媒体功能以促成相互间的交流;从内容层面来讲,则是对于简练而富于内涵的文本的阅读与写作。这两个层面单独来看,都构成了“微语文”教学行为;同样,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也是我们所认定的“微语文”。
微语文并不是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套上一个标签,以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来取代传统的语文教学,它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补充,使传统语文教学在技术上和内容上都有所拓展。
(二)微语文的基点
尽管我们已经从现象上指出了微时代所带来的语文情境的变化,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对微时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做出理性的思考,以期使微语文可行性建议的提出有一个明确的基点。
微时代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早已悄悄来临,人们在网络面前的碎片化生存为微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切实的物质基础。但真正使人们意识到进入微时代的,还是微博的产生。
最早的微博是美国的推特(twitter)。推特的口号是“What are you doing?”这一口号所包含的内涵是简洁、即时,意味着无处不在的、随时随地的沟通。对于传统的传播形态构成很大的挑战。中国在2009年由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最成熟的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之一。新浪微博的发展之快简直出乎人们想象,而这正是微时代必然的特征。目前新浪已拥有过亿的微博注册用户,人与人之间交往互换微博地址并且互粉(互相关注对方的微博)似乎已经成为一项时尚的行为。
微博的传播从理论上来说是无始无终循环往复直到无穷。博主将自己的信息(140字以内)发布于自己的微博上,如果想特别让某人看到还可以直接@其人。而在发布的同时,关注者(粉丝)可以收到即时信息。对方如果有意,则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形式将这条微博予以扩散。所以在理论上,一条微博可以在一瞬间被无数人浏览转发。这种状态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习惯。
我们可以说,在这个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微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事件、参与事件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人们的心理态势也随之产生变化。
微时代作为我们阅读和介入生活的网络文本是不确定的。这种不确定性具有强烈的后现代特征,它建立在非精英化和去光晕化的基础之上。各种不确定性渗透在我们的周围,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正如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哈桑所认为的那样:“后现代的大部分特征都同‘分解主义的无中心世界的概念相关。”[4]
这种不确定性首先体现为文本产生的偶发性。
不同于我们在传统思维中要在外部世界之间加上可以理解的逻辑关系一样,微时代网络文本生产是偶发性的。尽管我们总是希望通过炒作来确定某种文本,但事实上每一种文本的来临都是猝不及防的。例如当前流行的“元芳,你怎么看”,这一句式起源于前几年的一部电视剧,却在事隔几年后的2012年成为最热门的网络文本。再比如一种表达方式“咆哮体”,也不知它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淡出的。
这种不确定性还体现为内容的不确定上。
一种特定的网络文本总是来源于某个真实的语言存在,但在表达的过程中总是溢出了其原本的意义,从而增加了内容的不确定因素。人们在用一种语言形式表达某一特定内容的时候,其戏仿的意义在于用一种语言方式来建构自身,从而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对现实的情绪反应。比如前述出自《甄嬛传》的“甄嬛体”,其意义早就溢出了对于原作者行文风格的模仿,而是以这种特有的形态展示对现实的价值判断。故此才会出现学习版、工作版、生活版等多种版本。
这种不确定还体现在语言的戏谑性上。
语言的表达在很多时候都跟内涵无关。这意味着内涵跟外延是分离的,概念的能指与所指分成了不相关的两个部分。要么是所指能指化,要么是能指根本就缺失了所指,只剩下纯粹的语言游戏。这似乎正符合了拉康所认为的示意链崩溃而造成的精神分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感觉措词来肆意指涉事物,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风格。例如刚刚出现的“陈欧体”,它本来是某购物网站的电视广告文案,被大众戏仿到生活中后,就只剩下戏谑的成分,使生活平添一份趣味。
(三)微语文的内涵
微语文是要探索在新时代语境下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首先是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二分靠内容,八分靠情绪。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实际上也就是要求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氛围。长期以来,职高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把现实生活排除在外。教师分析课文,从作者介绍讲起,再到写作特色、中心思想,每篇课文在总体上都是大同小异;学生练习,也都是紧扣了一个标准答案,没有一个自主的个性。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创造性受到极大的挤压。事实上正如我们在前面注意到的那样,在我们这个微时代,语文的情境已经在悄悄发生变化,我们有必要引进那种活泼、宽松的语言表达与接受形式,创设符合新的情境的语文教学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搞活课堂,构建起多向互动的创新教学结构。
