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韶华
摘要:为适应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需要,针对目前职业指导形式单一、资源不足、缺乏实践环节等问题,应构建以“职业生涯模拟”为基础的高职院校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行导师制等方式保障该体系的实施,并对该体系的监督评价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职业指导体系;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46-04
一、构建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与普通“学术型”教育强调学科性不同,是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群)的实际业务活动范围要求,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开设职业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提升就业能力十分必要。教育部已经把“职业规划”等课程列入必修课程,各高校也相继开设。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课程内容系统性不强、职业指导形式单一、企业资源不足、缺乏实践环节等问题。
有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在专业和职业方面的认识薄弱,普遍存在选择专业盲目、自我意识薄弱、缺乏职业准备、择业观不正确等问题。单靠一两门课程很难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高职教育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定位,针对学生当前择业、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这是保证职业指导效果和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途径。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联合传授,以培养学生技术技能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解决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等问题。在探索“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形成以“职业生涯模拟”为基础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通过全程就业指导、立体就业服务、多元合作企业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有助于实现“学生”——“准职业人”——“职业人”的成功转变。
二、以“职业生涯模拟”为基础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设计
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是指贯穿大学生大学生活全过程的职业指导活动。可将整个活动分为职业岗位定位、职业素质发展、求职能力提升三个阶段,并在各个阶段以“职业生涯模拟”为基础进行职业认知、职业认同和职业熟练训练,如图1所示。
职业认知阶段针对大学一年级新生。新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实际与理想的差异导致失落感;大学和高中学习模式不同导致松懈情绪;长期由家长和教师做主导致依赖性强;高中阶段只注重理论学习缺乏基本职业认知,等等。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帮助其适应大学生活,初步确立人生目标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结合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制定短期的职业发展目标和长期的职业发展方向。它能够使学生尽早走出迷茫,从而尽早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学习。所需设置的认知模块包括:专业认知、职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等。
针对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的职业认同教育,应考虑到学生已经对自己未来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所以,这一阶段要结合学生升学、参军、就业、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不同的选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要在强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为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做准备,同时要重点进行择业观的教育。目前,有部分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等、靠、要”的心理以及在择业上盲目追求高薪、大城市、大公司、“铁饭碗”等倾向,还有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工作选择上总以安逸为标准。因此,要加强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的宣传工作,调整学生的择业心态,引导他们科学定位就业期望,学会有效积累职业资本、谋划职业经营,以实现最终的职业目标。
进入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即将完成从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转变。在这一阶段,要通过顶岗实习、岗前培训、求职就业的考验。应结合学生需求设置职业准备、求职技巧训练、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服务指导和就业心理指导等环节,以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素质、心理等多方面做好就业准备。除了开设求职技巧、就业政策等相关讲座外,可利用“就业联合会”等学生社团,举行模拟招聘等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以“准职业人”身份进行的职业训练是本阶段的工作重点,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更多的顶岗实习岗位,使其在真实工作中逐步锻炼各项能力,如图2所示。
三、“现代学徒制”下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实施
实施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构想,校企合作是根本,同时还要在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组织机制等多个方面提供保障。
(一)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是保证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实施效果的重要条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合作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可能导致合作中断或者不稳定,企业可能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考虑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因此,要不断改革和实践,根据校企双方合作的特点和合作的深度,将双方的合作模式分为耦合式合作模式和松散式合作模式,从而有效解决与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难题。
耦合式合作模式是指与企业进行的深度合作,学校提供场地,企业将其下属部门放到学校内;或者企业在校内建立研发中心(校企合作中心);或者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校内开设订单班,根据企业需要定制培养人才,由企业提供培养方案、师资、培训资料和项目。通过订单班,合作企业在参与专业教学全过程的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企业参观、顶岗实习等走进企业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企业,更早地对职业方面有具体的认识,更早地参与实际工作,从而快速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这种耦合式合作模式,校企双方都会投入大量的资源和精力,合作程度较深,合作比较稳定。
松散式合作模式是指通过技术输出和承接项目与企业进行合作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接受企业的设备、软件和技术捐赠等。在这种模式下,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比较灵活,便于充分发挥学院的技术优势和品牌效应,吸引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前期尝试。同时,企业也可通过向学院捐赠设备、课程及软件,宣传企业文化,提升企业形象,既可以挖掘潜在客户资源,又可以吸引优秀的专业人才。
通过探索,结合合作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院校”、“引企入校”、“定制培养”和“技术输出”等多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多方位合作,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试行“导师制”,探索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
