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月红,吴菁,叶旭春
(1.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微创一科,上海200438;2.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 基础护理教研室,上海200433)
随着各种灾难及意外事故频发,灾害救援活动也随之增多[1]。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需经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不仅在于其险恶环境下对伤员的紧急救护,还包括如何应对惨烈情境中灾难救护引发的高强度心理应激。有研究表明[2],为维护灾难救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有必要在其灾难救护前实施针对性心理培训,以助其成功应对各类灾难救护的挑战。本研究以参与过灾难救护的医护人员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其对灾难救护心理培训的需求,为制定相应培训策略,提高其灾难救护的心理救援能力提供依据。
1.1 调查对象 2013年10月至2014年1月在上海、四川两地的4所三级甲等医院中,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既往参加过灾难(地震、交通事故、火灾等)救护的医护人员,且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医护人员的一般情况、参加灾难救护的情况及既往参加灾难救护心理培训的情况(次数、内容等)。(2)医护人员对灾难救护心理培训内容需求的调查问卷,包括11个方面的内容,均采取5级计分法,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计5~1分。(3)医护人员对实施灾难救护心理培训模式需求的调查问卷,包括实施灾难救护心理培训的形式、时间、频率、方法、师资等方面,每个方面有若干选项供选择,可多选。以上问卷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部分参与过灾难救援医护人员的访谈结果自行设计,并经咨询5名相关专家后形成最终问卷,问卷的专家积极系数为100%,权威系数为0.83,协调系数为0.352。
1.2.2 资料收集方法上海地区问卷由研究者本人发放,四川地区问卷由研究者协调医院管理部门指定专人负责问卷发放与回收。使用统一指导语,由被调查者匿名独立完成,现场填写并审核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65份,回收率为94.6%;有效问卷247份,有效率为93.2%。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表录入原始数据,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
2.1 被调查者一般情况 247名被调查者的年龄为25~68岁,平均(35.57±7.534)岁;工作年限6~44年,平均(15.00±7.440)年;其他情况见表1。
2.2 医护人员既往接受灾难救护心理培训的情况 247名医护人员中仅63名(25.5%)参加过相关心理培训,其内容为灾难情境介绍17人次(27.0%)、伤员的心理护理39人次(61.9%)、灾民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39人次(61.9%)、救护人员心理的自我调节19人次(30.2%)、心理评估22人次(34.9%)、心理干预21人次(33.3%)、灾难自救技能26人次(41.3%)。培训方式:参加讲座37人次(66.7%)、学习培训资料26人次(41.3%)、参与医疗队26人次(41.3%)。未参加过心理培训的医护人员中,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为自身工作经验163人次(96.5%)、自学88人次(52.1%)、媒体宣传67人次(39.6%)。
表1 247例医护人员的一般情况(N=247)
2.3 医护人员对灾难救护心理培训内容的需求 从表2可见,医护人员对灾难救护心理培训各项内容的需求均分均在4分以上,最高(4.58±0.53)分。
表2 医护人员对灾难救护心理培训内容的需求(N=247)
2.4 医护人员对实施灾难救护心理培训模式的需求 从表3可见,66.4%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加讲座的形式接受培训,50.2%的被调查者希望每年能有1~2次的培训,培训的方式以有经验的救护人员分享其经历(57.1%)、分析现场救护相关资料(55.1%)为主,59.5%的被调查者希望培训安排在平时工作中。
表3 医护人员对灾难救护心理培训模式的需求
3.1 医护人员的灾难救援心理知识储备不足
3.1.1 受训比例偏低 本次调查显示,参加过灾难救护的医护人员中受过专业灾难救护心理培训的比例仅为25.5%,与徐利平等[3]的调查结果相似。大部分医护人员通过自学、经验积累获得相关知识,这可能与我国的灾害医学起步较晚、灾难医学心理培训的继续教育尚未普及、医护人员较少接受灾难救援相关心理培训等因素有关。其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主要源于经验积累和平时自学,知识的正确性、针对性欠缺,可能影响其灾难救援中实施心理干预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1.2 受训内容偏窄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灾难救护医护人员既往所接受心理培训的内容以伤员的心理护理、灾民的心理问题为主;涉及灾难情境及救护人员心理自我调节、心理评估、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知识仅占27.0%~34.9%。心理干预的前提是正确的心理评估,欠缺心理评估知识必然影响其心理干预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研究[4-7]表明,当救援人员亲临灾难现场时,面对任务重、时间紧、感官冲击、自身生命威胁等压力,如不加强其自身心理防护与调适,可产生较强的心理应激反应,甚至引发严重心理失衡。心理培训若能涉及医护人员自身心理调适的知识和方法,则利于其面对灾难情境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调适,对其保持救治能力、维持身心平衡、救治伤员具有重要意义。
3.2 医护人员对灾难救援心理培训的需求强烈 本组调查对象虽均参加过灾难救护,已积累了一定的救援经验,但仍对灾难救护的心理培训有强烈需求,11个条目的均分均大于4分,体现了医护人员希望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强烈意愿。
