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雯
【摘 要】语文课标两次推陈出新,都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一直坚持这个信念。在如今新课标的理念下,对于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改变“想法”和“教法”,一方面要设定好详细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变想法;变教法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基本性质是语文课标两次推陈出新而未曾改变的,可见语文教学对每个学生影响之深远。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知任重而道远。笔者一直都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并且朝这个方向而努力。本文笔者从多个维度,做了课堂的“魔术师”,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是我根据新课标而做出的变:
一、变“想法”
我对教材的整体以及局部定好了详细的教学目标。该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知识与能力的目标:学会课文中生字、新词、写作手法,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正确方法。如通过课前预习,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并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的设计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素养,我们该落实在我们课堂的整体连贯性上。如我在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经典美文时,我会对文章大致把握,这是一篇写景美文,根据从海水——沙滩——海岛这一顺序写出,是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时的优秀范文。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找出的生字、生词,体验文章的写作手法。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通过学习课文,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把重点词句串连起来归纳段的主要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具有概括段的主要内容的初步能力。在价值观方面,让学生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这可以看出,教学实践具体落实到了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二、变“教法”
语文学习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1. 变死记硬背为平等、自由学习
传统教学往往鼓励孩子死记硬背标准的答案,不鼓励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鼓励异想天开。课堂上只有老师在讲,学生端端正正的坐,工工整整的记,目不转睛的看。多年来,经过几百次训练,习惯成自然,学生就不愿意思考,只想着抄标准答案。考试死记硬背,生怕丢分,那是单纯的应试教育,也是教育的固守自封,结果是培养了一群高分低能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要求。所以,我觉得现代教育应打破传统教学思想,创设开放式课堂。
首先,创设一个自由、安全的人文环境。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约束,给其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所谓安全,是指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进行否定和批评。还要及时对学生作出鼓励,特别是一些胆小的或者是一些堂上举手的稀客。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化”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根盲人棒,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所谓教学相长,让师生之间在平等的氛围中互相交流,互相探讨,这样的课堂才会学有成效。我们要懂得尊重学生,为他们构建平台,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2. 变固定模式为开放教学
课堂中固定的教学模式,会局限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在固定模式之下也会随之变得被动。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让师生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中,即兴发挥,教学的目标也会更有效地实现。学习,应该不受教材、课本、课时的限制。更好的课堂机制,也是开放式教学能够实施的保证。适当的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完《富饶的西沙群岛》后,原本设计让学生按着西沙群岛中的方法,按一定顺序来写家乡的公园,我还准备了学校附近一个学生喜欢的公园的相关照片和素材。但我这个题目的设定为《我爱家乡的______》。题目一出,马上触动了学生,有说小河的,有说小山的,有说晒场的。是的,我忘了,虽然班里的这群孩子,虽然生活在这个城乡结合部的龙江镇里,但他们大部分是外来工子弟。一说到家乡,他们难免想起了各自美好的童年。突然,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呢?我立即跟同学们说:“你们所提到的地方都各有特点,但我们介绍是要有顺序的……”再次把这经典文章的写作顺序再次作为引子,让学生模仿着来说。同学们都争相发言,连平常最怕举手的学困生文凯也举起手来。随后,我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来进行交流和讨论。
我见时机成熟,便让同学们拿出草稿纸,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把看到的、想到的都写下来。同学们热情高涨,我发现同学们写作文从来没像现在那么快,以往的作文课学生都感到很头痛,觉得无物可写,无话可说。但今天看来,作文题材无处不在,从生活中寻找灵感,收集素材,就能言之有物。虽然这堂课打乱了我的计划,但我借助突发的事件进行相机引导,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要懂得灵活变通,懂得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随机应变,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循规蹈矩,而是充满灵气。
3. 变“会教”为“会学”
还记得刚踏上教坛时,老师们评课,总少不了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做一番评论。而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该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进行。
在阅读教学上,努力把教师的教变为合理地点拨,把学生的读贯穿整个课堂。记得陆恕校长提到过:“一堂好的课,我们曾尝试用秒表,把老师说话的时间全统计起来。老师的话多了,自然会夺走了学生学的时间。在新课程目标,把原有的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变为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点上。我们的语文课更不能让老师满堂讲,这讲就会是对文章深度的挖掘。我们应该尝试让学生积累,让学生每堂课有所获。可以让他们记一下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段。希望他们能学以致用。”听了陆校长的这翻话,感触良多。之后,我对我班里的学生做了个试验。在教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狮子和鹿》一文时,让学生自读,理解文章大意、文章重点之后。我尝试在品读环节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这次与之前不同的是,我鼓励学生们,能适当把这些词、句、段背下来。学生们在我的鼓励和指引之下,很快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段背了下来。背是为了更好地运用。我在他们背了之后,引导他们思考,他们背的这个词、这个句、这个段,是用来写什么,表达什么的。再发散他们的思维,如何将这次的积累运用到其他场合中。通过这一堂课,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在作文教学上,一群三年级学生通常能为同学们举出好几篇非常有代表性的文章,然后大胆地在同学面前读,告诉同学自己认为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学习的。通过变“会教”为“会学”,一群三年级的学生已基本能在自己组织的课堂中自主学习、共同探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
但有些事应该是该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尊重我们面前的这些教学对象。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代先师孔子提出“因材施教”这一先进的教学思想。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从学情出发,针对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才是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