其次是改革教学重心,将以教师为主的授课形式变成师生互动的课堂形式。
从传授知识体系转变为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不仅学到知识而且知道怎么去获得知识。这种重心的转变适应了微时代语文情境的转变。我们说,在这个时代中,原创的影响正在减弱,人人都是在知识传播中的创造者、传播者与接受者。信息在不断转发的过程中被加入许多新的内容,故事在@他人的同时变得更加生动……那么我们的语文学习也完全可以借助于这种微时代的基本特征,在互动中激发与创新所学的知识体系。事实上知识的更新、艺术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这种相互交流的基础上,由相互间的“误读”而碰撞出火花,从而产生新的内容。
我们甚至还可以将这种互动交流创设为置疑交流。一个好的学生肯定是一个善于质疑的学生,一套精湛的教学手法,肯定也会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这个时候,教师实际上就是一个组织者,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通过学生个体与个体间的交流、学生与班级里所有其他同学间的交流及同学利用各种手段与班级外同学间的交流,来培养起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我们要使课堂走向生活。
微时代情境下阅读与交流的日常化也提示我们在建立创新教学模式中要使课堂走向生活。语文学习应该说是学生在整个学生阶段都必须要学的一门基础课程,但学生在语文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显然是不足的。因为如果从应试的角度来看,确实不需要投入那么多的时间,你只要有小学三年级以上的词汇量,平时不是太吊儿郎当,试卷上的分数就不至于太难看。所以,很多人的经验都是语文考试,复习了是这个分数,不复习也是这个分数;语文学习,用功了是这个分数,不用功也是这个分数。那么语文也就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去学了。这实际上都是应试教育割裂了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间关联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是被动的,缺少积极性的,如果说他们喜欢语文课,很多时候也仅仅是因为老师的个人魅力,而语文本身对于他们来说仍然是索然无味的。那么在这个阅读与交流都变成日常生活一部分的微时代语文情境下,我们有必要使知识传授变成一种知识实践,将课程教学走向生活。这不仅仅意味着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生活积累,来源于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也意味着只有我们把语文学习变成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把课文学习与看网络文本联系起来,把课堂学习与网络交流联系起来,把对现实的关注与参与论坛讨论联系起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累知识、丰富知识。走出教室去关注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阅读报刊杂志,关注社会热点,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从而打破传统的定势,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层次。
(四)微语文的实践
利用微时代文本传播内容与形式上的特殊性实施新的语文教学实践可以从多方面来切入,我们不妨将之概括为三大块,即实现教学互动、提高写作能力和拓展知识视野。如图:
教学互动是通过微技术实现师生相互讨论、互相交流,调动起学习的兴趣与激情;提高写作能力则是利用微博、QQ空间及手机短信等进行原创性“微作文”写作,相互评价、交流;拓展知识视野就是使用互联网,关注热点话题,将课堂生活延伸到课外。
很明显,实行微语文教学的物质条件已经成熟。这个物质条件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人的因素。
无论我们如何看待当下网络化生存的年轻学子,我们都不可否认这个事实,即他们的生活状态早已是微生活状态,微时代在他们身上不是硬贴上去的一张皮,而是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当下学生对于互联网及相关电子产品的依赖远远超过他们的前辈。
二是工具因素。
微语文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其所需的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基本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用品之一。我们与其禁止学生使用这些东西,不如看到这是大势所趋,禁是禁不了的,倒不如开发其应用。比如几乎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学生基本上只把它用来当作通讯工具和娱乐工具,但其实在其通讯和娱乐的功能中同样可以开发出教与学的功能。我们可以利用电子书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利用微博组织讨论、利用微信加强知识的积累……
