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补体、抗心磷脂抗体和炎性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2015-03-06 08:47杨春华杜荣花张金文
河北医药 2015年18期
关键词:补体磷脂炎性

杨春华 杜荣花 张金文

抗磷脂综合征是血清中持续性抗磷脂抗体或β2糖蛋白I阳性引起临床症状,且以性反复动、静脉血栓或习惯性流产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病理表现为小叶间动脉闭塞,纤维蛋白血栓,内膜纤维增生,灶性皮质萎缩假性肾小球和血栓性微血管病[1]。抗磷脂综合征作为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其发病与血浆补体、自身抗体有一定关系[2,3]。王海波等[4]研究表明,白介素-6 (IL-6)、白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炎性因子表达参与了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病。本研究对抗磷脂综合征血浆补体、抗心磷脂抗体和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检测,观察上述指标在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病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1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抗磷脂综合征患者32例,入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分会制定的“抗磷脂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5]中的相关标准,其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4 ±11)岁;病程5~229个月,平均病程(68±42)个月;合并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2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干燥综合征2例,银屑病2例,强直性脊柱炎1例; 27例发生血栓事件(发生脑梗死12例),其中静脉血栓15例,动脉血栓7例,动静脉血栓3例,微血栓2例。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5±10)岁。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2组性别比、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2.1 入选标准:①患者符合“抗磷脂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②患者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检查;③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肿瘤患者;②严重肝、肾和心脏功能不全者;③精神疾病患者,不能配合检查。

1.3 方法 使用真空采血管抽取受检者清晨空腹周静脉血5 ml,2 5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血清备检。

1.3.1 血浆补体检测:采用美国贝克库曼尔特实验系统(苏州)有限公司生产的C3、C4、C4d、C5b-9试剂盒,采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检测时首先将标准品进行稀释,然后在酶标板进行加样,使用封板膜封板37℃温育30 min,同时将浓缩洗涤液进行稀释,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入袭击也静置后弃去,重复5次,拍干后加入酶标试剂,再次进行温育和洗涤,加入显色剂,振荡混匀后,避光显色,然后加入终止液,在450 nm波长测定吸光光度值,以标准误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光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实际浓度。

1.3.2 血清抗心磷脂抗体检测:检测患者IgA、IgG、IgM水平,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抚生实业有限公司,采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3.3 血浆炎性因子检测:检测患者TNF-α、IL-6、白介素-1β(IL-1β)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闳巨实业有限公司,采用ELISA方法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患者血浆补体、炎性因子均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血浆补体水平比较 抗磷脂综合征组患者C3、C4水平低于对照组,而C4d和C5b-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血浆补体水平比较 ±s

表1 2组血浆补体水平比较 ±s

注:与抗磷脂综合征组比较,*P<0.05

组别 C3(g/L) C4(g/L) C4d (μg/ml) C5b-9 (μg/ml)抗磷脂综合征组(n=32)0.91±0.29 0.19±0.06 5.5±2.3 2 750±657对照组(n=30) 1.31±0.44*0.28±0.05*1.8±1.3* 711±325*

2.2 2组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比较 抗磷脂综合征组IgA、IgG和Ig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血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比较 例(%)

2.3 2组血浆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抗磷脂综合征组TNF-α和 IL-1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 IL-6和VEGF水平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血浆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pg/ml,±s

表3 2组血浆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pg/ml,±s

注:与抗磷脂综合征组比较,*P<0.05

组别 TNF-α IL-6 IL-1βVEGF抗磷脂综合征组(n=32)29±6 1.89±0.26 5.3±2.3 67±15对照组(n=30) 23±3* 2.95±1.31* 2.1±1.4* 110±42*

3 讨论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为抗磷脂抗体引起的血栓栓塞事件和(或)流产。Prinz等[6]研究表明,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的3种人单克隆抗磷脂抗体与IgG组分可增加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细胞内Toll样受体和单核细胞TLR8的mRNA表达。同时,它们也可诱导TLR7或TLR8从内质网易位至内体。王芳[2]对文献资料整理发现,补体系统的过度激活是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发生流产和血栓的关键因素。孔祥民等[7]发现,抗β2GPⅠ-β2GPⅠ复合物能够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而β2GPⅠ是抗磷脂抗体的主要靶抗原[8]。本研究对抗磷脂综合征血浆补体、抗心磷脂抗体和血清炎性因子进行检测,观察上述指标在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病中的作用。

