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德奎,郭子奎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韩国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启示
纪德奎,郭子奎
(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天津 300387)
摘要: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自近代以来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走向“平等化”阶段、步入“现代化”阶段和追求“内涵发展”阶段,借力倾斜政策快速发展、基于本土实际自主发展、尊重系统差异逐层发展、重视前沿探究科学发展是其主要发展特点。这对我国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韩国;农村学校文化;发展历程;城乡教育一体化
郭子奎,河北河间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自近代以来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历程,成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典范,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考察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发展历程,梳理其发展特点,对于我国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韩国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历程
韩国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与韩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农村学校优先发展政策的有效推行是分不开的,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走向“平等化”阶段(1948—1981)
韩国农村学校文化走向“平等化”阶段主要发生在韩国普及农村初等义务教育时期、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时期和普及农村中等教育时期。韩国在建国之初就重视普及农村初等义务教育。例如,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在宪法中就明确规定“所有公民享有均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至少在初等教育是义务的和无偿的”。随后,1949年12月31日颁布的《教育法》对韩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954年韩国政府制定“初等义务教育六年计划(1954—1959)”,主要目标是到1959年把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54年的88.8%提高到96.1%。20世纪60年代朴正熙上台后,政府开始积极推进工业化政策,在近代化过程中农村社会逐渐边缘化,使得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尤其是岛屿、偏僻地区的经济和教育远远落后。由此,韩国政府于1967年颁布《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其目的在于振兴岛屿、偏僻地区的义务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国家要为振兴岛屿、偏僻地区的义务教育优先制定各项措施;地方自治团体要为振兴岛屿僻地的义务教育制定各项措施;给岛屿僻地学校任职的教员发放津贴。随着韩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韩国中等教育的升学竞争变得日趋激烈。为此,韩国政府及时调整政策重点,将大力普及中等教育作为政策制定的目标。[1]例如,1963年韩国政府颁布《私立学校法》,以促进私立学校的发展,缓解日益增多的初中教育需求。1968年改革初中入学考试制度,实施根据学生的居住地就近入学制度。1971年开始改革教育税,以期扩充教育经费,保障小学义务教育与初中教育的迅速普及。为了普及农村中等教育,政府大力增加农村学校数量,通过增加师资、教学设施等措施,来实现中学教育平等化。
农村学校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深受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政策制度等因素的影响。韩国成立初期制定的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政策,促使农村学校的办学主体在教育理念上发生改变,他们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开始重视农村学校的初等义务教育。农村学校通过新建校舍、免费向偏僻地区儿童和一般地区儿童提供教科书等途径,为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物质保障。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韩国政府对工业化政策的推进,农村学校文化也得以全面与深入发展。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学校文化与城市学校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农村学校文化在与城市学校文化及其他地区学校文化的交流中得以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农村学校文化自身的不断更新与积淀。农村学校作为义务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贯彻落实《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的各项规定,这些政策给予了农村教师生活上的物质支持。在普及农村中等教育时期,政府改革教育税和扩充教育经费,增加校舍、师资和教学设施,为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私立学校法》的颁布和入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促使农村学校的办学主体开始转型,这些为韩国农村学校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2.步入“现代化”阶段(1982—2004)