医护人员对灾难救护相关情境救援知识、灾难情境避险及遇险应对、灾难情境下自救技能的需求位于所有培训内容的前列,与张卫青等[8]认为“医护人员除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很强的应急应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野外生存能力”的观点相符。灾害的发生方式多样,救援人员需面对不同情境的灾难救援。沃西文等[9]认为,医护人员若对灾区情况认识不足,会导致救护人员伤亡或引发与救援相关的创伤心理障碍;另有学者[10]指出,组织灾难救援相关培训时,应增加与心理干预知识和技能等相关的内容,运用模拟演练、经验分享等方式,让医护人员在了解灾难救援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灾难情境下实施心理干预和自我心理调适的技能。
3.3 加强医护人员灾难救护的心理培训
3.3.1 规范培训形式 基于多数医护人员希望通过讲座(66.4%)、培训班(57.1%)等专业化组织形式接受培训的现状(表3),有必要将灾难救护心理培训的内容列入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的常规培训,积极鼓励各机构和部门开展涉及此类培训内容的继续教育项目、进修班和相关讲座等。
3.3.2 丰富培训方法根据医护人员既往接受灾难救护心理培训的方式不规范(如动员大会、发放资料等)以及5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同救灾人员经验分享、分析现场救护相关资料、观看灾区现场视频资料、情境模拟演练等综合培训的调查结果,提示医护人员灾难救护的心理培训形式宜灵活多样。如有理论培训,亦有各类灾难背景下的模拟演练,可让医护人员理论联系实际,切实体验在不同灾难救援现场如何沉着、冷静地进行心理调适[11]。
3.3.3 明确培训时机 59.5%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最合适的时间在平时工作中”,50.2%的被调查者希望每年组织1~2次的相关培训,与国外的相关研究结果[12]较一致。管晓萍[1]报道,新加坡、西班牙等国救援队医护人员每年均接受为期2周的灾害救援培训,其救援人员综合能力较强。平时加强灾害救援知识的普及、制定灾害救援流程、做好救援人员的技术与心理储备,可帮助救援人员在灾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灾时和灾后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13]。通常在发生重大灾难事件时,短时间内大量强刺激信息涌入救援者脑中,即时培训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为减少救援人员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维护其身心健康,宜把灾害救援心理培训的时机安排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经常、反复的规范化培训,不断提升医护人员应对复杂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国地广人多、灾难多发,医护人员作为灾难救援的主要力量常受任于危难之际。加强灾难救护医护人员心理素质的培训,可全面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和承受能力,进而有助其圆满完成救援任务。通过对参与过灾难救援医护人员心理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提示我们应拓宽灾难救护心理培训内容、丰富培训方法,加强医护人员日常工作中的规范化培训,才能有效提升其灾难救护的心理救援能力。
[1]管晓萍.对灾害救援护理培训的两点建议[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38.
[2]冯正直,杨国愉,刘衍玲.军人心理素质训练[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2.
[3]徐利平,陈赛铮,李爱霞.海勤人员战伤救护知识培训现状调查[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9,16(2):114-116.
[4]付春华,于梅,焦卫红,等.地震救援军队医护人员心理健康及其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8B):1-3.
[5]唐翔宇,常诚.军事应激条件下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华北国防医药,2008,20(5):39-41.
[6]姜莹莹,李红玉,张涛.灾害救援医务人员心理反应及相关因素[J].护理研究,2011,25(4B):941-943.
[7]冯正直,杨国愉,李敏,等.汶川地震早期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特点及相关因素[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1):25.
[8]张卫青,罗希芝,郑惠民,等.灾害护理相关知识技能掌握、培训现状及学习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6(1):50-51.
[9]沃西文,徐雪,冯望,等.军队医院文职护士在灾难救援中的自身防护培训[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0):1106-1107.
[10]Yin H H,He H Y,Arbon P,et al.A survey of the practice of nurses’skills in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sites:Implications for disaster training[J].J Adv Nurs,2011,67(10):2231-2238.
[11]姚卫光,艾福志.医护人员灾害医学知识调查及对策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1):33-34.
[12]Chapman K,Arbon P.Are nurses ready?Disaster preparedness in the acute setting[J].Aust Emerg Nurs J,2008,11(3):135-144.
[13]潘菲,王玉玲,刘钰,等.急诊护士灾害救治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7B):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