“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的推行更加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过去的校企合作,通常是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的合作,在学生管理和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企业参与较少,从而导致校内专职教师行业工作经验不足、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效果不好等问题。对学生的职业指导企业更有发言权,因此,可在“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试行“导师制”,实现职业指导过程中的“校企双指导”。
“导师制”即学生入校后就由三个导师指导,开始进行职业生涯教育。三个导师是指:学校配备的专职辅导员作为生活导师,负责全面学生管理;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专家担任职业导师,负责职业发展指导;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校内专任教师做专业导师,负责职业技能学习和训练。同时,可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辅导员,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做关于职业道德、职业发展和最新技术方向等方面的讲座。
专业导师的配备是“导师制”工作的重点,其职责包括:通过定期的见面沟通,帮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向学生介绍开课计划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基本内容、课程特点和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基础、特长、爱好和专业培养规格,及时指导学生选课和选择学习方式等。在一年级,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方法、专业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等;在二年级,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训练等;在三年级,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经验介绍等工作,具体指导规划可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三)创新专业管理模式
要创新专业管理模式,校企共建、共管专业。整合企业资源,实现企业对专业办学过程的全程参与和管理,为学生职业训练提供长期、稳定的企业支撑。要把传统的学生管理升华为“职业管理”,实施以企业为主的第一职业素质教育和以学校为主的第二职业素质教育的专业管理双轨制。企业全面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教学实施、学生管理、职业指导、就业服务等专业教学全过程。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职业生涯模拟”为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把自己定位为“准职业人”。在课程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强化“准职业人”的定位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落实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从而逐渐形成职业习惯。学习环境设计要模拟真实职场环境;教学项目选择要选取企业真实项目;教学内容选取要从“知识的逻辑线索”转变为“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教学环节设计要遵循实际工作流程;教学方法手段要综合运用分组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职业素质。要将职业指导不仅仅局限于几门职业指导课程上,而是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的全过程。
(四)成立专业教师工作室
专业教师工作室既是探索“现代学徒制”的新途径,又是校企合作的新方向。由校企双方教师根据专业方向成立若干“教师工作室”,以“打造‘双师型团队,实现产学合作”为目标,以自发自由组织为原则,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为创建主体,以专业实训室为主要场地,以承接企业项目和实践教学为主要任务,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从而将教学、科研、实践和培训融为一体。
实行全程化职业指导,可将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培养和教育工作与教师工作室工作结合,建立学生“进教师工作室”的双选制度,为学生提供课外学习和实践的平台。在教师工作室中,学生可参与企业方带来的实际项目的研发,可参与专任教师的科研工作,也可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技能竞赛。对于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项目,可给学生发放工作报酬,实施动态管理,以此激发学生专业提高的主动性,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学习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
四、全程化职业指导的监督评价
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实施需要有科学合理、全过程、多方位的监督评价体系,才能保证其实施效果,并在实施过程不断调整完善。
(一)实现全过程监控
全程化职业指导的实施必须要有全程化的监督与之配套。新生入校后即应建立学生职业成长档案,一直记录到学生就业。学生入校后,首先对其基本情况、综合素质、职业意向等进行调查。第一学年分上、下学期各填写一次职业成长档案。第二学年由学生和专业导师共同制定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成长关键点,使学生职业目标明确,并在每个关键点填写一次档案,由学生自己记录学习完成情况、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由专业教师给出指导意见和评价。通过该档案的记录能够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从而记录学生在校三年的成长过程。
(二)实施全方位评价
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有效性需要从就业率、学生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三个指标进行评价。就业率是指毕业生总人数减去未就业毕业生人数后与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通过对就业率特别是对口就业率进行统计,可直接、客观地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职业指导所发挥的作用。学生满意度包括学生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满意程度和对自己工作状态的满意程度,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可衡量职业指导体系的效果。对用人单位就毕业生的人格品质、专业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的调查,可作为评估职业指导体系的关键指标,还要不断听取社会、企业、校方、家长等多方面的意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完善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
全程化职业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不是一项单一工程,需要行业、企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配合。在实施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但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职业指导体系的改革路径,高职院校必将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宏宝.新时期高校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理性思考[J].教育导刊,2007(3):39-41.
[2]关勇.论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5(10):59-60.
[3]肖荣璐.高职院校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4(2):43-45.
[4]梁业胜.高职院校全程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8):140-142.
(责任编辑:王恒)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as for the problems of single methods, insufficient resources and practice shortage in current vocational guidance system,the whole vocational guidance system based on vocational career simulation is structured to adapt to the innov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training mode. The system is implemented by innovat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and tutorial system and evaluation about the system. The evaluation method for this system is also elaborat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modern apprenticeship; higher vacational school; vocational guidance system; tutorial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