3.1 抗磷脂综合征与血浆补体的关系 机体内的补体可以辅助和补充特异性抗体,介导免疫溶菌、溶血作用,C3在补体系统活化过程中起连接作用,C4主要参与C3经典激活途径中C3转化酶的形成,与免疫识别和维持免疫稳定有关。C4d可以与细菌、免疫复合物等结合,促进吞噬细胞吞噬。C5b-9是一种末端效应产物,可以促使多种细胞表达蛋白、产生炎性因子等。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C3、C4水平降低,可能与补体系统过度激活,消耗大量补体有关[9]。本研究表明,抗磷脂综合征组患者C3、C4水平低于对照组,而C4d和C5b-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4d和C5b-9为补体降解产物,而上述指标的升高说明补体激活失控,研究发现,血栓形成与补体活化产物增多,沉积到血管内皮细胞有关[10]。

3.2 抗磷脂综合征与抗心磷脂抗体的关系 郭虹等[11]对反复流产的患者进行研究发现,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王喜春等[12]发现脑梗死患者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人群(P<0.05)。上述研究表明,抗心磷脂抗体与流产和血栓形成有密切关系,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是(1)抗心磷脂抗体能与血小板和(或)血管内皮细胞膜磷脂发生反应,抑制前列环素的产生,同时损伤内皮细胞后,使纤溶酶原激活物水平降低,血小板发生聚集,从而发生血栓;(2)抗心磷脂抗体可以使子宫PG12水平降低,胎盘发生梗塞,也可以损伤胎盘血管内皮发生血管炎,导致胎儿发生宫内窘迫或者死亡。本研究表明,抗磷脂综合征组IgA、IgG和IgM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抗磷脂综合征与炎性因子的关系 张鹏等[13]对静脉血栓栓塞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血栓患者TNF-α、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TNF-α、IL-6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从而发生血栓。而王晖等[14]研究表明,反复流产的患者IL-6水平反而降低。动物实验发现VEGF在血栓溶解和血管再通中发挥积极作用,本研究中抗磷脂综合征患者VEGF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发生血栓的几率较大。

综上所述,抗磷脂综合征患者血浆补体、抗心磷脂抗体和血清炎性因子与正常人群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说明血浆补体、抗心磷脂抗体和血清炎性因子可能参与了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病过程。

1 张源潮,杨清锐.抗磷脂综合征的免疫病理机制.山东医药,2001,41:51-52.

2 王芳.补体激活在抗磷脂综合征中的作用.中国医疗前沿,2010,5: 19.

3 张蜀斓,李永哲.抗磷脂抗体检测的现状及展望.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564-566

4 王海波,周红,谢鸿翔,等.抗β2GPI/β2GPI复合物激活THP-1细胞表达炎性相关因子.临床检验杂志,2012,30:347-350.

5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抗磷脂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407-410.

6 Prinz N,Clemens N,Strand D,et al.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induce translocation of TLR7 and TLR8 to the endosome in human monocytes and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Blood,2011,118:2322-2332.

7 孔祥民,周红,谢鸿翔,等.Toll样受体4在抗β2GPⅠ-β2GPⅠ复合物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表达炎症因子中的作用.临床检验杂志,2014,32:934-938.

8 张寅,刘湘源,邓晓莉.β2糖蛋白I、抗β2GP I抗体与抗磷脂综合征.中国临床研究,2011,24:2-4.

9 樊春红,杨铁生,王琴.抗心磷脂抗体(ACA)、抗dsDNA抗体、尿蛋白、C3、C4联合检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意义.中国实验诊断,2008,12:783-786.

10 孟银苹,付蓉.补体活化与血栓性微血管病血栓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767-770.

11 郭虹,杨华,王维鹏.反复自然流产中封闭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773.

12 王喜春,马冲.胆红素、C反应蛋白和抗心磷脂抗体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思路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14,9:87-88.

13 张鹏,艾力曼·马合木提,霍亚凤.静脉血栓栓塞患者炎性因子于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0,33:1405-1407.

14 王晖,余朝文,李博,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兔急性后腔静脉血栓形成中的表达及意义.山东医药,2013,53:29-30.

猜你喜欢
补体磷脂炎性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大黄酸磷脂复合物及其固体分散体的制备和体内药动学研究
柚皮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和表征
辣椒碱磷脂复合凝胶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流感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意义
白杨素磷脂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药动学行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