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娜 孙佳菲
【摘 要】 激励契约的设计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工具,股权激励计划在我国企业实施之后,其经济后果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文章从股权激励计划授予、实施、修正与取消角度分析了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总结了股权激励计划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了目前研究当中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股权激励计划; 机会主义行为; 会计信息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5-0063-03
一、引言
业绩评价与激励契约设计是近年来国外企业管理控制理论、激励理论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其研究广泛涉及和影响到公司治理、战略实施、薪酬制度和公司文化等相关领域(高晨和汤谷良,2009)。但是,由于我国股权激励相关法律法规出台较晚,我国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时间也较晚,而且由于制度背景、公司治理等原因,无论是在股权激励计划设计(吕长江等,2009),还是股权激励的执行当中(吕长江和巩娜,2009)都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本文从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会计信息质量两个角度对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经济后果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
二、股权激励计划与机会主义行为
在2005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之后,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如苏冬蔚和林大庞(2010)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尚未提出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占总薪酬比率与盈余管理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提出或通过激励预案的公司,其CEO股权和期权报酬与盈余管理的负相关关系大幅减弱并不再呈显著关系;张海平和吕长江(2011)的研究也发现部分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层利用资产减值政策操纵会计盈余推动股权激励方案的顺利实施,为自己牟利。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在股票期权的授予、行使以及修正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机会主义行为。
(一)期权的授予与机会主义行为
Yermack(1997)以及Aboody and Kasznik(2000)研究了CEO是否会对于股票期权授予的时间进行操纵。Yermack(1997)研究了CEO股票期权授予的时间性,通过对它的研究来分析公司管理者对于自身薪酬条款的影响,研究发现期权授予的时机与公司股票价格的有利变动相一致,而公司季度盈余公告的类型同样表明CEO在公司利好消息公告前不久获得股票期权的授予;Aboody and Kasznik(2000)使用572家公司的2 039份CEO股权激励计划,分析了激励计划前后股票价格和分析师预测,发现CEO会通过延迟利好消息,提前披露坏消息的方式来影响投资者的预测,表明CEO会进行机会主义来最大化他们的股票期权薪酬。而最新的研究同样表明公司在授予股票期权的过程中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而且这种行为与公司治理有关。Parsons and Wesep(2013)建立了企业最优支付时间来分析企业如何为员工支付薪酬以及何时进行支付。
(二)期权的实施与机会主义行为
大量研究都表明企业的管理者在公司股权激励当中会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机会主义行为。在2000年之后,陆续有学者分析管理者行权与机会主义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管理者进行机会主义行为是为了以更高的价格出售他们所持有的公司股权(Beneish and Vargus,2002)。Bartov and Mohanram(2004)对于1992—2001年之间1 200多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大量行权的决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这些高管行权之前,公司有显著为正的盈余业绩,而在行权之后公司业绩较差。但是Cheng and Warfield(2005)使用1993—200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虽然有高股权激励的管理者有更多的达到预期或者超过预期的业绩公告,但是这些管理者也会避免大幅度超过预期的业绩,以免会造成未来业绩的大幅下滑。Bergstresser and Philippon(2006)发现有较高股权激励的CEO更愿意进行盈余管理,同时在高应计的年度,CEO会进行异常大量的行权,CEO和其他内部人也会出售大量公司股票。国内学者肖淑芳等(2009)以滬深两市首次披露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股权激励计划公告日前的三个季度,经理人通过操纵“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公告日后盈余存在反转现象。在股权激励方案推出前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公司管理层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有可能利用会计政策操纵会计盈余影响股权激励(张海平和吕长江,2011)。
(三)期权的修正及取消与机会主义行为
如果公司股价大幅度下降,则公司将会对于股票期权进行重新定价,将行权价格改变为新的(较低的)市场价格,或者取消原有的期权计划而代之以同等的新的期权计划,而新的期权计划有更低的行权价格(Murphy,2003)。Brenner,Sundaram and Yermack(2000)发现大多数重设的期权计划与之前的计划是等价的,但是执行价格平均下降了40%,模型表明条款修改对于事前的价值影响不大,但是事后的收益却非常大,同时研究表明条款的修改对于公司的业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Chance,Kumar and Todd(2000)认为有更大代理问题的公司、小规模公司、由内部人控制的公司更容易进行重新定价,而且重新定价对于股东会产生负向影响;Carter and Lynch(2003)研究发现盈余增长的公司、盈余接近于0左右的公司、增长类型的公司更容易进行重新定价,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是想在财务报表收益与信誉成本之间进行平衡,来决定重新定价的时机,以获得较为有利的会计处理;Coles,Hertzel and Kalpathy(2006)研究发现从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取消到股权激励计划的重新公布这一段时间内,公司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异常低;Efendi et al.(2013)研究发现,进行期权回溯的公司其CEO和CFO职位强制离职的可能性要显著高于配对样本公司,而且进行回溯的企业也会重组CEO的薪酬以减少对于股票期权的依赖。
