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微红
内容摘要:“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语言品味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是在看似热闹的语言品味教学过后,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是否真正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呢?本文试图通过对语文品味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从课堂生成、生活体验、语言内涵、方法指导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探索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品味语言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语言品味 阅读教学 课堂生成 生活体验 语言内涵
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学科的本位是对语言的玩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背后价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悦纳。新课程行进至今,相信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认同:语文的阅读教学,主要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即通过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但是细观语文教学课堂,笔者却发现在热闹的语言品味教学过后,学生似乎并未真正学会如何来品味语言。那么,我们该如何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呢?以下是笔者所作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重视课堂生成,创造语言品味的氛围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将品味语言作为课堂教学重点,但是由于课堂现场的生成难以预知,对语言的品味也往往因学生、文本及师生互动的差异而呈现出偶然性和差异性,种种“意外”由此而生:品味语言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或隔靴搔痒、或蜻蜓点水,总是未能抓住关键去回答。面对这样的“意外”,教师往往束手无策,甚至放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进行“一言堂”似的教学,使得品味语言这一举足轻重的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未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事实上,语文课堂不是演戏,师生的对话因文、因人、因地而异,课堂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生成性,而也正是这种课堂生成过程中的难以预知性,才更大程度地彰显出语文课堂的魅力,并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全新天地,使其不由自主地沉浸到语言品味的美好境界之中。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教学《春》一文中对“春风”的描写时,有学生回答“第二、三、四句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对泥土气息、花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的描写来烘托春风的温暖、柔和、适人。”品味很到位,也抓住了侧面描写的特点,但就在这时突然有学生提出“什么是侧面描写?”该生一时语塞,其他学生也都面面相觑。面对这种课堂生成,我没有回避,而是适时加以引导:描写春风却大写曲子、笛声,作者是否在走弯路?学生回答:因为这是春风中的音乐。我又紧逼追问:如果刮的是台风,风中还会不会有这样婉转的音乐?学生恍然:作者写鸟儿唱曲、牧童笛声其实还是与春风有关,并且能够突出春风的温暖、适人,这就是侧面描写呀!
可见,在语言品味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课堂生成,为学生创造轻松的氛围,使品味语言这一课堂教学的关键,成为文章突破的重点环节,而非流于形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重视生活体验,激发语言品味的兴趣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有教师在执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让学生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有个学生发言:“我最喜欢‘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用了比喻的手法,所以很生动。”乍一听,回答时有观点有理由,似乎合乎要求。可细细推敲却发现这样的问题:“因为比喻,所以生动”,“比喻等于生动”,生动与否竟不是学生读悟出来的,而是靠一个“公式”推导出来的!
品味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靠这样的推导去品味语言,不但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毫无裨益,还会在无形中败坏学生品味语言的“胃口”,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实,笔者在上课时也曾遇到类似的回答:“把春风比作母亲的手,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面对这样的回答,我并未裹足不前,而是继续追问:“你被母亲的手抚摸过吗?有什么感觉?”这时有学生回答:“前天我肚子有点不舒服,妈妈就用她的手轻轻揉我的肚子,暖洋洋的,舒服极了!”我又问:“如果把春风比作魔鬼的手,可以吗?”学生坚决地回答:“不行。因为春风和妈妈的手一样,都是温暖、柔和的。”我想,绝大部分孩子都有被母亲抚摸的经历,适时地引进了学生的这种生活体验,不但促成了学生对文章语言真正的感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笔下春风的温暖和煦,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品味语言的兴趣。
三.重视语言内涵,挖掘语言品味的深度
语言赏析重在引导学生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而不是把玩其外在形式。如果把内容和形式浑然一体的文本分解成一个个零部件,引导学生去作技术层面上的品味和赏析,可能会把学生引向注重表现形式而忽视实际内容的误区,使语言品味流于表面,缺少应有的层次与深度。当前学生在写作上普遍存在着追求华丽的辞藻、工巧的句式等以形式取悦于人的文风,很少靠真挚的情感或思想的深度产生感染力,与这类语言品味指导似乎不无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品味语言时不应局限于那些“雅词”和“美句”,更须对那些看似不美的词语和句子进行深究。
实际上,汉民族重直觉、重整体感悟的思维方式和崇尚“内美”、注重含蓄的文化审美心理,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往往追求 “言有尽而意无穷”,“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追求“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追求“弦外之音”、“味外之旨”。鲁迅先生曾赞赏《水浒传》 中“那雪正下得紧”的“紧”字富有“神韵”,他自己的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单说那《故乡》中关于“路”的议论,又浓缩了多少人生况味,包含了多少深广意蕴!又如《祝福》中“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句,既非对偶,亦非排比,却内涵丰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面对这些文学作品,我们没有理由不着力引导学生透过言语表层去探求其丰富内蕴,从而领悟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让语言品味更具广度与深度。
四.重视方法指导,掌握语言品味的方法
《学记》中指出:“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可见“善学”和“不善学”的差别,主要在于有无良好的学习方法。要提高教学质量,仅传授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使学生具有学习的能力,语言品味教学也是如此。
一般而言,我们可指导学生利用这些方法进行语言品味:
1.在比较阅读中品味语言运用的巧妙性。即指导学生通过同一语句在去掉某一词语前后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去掉,进行前后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品味中发现“闲人”两字表达了作者被谪的悲凉及有时间欣赏美丽月景的高兴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2.在替换阅读中领略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即指导学生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感受在同一个语境中不同词语所具有的不同表达效果,让学生通过替换比较阅读,体会作者在词语运用上的正确性。
3.从感情色彩上品味词语运用的目的性。即指导学生从词语的褒贬等感情色彩上领会作者在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语言品味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和玩味的兴趣,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针对当前语言品味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偏差现象,我们应明确“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品味能力才是阅读教学正道”这一观念,在语言品味教学中重视课堂生成、引进生活体验、挖掘语言内涵、指导品味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平、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富忠.浅议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兴趣[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
[3]卡西尔.《语言与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6).
[4]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中华书局,2004(1).
注:此文获2011年江苏省优秀论文评比三等奖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文昌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