韩国农村学校文化走向“现代化”阶段,主要发生在韩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合并时期、扩大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时期和扶持农村教育发展时期。由于韩国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学龄儿童数量锐减。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的剧增,导致韩国农村学校教育质量低下。针对这种情况,韩国政府从1982年开始分4个阶段实施了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调整了农村学校布局。[2]这4个阶段分别为:引进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时期、稳定推行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时期、强力推进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时期和自律推行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时期。随着20世纪70、80年代韩国农村中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村高中毕业生开始寻求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为此,韩国政府于1996年本着“对处于相对劣势地位者予以补偿的原则”,对农村地区考生釆取特殊政策。如在原定大学招生数额外,针对农村地区再多招收3%的高中毕业生,考核选拔对象范围包括:在农村地区高级中学完成3年高中教育课程的在校学生;在高中3年学习期间,学生与父母均在农村地区居住或者中学6年或中小学12年均在邑、面地区学校学习的在校学生。[3]到了20世纪70、80年代,韩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落后的农村社会。城乡的经济文化差距扩大,农村社会面临巨大危机。韩国政府又重新开始制定系列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与措施,1994年6月14日韩国政府重新制定了《农渔村发展对策与农村改革推进方案》,之后又在9月制定164个具体实施项目。其中有关扶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包括: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主要改善农村学校教育设施,建立农村公共图书馆,给农村小学配备计算机,政府补贴购置校车,扩大农村学校供餐范围;促进农村高中教育发展,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扩大农村学生受高等教育机会;减轻学生教育费负担,提高对农村高中生减免学费比率,城区建立农村学生宿舍,建立农村大学生奖学金制度等。[4]这一时期的系列政策与措施,为韩国农村学校逐渐步入现代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韩国政府自1982年开始推进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共计合并5211所小规模学校,整合了农村师资队伍,发挥了学校的规模效益,农村学校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其他不同地区的学校文化,可以享受更均衡的学校文化熏陶,促进了不同地区农村学校文化的交流和融合。[5]扩大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政策的推行,使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多,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高中阶段的教育。农村学校文化主体的办学理念、教育观念、学校管理制度等方面,均经受着一场文化的洗礼与重新定位,农村学校文化趋向完善化方向发展。韩国政府通过改善农村学校教育设施、购置校车、建立农村学生宿舍这些措施促进了农村学校物质文化的发展。通过扩大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减轻学费负担、建立奖学金制度等措施规范着农村学校的管理文化,为农村学校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追求“内涵发展”阶段(2004至今)
韩国农村学校文化追求“内涵发展”阶段,主要发生在改善农渔民教育生活质量时期、建设适度规模农村学校时期和建设“田园式”农村学校时期。韩国政府于2004年颁布《关于加快提升农林渔业人口生活质量及开发农山渔村地区的特别法》,把改善农渔村教育环境视为推进区域间社会均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并要求政府重视改善农渔村的教育环境。[6]该法中力求改善农村教育条件的政策包括:保障农渔村学校学生的学习权;对农渔村幼儿园儿童的教育加以保护;提供农渔村学校学生的教育经费;培养农业、林业、渔业的基础人才;确保农渔村学校的教师人员配备;优待农渔村学校的教职员;组建农渔村教育发展地方协会;要求各级政府要优先确保农渔村学校的设施、设备及教具。2006年韩国教育人事资源部颁布《合并农山渔村小规模学校与建设适度规模学校计划》。该计划取消以往以100名为硬性指标来推进合并小规模学校的做法,转向以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并小规模学校的多种合并模式。政府积极推进适度规模学校的建设,财政拨款用于教育软件开发、实现教育设施现代化等。2009年韩国政府制定《建设田园学校的规划》,描绘出两个愿景,一是建设亲近大自然的教育环境,二是运用E-Learning (网络教学)高新技术设备链接和共享各地教学资源推进公共教育发展。这一时期陆续出台的倾向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旨在使韩国农村学校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追求内涵式发展。
改善农渔村教育环境法规的制定和颁布,为农渔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创设了优良的环境。农村学生学习权利得以保障,师生地位得到重视,教育理念发生变化,这有利于学校文化的良性发展。提供农渔村学生教育经费、确保农渔村学校教育设施等措施有利于农村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和完善。适度规模农村学校的调整,使农村学校教学设施得以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功能得以最大化发挥,农村学生享受到了较为优质的学校教育,农村学校文化也向更高层次迈进。建设田园学校的规划,改善了学校文化环境,促进了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先进文化的流入和互动,使农村学校文化在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得以跨越式提升与改观,逐步显示出内涵式发展的特征。
二、韩国农村学校文化发展历程的特点
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逐步经历了走向平等化阶段、步入现代化阶段和追求内涵发展阶段,其在演变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自身的发展特点。
1.借力倾斜政策快速发展
倾斜政策在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韩国政府在发展农村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扩大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时,给予了农村学校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制度方面的支持。20世纪下半叶,韩国政府制定了很多政策来促进农村学校基础教育和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例如,1954年韩国政府制定“初等义务教育六年计划(1954—1959)”,其目的在于普及农村初等义务教育;1963年韩国政府颁布《私立学校法》以缓解日益增多的初中教育需求;1967年韩国政府颁布《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其目的在于振兴岛屿、偏僻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农村地区学校文化;1994年,韩国政府重新制定了《农渔村发展对策与农村改革推进方案》,扶持农村学校及其文化发展等。这些倾斜教育政策为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借助倾斜政策,逐步实现了平等化、现代化和内涵化的逐层转型与提升。