而国内的研究当中关于期权的修正与取消的相关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三、股权激励计划与会计信息质量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经济中,会计信息的作用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有助于作出判断和决策的经济信号。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够减轻信息不对称性(張纯和吕伟,2009),而且能够提高证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周中胜和陈汉文,2008),所以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所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学术界与实务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有学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不仅有赖于会计改革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且离不开执行机制的改革提供有效的准则执行支撑系统(王跃堂、孙铮和陈世敏,2001),也有学者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受外部机会、会计准则、法律风险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刘峰、吴风和钟瑞庆,2004)。但是少有文献直接研究在2005年之后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制度的建立对于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的影响。
国外学者关于股权激励制度对于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分析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有的学者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关系(如Baber,Kang and Liang,2007等)。
也有学者发现进行股权激励的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更低、报表的重述现象更加严重(如Bergstresser and Philippon,2006),Cheng and Farber(2008)以1997—2001年之间289份企业报表重述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重述之后的两年CEO薪酬当中的期权大幅度地下降。Armstrong et al.(2013)发现股权激励计划的风险与错报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当管理者并不厌恶股权风险时,股权激励会使管理者有动机进行错报。
同时有学者认为上述关系的成立必须满足某些特定的条件(如Cheng and Warfield,2005;Burns and Kedia,2006;Efendi,Srivastava and Swanson,2007等),如,Burns and Kedia(2006)研究发现CEO期权组合对于股票价格的敏感性与错报之间显著正相关,有股票期权的CEO有更大的动机进行错报。Efendi,Srivastava and
Swanson(2007)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末期市场泡沫中财务报表重述的原因,研究发现当CEO持有大量股票期权的时候会大幅度增加财务报表错报的概率。
但是也有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认为在管理层持有较高股权激励的公司当中,会计信息的质量会更高(Armstrong,Jagolinzer,Larcker,2010)。Denis and Xu(2013)研究指出,在有更强内部交易限制的国家当中,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反而更多,会有较高的激励与较高的薪酬总额,而且在内部交易相关法律实施之后,高管薪酬和股权激励使用得到显著增加。
四、结论与未来研究方向
自2005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公布实施之后,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股权激励计划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很多学者分析了其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近年来也有学者分析公司特别是国有企业设计股权激励方案的目的,还有学者分析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对于公司研发和投资行为的影响。但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下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第一,股权激励计划及公司的机会主义行为:我国众多的学者分析了在管理层薪酬契约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对于公司股权激励过程中机会主义行为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吕长江和巩娜(2009)以案例分析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以伊利股份为例研究了股权激励费用化的会计处理及其经济后果,分析了公司对于股权费用集中摊销的行为;肖淑芳等(2009)分析了公司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行为;张海平和吕长江(2011)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视角,研究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影响。
研究表明,对于股权激励计划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如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在授予股票期权计划时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这种行为对于公司业绩以及股东利益存在何种影响;较多学者关注管理层股权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员工期权计划实施过程中是否同样存在类似行为;在激励计划修正与取消过程中公司采取怎样的形式进行机会主义行为,中国的股权激励修正与取消的准则与国际的相关准则有所区别,这种差异是否会导致国内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所不同。
第二,股权激励计划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而国外文献当中关于股权激励计划与信息质量关系并未得出统一结论。此外,这些文献主要根据西方国家的制度背景进行分析,而由于中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制度背景,国外文献得出的股权激励相关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中国的上市公司还未知。因此,这一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Aboody D.,and R.Kasznik. 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the Timing of Corporate Voluntary Disclosur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0,29(1):73-100.
