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云 赖小玲 岑晓婷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神内一科,广东 湛江 524003)
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应用*
李倩云赖小玲岑晓婷
(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神内一科,广东 湛江524003)
摘要: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卒中单元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护理前NIHSS评分及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较对照组护理后明显降低,FMA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有助于促进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进而改善预后。
关键词:卒中单元护理; 脑卒中;神经功能;肢体功能
脑卒中属于一种常见的脑血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急性脑循环障碍导致的持续性大脑半球或脑干局灶性功能缺损,具有致残率及致死率高等特点。脑卒中患者经及时抢救可使生命体征稳定,其中如何尽早恢复神经、减轻肢体功能障碍是关键。卒中单元将药物治疗、心理及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健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医、技、护等多学科间合作为脑卒中患者制定明确的诊疗目标,实现治疗和护理的整体性及连续性[1]。我院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卒中单元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12年9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中选取8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3~74岁,平均 (56.3±12.6)岁,病灶部位:基底节37例,脑叶6例,病变类型:脑梗死21例,脑出血22例;对照组男21例,女21例,年龄41~76岁,平均 (58.2±15.3)岁,病灶部位:基底节35例,脑叶7例,病变类型:脑梗死23例,脑出血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2)均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肢体瘫痪?I级-?III级;(4)对本研究了解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病情不稳定,有恶化趋势;(2)伴有听力及智力障碍;(3)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障碍;(4)合并其它重要器官损伤及恶性肿瘤者。
1.2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卒中单元护理模式,患者入院后根据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具体内容如下。
1.2.1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畅通,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大小便护理及饮食护理,定时翻身叩背,防止坠积性肺炎及压疮发生。
1.2.2分期护理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分为卧床期、坐位期、离床期及步行期,不同时期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卧床期指导患者取合适体位,同时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训练。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通过现场示范及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使患者掌握康复训练方法。坐位期协助患者进行坐位平衡练习,在维持有效坐位基础上加大床上移动幅度,促进尽早自主进食和排泄。离床期协助患者进行站位平衡、步行等康复基础训练及穿衣、如厕、洗刷、进食等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同时注重言语训练。步行期加强言语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肌力强化训练、步行训练及动作协调训练等。
1.2.3心理护理多数脑卒中患者存在恐惧、焦虑及不安等情绪,部分患者甚至伴有抑郁症状,针对上述情况应对患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安慰、鼓励患者,为患者提供合理的宣泄机会;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影响疾病预后,使患者认识到积极心态对脑卒中康复的促进作用;结合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使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1.2.4健康教育采用在宣传板上粘贴脑卒中相关知识宣传画、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组织患者及其家属观看影像资料等形式对患者进行脑卒中健康知识宣教,内容包括脑卒中病因、发展、转归及预后,告知患者脑卒中常见高危因素,教会患者在紧急情况下的救治措施,加强患者对自身病情的认识,使患者在谨遵医嘱用药的同时注重科学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1)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该量表包括肢体、语言及意识障碍等15项内容,每项0~2分,总分30分[2]。NIHSS分值越低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低。(2)肢体功能: 参照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定,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功能越好[3]。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护理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2两组护理前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两组护理前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FMA评分比较
3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致残率及病死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每年我国新增脑卒中患者高达200万,脑卒中现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3]。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肢体功能,重建患者身心平衡,使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和家庭是护理脑卒中患者的目标。研究表明,提高脑卒中患者脑组织残余细胞兴奋度可激发或重组病变区周围组织或脑细胞发挥代偿功能,促进新的神经通路形成,进而加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脑卒中后遗症发生[4]。肢体功能的恢复有赖于神经系统的代偿功能,针对性学习和训练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
卒中单元是一种全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其以脑卒中小组治疗为核心,强调多学科间的密切合作和早期规范化治疗及康复训练,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健康教育和康复训练指导,全面监控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情况,通过反馈的恢复效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科学处理,高效整合医疗资源降低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5]。目前,作为针对脑卒中患者开展工作的医疗综合体,卒中单元在缓解脑损伤、减少并发症发生及降低病死率等方面的作用受到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大量研究证实[6],卒中单元护理模式是脑卒中患者的最佳护理措施,通过对患者进行分期康复训练,主动或被动训练兴奋患者脑组织部分细胞,实现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及康复训练的有机结合,促进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康复,可使脑卒中致残率降低30%、病死率降低15%。本结果显示卒中单元护理较常规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恢复,其原因为卒中单元护理可提高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积极性,促进中枢系统神经通路重组,充分利用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此同时,通过有效心理干预和针对性、专业化康复指导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综上所述,卒中单元护理体现出专科护理的特点,可加快患者神经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康复,可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汪慧. 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 43-44.
[2]李凤娣,陈焕红,欧阳秀珊. 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训练中的应用[J]. 现代临床护理,2015,14(3): 62-65 .
[3]李晓红. 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 26-27.
[4]张建英. 卒中单元个性化护理对神经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疗前沿,2013,8(22): 109-110.
[5]邓毅琴. 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及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 全科护理,2015,13(2):128-130.
[6]夏军,朱姗姗. 早期康复干预管理模式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5): 297-298.
(收稿日期2015-9-12)
doi:10.3969/j.issn.1004-7115.2015.12.050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115(2015)12-1439-02
作者简介:李倩云(1975—),女,广东湛江人,副主任护师,大专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