2.基于本土实际自主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自主性,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进步也是一个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的过程。自主选择和自主发展需要选择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精华和有益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因素,思量适合自己的行为方式去培植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形态。关于这一点,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发展体现得比较明显。例如,在《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中提到,岛屿、偏僻地区的农村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殊情况,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指导资料。在此种情况下,韩国农村学校可以挖掘自身蕴藏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对其进行本土化和现代化提升,让学生感受当地农村学校文化的特色、价值和魅力。同时,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有选择性地借鉴城市学校文化。韩国农村学校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因素,使农村学校文化不断提升与完善。
3.尊重系统差异逐层发展
学校文化是由诸多结构、内容、功能组合成的特殊而复杂的社会文化系统,具有系统层次性,[7](P34)也可称为系统差异性。韩国农村学校因其地理位置、所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本土特色的不同,学校教育目标也有所差异,这就使得韩国农村学校文化发展的水平处于不同层次。随着韩国农村初等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扩大,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发展也逐渐逐层得以完善和提升。例如,韩国政府从1982—2004年分4个阶段调整了农村学校布局,韩国农村学校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得以逐步逐层提升与发展。自韩国政府成立以来至今,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发展在经历了走向平等化时期、步入现代化时期和追求内涵化时期,均取得阶段性和渐进性的深层次发展。
4.重视前沿探究科学发展
前沿探究与科学发展相辅相成,前沿探究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发展是前沿探究的终极旨趣。在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科学发展过程中,前沿探究起了关键作用。例如,在韩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合并时期,4个阶段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但也暴露了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下降等诸多现实问题。针对此状,韩国教育部门开展前沿性探究,全面审视与客观调整,最终于2006年提出建设适度规模农村学校,决定取消以100名为硬性指标来推进合并小规模学校的做法,转向以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合并小规模学校的多种合并模式。这种更具灵活性的学校布局调整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发展。此外,《建设田园学校的规划》的出台,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高度结合,将高新技术与进步文化深度融合,也得益于前沿探究的结果,这将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升和完善。
三、韩国农村学校文化发展的启示
韩国农村学校文化发展的历程与特点,对促进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1.利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时代契机,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优先发展农村学校文化
韩国推行优先发展农村学校教育的相关政策很值得借鉴。尤其是对普及免费义务教育采取的“逆向普及”方式,即首先从经济落后的地区开始,逐步向经济发达地区过渡。20世纪50 年代,由于政府财力有限,韩国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先从农村、渔村、岛屿等偏远地区和教育条件不利地区实施,而后逐步扩大到其他地区的方式。直至 2004 年,才在全国范围普及了免费的义务教育。这种优先扶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的教育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为韩国成功实现“二元经济”的转型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处于优势地位,农村处于劣势地位,农村学校文化发展相对滞后。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力求打破城乡二元僵局,建设城乡教育共同体,促进城乡互动联结,逐步消解城乡学校文化差距。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明确了当前我国发展城乡义务教育和处理二者关系的新价值追求,指明了农村学校文化改革与发展的方向。[8]为此,需要制定和进一步完善优先发展农村学校的相关政策法规,大力发展农村学校文化,发挥农村学校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
2.依托本土实际,坚持自主发展与特色发展
回顾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发展脉络,可以看出韩国农村学校在普及和扩大教育、完善和提升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炼传统文化,自主制订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校本教材。1967年颁布的《岛屿、偏僻地区教育振兴法》提到,岛屿、偏僻地区的农村学校可以挖掘自身蕴藏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开发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指导资料,进而实现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这种依托本土特色的自主发展模式,加深了学生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识、理解与认同,培养了学生深厚的乡土情感,为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韩国的经验再次证明:本土化成为乡村学校文化发展的首要选择。本土化要求立足本土实际,因地制宜、挖掘和彰显本地特色内涵,基于对外来文化的改造进行自主发展与更新。我国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要坚持和遵循这一发展逻辑,一方面要加强乡土性凝练,要将乡村几千年蕴藏的文化积淀凝练和传承下来,如乡村的历史名人、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将这些代表着中国文明的文化因子凝练在教材中,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走自主发展之路,开发校本文化,将学校传统的文化基因加以提升与放大,承担起传承与更新农村文化的重任。