实行微语文教学实现的是信息微化。信息的微化来自于微语文中教学时间的微化。我们知道,在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学的时间主要发生在课堂。课外的时间,基本上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挤占。于是信息的微化具有了切实的意义。这首先得益于工具的微化,我们有一个随时可以拿起来用的手机。随后是时间的微化,我们不再像传统学习一样需要一块专门的时间进行学习,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时间的碎片,比如等公交车、坐着晒太阳等任何时候都拿来进行学习。而且这种学习本身并不是脱离生活内容的,恰恰相反,它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这样就使得碎片化的时间得以充分利用,而语文学习即成为一种常态。这种常态既可以是一种知识点的积累,比如通过网络去查询相关知识;也可以是语文教学中最强调的阅读和写作——事实上阅读和写作更适合于这种微语文状态。微语文的阅读可以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完成。它既可以是三两句话的新闻简讯,也可以是几百万字的网络小说。总之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拾起,随时放下。这是一种全所未有的阅读状态。微语文的写作也不妨如此完成。我们随时可以在微博或空间里写下一些文字,如果文字太长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长微博。这是一个自由的平台,文字的表述不受课堂规范的制约,完全可以做到写作所提倡的“我手写我口”。
而同时,更重要的是,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阅读经验的分享,抑或作品的发布,都能在第一时间和所有在线上的人联系。这便使得微语文教学具备了更开放的空间。
我们不妨用微博来做一个例证。
在这个全民微博时代,要说最活跃的群体,还当数学生。他们什么事都可以信手拈来,发一条微博,例如看一场电影啦,吃一顿饭啦,甚至无聊时也可能搞个自拍像发上去。尤其是职高生,人手一机,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情况下我们与其去收缴他们的手机,倒不如顺势利导,通过微博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微博引入职高课堂,利用微博平台开展微语文教学活动,以寻找在微时代中如何使传统教学华丽转身的方法,解决教与学的矛盾纠葛,从而推动职高语文学习的前进。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微博来加强语文的预习和复习工作。
以预习为例,在课文学习中,原先的预习是个软作业,学生预习得怎么样,虽然可以通过课堂提问去发现,但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且我们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要去证实他是否预习,而是希望学生通过预习能更好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微博的即时性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在教授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前,笔者先发了一条微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并让他们在回复当中提出问题。这就使得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并作出有效思考。譬如,有学生就问:“老师,为什么这个美丽能跨越百年?”再譬如,还有一个同学问:“居里夫人为什么要放弃对镭的发现的专利申请?”这样,到第二天上课的时候,笔者已经胸有成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点拨引导,并激发讨论。这种教学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都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微博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每一条微博,都是一篇微作文,微作文虽然短,但考验的是真功夫。140字以内如何表达到位,没有对语文的充分认识与把握其实是很难做到的。这个学期一直在做一个教学实践——微博故事接龙。具体操作是,每位同学都开通微博,大家互粉,组成一个小组。里面内容设置为小组可见。当然,我们一开始并没有做故事接龙,而是通过提供话题来让学生跟帖讨论。这样做,既激起了学生利用微博学习语文的兴趣,又锻炼了他们分析、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我们正式开始微博故事接龙。
这是我们其中的一次作业:老师给故事开了个头:“群山连绵,尘土飞扬,烟尘里几个粗壮汉子骑马而来。”要求学生在一个微博规定的140字以内,描写形象生动,并推动故事合情合理地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马上被激发起来。很快,第一条回复就来了:“这是一个边缘小镇,住着几十户人家,里里外外透着一股苍凉感……”接下来,情节在继续推进:“独臂的李铁匠丁丁当当地敲打着一块铁,姿势有点怪。他的女儿小小在给他做下手。”“外乡人阿根穿着很破的棉袄出现,他从破棉袄里面亮出两把刀来。” ……
通过这次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想象力也丰富了起来。在微博故事接龙的过程中,不仅做到了我们所要求的形象生动、推进故事情节发展,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故事中间有很多有意味的留白,给每一位读者都留下了想象空间。
下面是这次故事接龙的截图:
另外,利用微博进行拓展训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们看到,学生一天当中挂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其实是不少的。这为开阔他们的视野创造了条件。微博联系着的是一个无穷的世界。我们可以在这里关注世界热点,了解最新信息,也可以按图索骥,找到自己的朋友。总之,在这个由超级链接建立起来的世界中,可以联系到自己感兴趣的人,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信息量之大、之新、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只要引导得法,完全可以把微博引入职高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快乐的学习新体验。
譬如,我们就利用微博做了一个主题式阅读的拓展。在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之后,首先我们发了一条微博,要求学生做两个方面的拓展:一个是史铁生作家作品的拓展;另一个是生命教育的拓展。在第一个拓展中,我们要求学生去了解作家、阅读作品;第二个拓展中,要求学生畅谈生命感悟、推荐阅读文本。这两个拓展都要求学生在微博上有所呈现。事后,学生纷纷反映这种形式很好,原先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学习当中收获的信息量不多,而在微博上交流之后,发现这是一个无穷开放的空间,从一条信息探究下去,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给他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比如在第一个拓展中,史铁生的一些作品像《务虚笔记》《命若琴弦》等都被同学找到,认真阅读之后,在微博上分享阅读心得,带动了其他同学的阅读热情。同时,像类似的关于生命教育的读本也受到了同学们的青睐。在第二个拓展当中,同学们对阅读都深有心得,引发了在微博当中关于人生目标的大讨论,每个人都认真地思考了自己应该怎样度过高中的学习阶段。
利用微博所进行的《我与地坛》的拓展阅读:
步骤 教师 学生 教学目的
阅读拓展 在微博上提出要求 收集作品并提供信息链接 进行作家作品的拓展
课外阅读 提纲挈领,引导学生阅读方向 在微博分享阅读心得,抒发生命感悟 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推进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课堂讨论 与学生对话,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现场讨论,针锋相对 总结与提高
就这样,借助微博这个平台,一篇课文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四、结语
总之,在我们这个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法已经深刻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影响到了我们的语文学习。面对这样一个崭新时期,语文教学必须有适合这一情境的创新。事实上学校教育也已经走向网络化、智能化,大大超出了课堂的时空。在这种情境下,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研究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这个时代所特有的思维形态,从而以符合这一思维形态的语文教学创新模式授之以全新的内容,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扩大学习广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
注释:
[1]鲍国富:《微语文教与学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与研究(教师版),2011年,第7期。
[2]http://news.sina.com.cn/o/2011-02-26/081022018218.shtml
[3]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2-03/14/content_1236432.htm
[4]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思想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4页。
参考文献:
[1]周开展.创新性语文教学探微[EB/OL].中国名校发展网http://www.china21edu.com,2012-02-22.
[2]王双柱.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资源的整合[J].现代阅读,2011,(23).
[3]万凌燕.从尴尬的面试谈提高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J].现代阅读,2011,(10).
[4]王俊兵.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搞好中职语文教学工作[J].现代阅读,2011,(11).
[5]李艳.关于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J].现代阅读,2011,(12).
[6]李铁亮.论“微时代”舆论的畸变形态[J].新闻爱好者,2012,(01).
[7]李正鸿.论微时代网络文体的不确定性[J].首都教育学报,2012,(05).
[8]欧阳琦.“微时代”的思考[J].商业文化,2011,(10).
[9]陈水生.巧用微博平台开展中职语文课堂教学[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05).
[10]李阳,冯阳.“微时代”的文化游戏[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9).
(邵红雅 浙江省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 3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