[2] Armstrong ,C.S.,Larcker,D.F.,Ormazabal ,G.Taylor,D.J.The relation between equity incentives and misreporting: The role of risk-taking incentive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3,109 (2):327-350.
[3] Bartov,E.and P.Mohanram.Private Information,Earnings Manipulations,and Executive Stock-Option Exercis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 79(4): 889-920.
[4] Beneish, M.and M.Vargus.Insider Trading, Earnings Quality,and Accrual Mispricing[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4):755-791.
[5] Bergstresser,D.,and T.Philippon.CEO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80(3): 511-529.
[6] Brenner,M.,R.K.Sundaram,D.Yermack.Altering the terms of executive stock op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7(1):103-128.
[7] Burns,N.and S.Kedia.The Impact of Performance-
based Compensation on Misreport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1):35-67.
[8] Carter,M.E.,L.J.Lynch.The consequences of the FASBs 1998 proposal on accounting for stock option repricing[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35(1):51-72.
[9] Chalmers,K.,Jayne M.Godfrey.Expensing stock-based payments: A material concern?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2005,14(2):157-173.
[10] Chambers A.E.and Penman S.H..Timeliness of Reporting and the Stock Price Reaction to Earnings Announc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4,22 (1): 21-47.
[11] Chance,D.M.,Kumar,R.,&Todd,R.B.The ‘Repricing of executive stock op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0,57(1):129-154.
[12] Cheng,Q.and D.B.Farber.Earnings Restatements,Changes in CEO Compensation,and Firm Performance[J].Accounting Review,2008,83(5):1217-1250.
[13] Cheng,Q.and T.D.Warfield.Equity Incentiv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2): 441-476.
[14] Coles,J.L.,M.Hertzel,S.Kalpathy.Earnings Management Around Employee Stock Option Reissues[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6,41(1):173-200.
[15] Degeorge,F.,Patel,J.,Zeckhauser,R.,Earnings management to exceed thresholds[J]. The Journal of Business,1999,72(1):1-33.
[16] Denis ,D.J.,Xu,J.Insider trading restrictions and top executive compensa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3,56 (1):91-112.
[17] Efendi,J.,Srivastava,A.,and E.Swanson.Why Do Corporate Managers Misstate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 Role of Option Compensation and Other Factor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7,85(3):667-708.
[18] Efendi,J.,Files,R.Ouyang,B.,Swanson,E.P.Executive Turnover Following Option Backdating Allegations[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3,88(1):75-105.
[19] Murphy,K.J.Stock-based pay in new economy firm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03,34(1):129-147.
[20] Parsons,C.A.,Van Wesep,E.D.The timing of pa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3,109(2):373-397.
[21] Street,D.L.,and Cereola,S.Stock option compensation: impact of expense recognition on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non-domestic companies listed in the U.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 and Taxation,2004,13(1):21-37.
[22] Yermack,D.Good Timing: CEO Stock Option Awards and Company News Announcement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7,52(2):449-476.
[23] 呂长江,巩娜.股权激励会计处理及其经济后果分析——以伊利股份为例[J].会计研究,2009(5):53-61.
[24] 苏冬蔚,林大庞.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J].经济研究,2010(11):88-100.
[25] 肖淑芳,张晨宇,张超,等.股权激励计划公告前的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4):113-119.
[26] 张海平,吕长江.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会计政策选择:基于资产减值会计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7):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