3.遵循具体化原则,鼓励差异发展与渐进发展
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伴随不同时期的逐步演进与完善,取得了长足发展。综观整个发展轨迹,可以看出韩国政府和农村学校都深刻认识到农村学校文化的系统差异性,并且针对农村学校文化不同层次的发展水平,坚持差异发展与渐进发展,制定出农村学校的教育目标和发展规划。1982—2004年,韩国政府先后分4个阶段实施了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调整了农村学校布局;1994年,韩国政府制定了《农渔村发展对策与农村改革推进方案》,其内容涵盖诸项有关扶持农渔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教育政策和措施让韩国农村学校实现差异发展与渐进发展成为可能,为韩国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进步与完善提供了良好契机。
在我国,由于历史成因与现实因素,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差异发展与渐进发展,才能最终一体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学校文化必然要经历两种文化的碰撞、调适与融合过程,凸显渐进性。可以说,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阶段性决定了农村学校文化发展的渐进性。然而,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一些农村学校长期存在着“一刀切”或“一面倒”的现象,他们忙于效仿城市学校的发展规划,而对于自身差异性、本土特色缺乏深度思考;还有些农村学校过于急功近利,制定“跨越式”的发展规划,忽视学校自身所处的层次水平和发展步调,结果欲速则不达,造成不应有的尴尬局面。因此,农村学校文化的发展,需要遵循具体化原则,坚持差异发展与渐进发展。
4.重视科学研究与创新试验,构建人文和谐的新常态
韩国政府和农村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与实验,并且在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注重提升人文关怀。20世纪70、80年代,韩国政府认识到农村中等教育的普及将会带来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渴求。针对此状,韩国政府审时度势,动用大量研究人员,科学调研与分析,最终对农村地区考生采取特殊政策,予以人文关照。如在原定大学招生数额外,针对农村地区再多招收3%的高中毕业生;2009年韩国政府制定《建设田园学校的规划》,将人文关怀、自然环境与科学技术优化整合。这些教育政策建立在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础上,同时渗透出韩国政府对农村学校和学生的人文关怀,促进了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完善和提升。
韩国的经验告诉我们,科学试验与人文关照是农村学校文化发展的双重基点,学校文化的发展需要教育创新实验作为载体与平台。[9]在我国农村地区,由于信息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完善,农村学校及其文化的发展缺乏科学性与人文性。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技术不发达,无法运用高新技术进行科学试验;一些农村学校过于强调管理制度的刚性要求,而忽视了管理的人文向度,这些都不利于农村学校文化的健全发展。农村学校文化的建设要突破与超越局部调整,开展系统研究与创新试验,从实践与试验中提炼学校文化特色,并予以人文关照,形成科学研究、创新试验与人文关照于一体的新常态,逐步消解城乡学校文化差距,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张红,杨颖秀.二战后韩国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嬗变与成效[J].外国教育研究,2008,(5).
[2]韩春花,孙启林.韩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实施效果及对策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11).
[3]任燕基.韩国农村教育政策演变、特点及课题[J].教育行政学研究,2006,(4).
[4]崔京焕,马相镇.有效利用农村学校现状及启示[R].韩国农村经济研究院政策研究报告,2009.
[5]南宫胤.农渔村小规模学校合并政策研究——以全北地区为中心[J].未来教育研究,2006,(5).
[6]黄育林.韩国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7]俞国良,王卫东,刘黎明.学校文化新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8]纪德奎.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的冲突与调适[J].教育发展研究,2013,(21).
[9]纪德奎.学校文化:内涵发展与路径重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5,(1).
Vol.19, Sept. 2015
The Development Courses of South Korea’s Culture
in Rural Schools and Its Enlightenment
JI Dekui, GUO Zikui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7)
Abstract:Since the modern times, South Korea’s rural school and its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its uniqu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nd it has undergone the stage of going to “equality” , the stage of stepping into “modernization” and the stage of pursuing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are rapid development with the help of preferential policy,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based on local reality, layer by layer development by respecting the differences of systems an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frontier study. It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rural schoo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Key words:South Korea, rural school culture,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作者简介:纪德奎,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农村教育等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推进计划“学校文化场建设相关问题研究”(52WX110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