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教社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2015-03-01 13:19:42冯建新
现代特殊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全纳教育资源居民

● 郭 强 冯建新 冯 敏

教育事业发展离不开教育资源的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则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对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的需求更为迫切。如何将社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特殊教育真正的融合,这是新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特殊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

(一)特殊教育资源

一般而言,特殊教育资源指保障特殊教育正常运行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的总和。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资源指在各国社会历史条件中,对特殊教育具有信息、功能和价值作用并运用到特殊教育活动中的一切存在。这突出了各国基于具体的实际发展特殊教育的理念,突出了特殊教育资源服务于教育实际的需求。

(二)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资源指保证社区教育能正常进行所需要的整个社区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资源的总和。社区教育资源整合,则是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将社区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进行聚合、重构,进而开发和利用。开展社区特殊教育,需要改变教育资源观,有效整合社区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唯有如此,特殊教育才能在社区得以较好开展。

二、社区特殊教育资源整合与利用

社区特殊教育资源是特殊教育在社区得以开展的基础,一般包括社区人力、物质、场所、文化以及组织管理等资源。本文试从社区特殊教育资源整合、利用的角度,探讨特殊教育在社区全纳教育中的发展。

(一)家长与社区居民转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

家庭在特殊儿童康复、教育方面起着基础性作用。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态度和教养方式、情感支持等,对特殊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因而,家长首先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此外,家长应积极地参与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评估以及个别教育计划。家长在观察儿童行为上最直接、最细腻,能够为儿童的诊断、评估提供详细信息,在个别教育计划的制定、实施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次,家长应提升自身的素养与干预技能。许多家长因缺乏特殊教育专业技能,而无法给儿童提供专业的早期干预、训练。第三,家长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并与孩子共同参与学校活动,帮助孩子更好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促进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最后,家长还应积极参与到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活动中。家长之间交流经验,并与社区、学校积极沟通交流、合作,搭建家庭、社区、学校的良好合作平台,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互补。

居民转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组建“社区教师资源库”。社区居民应接纳特殊儿童,转变思想认识,对特殊儿童不应当只是同情,更重要的是尊重与支持。社区居民有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如医务人员、心理工作者、特殊教育专家以及离退休干部等。这些人力资源可以进入“特殊儿童社区教师资源库”。发挥社区居民的专业特长与优势,在为特殊儿童服务、丰富社区生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特教师资与服务人员的不足。

(二)发挥社区教育委员会在特殊教育中的优势

政府主导,以社区为单位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社区特殊教育纳入到社区教育之中。社区教育委员会应尽可能地统筹、协调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为社区全纳教育发展提供制度、资金保障。

加大社区全纳教育宣传力度,使社区更多的居民转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社区居委会可以开展居民家庭文化展,楼道、广场文化艺术周,校园、社区大联欢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使社区居民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特殊教育与特殊儿童。

社区教育委员会应协调好社区中各种教育资源,促进社区特殊教育发展。做好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与康复工作,对社区特殊教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这需要社区教育委员会协调家庭与社区的关系,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社区为基础、多部门参与的早期干预机制。协调好医疗、特殊教育等部门,为特殊儿童早期的康复与教育创设良好的社区资源环境。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在社区全纳教育中的作用,如开展听力、视力服务,家庭培训、社会工作等服务。

(三)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重新定位

特殊教育学校应重新定位,转变为社区全纳教育的支持者。特殊教育学校功能应从提供单一的教育向提供多重服务转变。即为社区特殊儿童提供诊断、评估服务,为社区随班就读教师及家长提供培训,成为社区全纳教育和随班就读咨询、支持中心,发挥社区全纳教育“巡回指导”作用——送教上门。

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社区课程的开发。特殊教育学校应转变自我封闭的倾向,树立社区全纳教育意识,将特殊儿童的教育融入到社区生活之中。学校在课程设计时,考虑本社区已有教育资源和社区生活习惯;在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向本社区的教育委员会、图书馆等寻求合作,充分利用本社区的教育资源。

部分特殊教育学校设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指导社区全纳教育开展。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积极与高校合作,进行全纳教育、特殊教育科研工作,统领、辐射社区全纳教育。资源中心组织培训特教骨干教师,指导特殊学校、随班就读学校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向社会人群提供特殊教育服务等。

普通学校积极接纳特殊儿童入学,推进随班就读、社区全纳教育进行。设置资源教室、知识支持中心,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个别化干预。社区普通学校建立学生服务小组,由学校管理者、班主任、资源教师等组成,制定、实施特殊儿童个别化计划以及学校全纳教育推进计划。普通学校与特殊教育学校之间开展多样的校际联谊活动,如随班就读教师与特殊学校教师座谈会、资源中心接受特殊教育学校专家指导等。开展“同龄结伴”活动,儿童通过“红领巾助残”、“小组结对帮扶”形式对特殊儿童进行帮助,促进孩子社会交往、言语能力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社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资源

社区教育委员会协调社区的图书馆、活动中心、信息中心等教育资源向特殊儿童开放。教师可以在这些场所进行特殊教育活动课程,使社区全纳教育深入到社区生活之中。

为改善残障毕业生就业状况,可在特殊教育学校设置职业班,在社区设置全纳教育就业培训班,鼓励离退休教师及技术人员对社区的残障毕业生、居民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满足社区居民提高职业技能的需求。

(五)开展多彩的社区教育和宣传活动

以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推进社区全纳教育深入开展。社区教育委员会举办主题教育、医学专题讲座,开办家长经验交流会等,来提升特殊儿童家长知识与技能。为促进社区居民的特殊教育意识形成及创建全纳社区,可组建社区义工服务队,进行社区公益活动;创办社区“专家讲堂”,邀请特殊教育专家、优秀特教教师、经验丰富的家长进行知识讲座。这些社区文化活动有助于转变家长和社区居民教育观念,树立社区全纳教育意识;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有效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水平;结合社区内的各种教育与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全纳教育思想普及化,推动社区全纳教育发展进程。

做好社区全纳教育推广宣传活动,寻求社会关注与支持。举办社区公益活动日、社区广场活动日、全纳教育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使社区居民成为全纳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同时接受媒体采访,介绍社区全纳教育和特殊教育意义,向人们展示社区全纳成果,积极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

(六)推进社区信息资源建设

整合社区网络教育资源,搭建全纳教育网络平台。利用网络来推动教育发展成为一种便捷的、受欢迎的模式。社区党政机构、社区教育委员会积极推动社区教育网络建设,在学校、街道办、居委会、家庭间构建社区网络,将社区内教育资源联成一体,统筹规划,将全纳教育贯穿到社区居民网络生活中,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社区全纳教育。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统合社区教育资源。构建社区特殊教育信息管理平台,教育知识、技能、经验共享平台,家长、教师教育论坛、专家答疑平台等,借助媒体技术手段展示社区全纳教育特色和状况,便于家庭、学校和社区间互通信息,满足各自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社区教育资源库。建立社区QQ 群、社区网站等,提供自主交互式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机会,以更好地为家长、学校和社区全纳教育者服务。建设社区网络资源库,实现特殊儿童详尽学籍档案、成长档案管理;通过“云技术”实现教案共享,实时参与教案的评论和修改,提升特殊教育质量;通过远程视频互动(远程视频互动可以提供多项音视频信息传递技术)实现远程实时课程,提升师资培训、课堂教学质量。社区网络平台将成为社区全纳教育重要的学习、宣传、沟通平台,方便居民学习和生活,推进社区全纳教育发展。

综上所述,全纳教育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教育资源对特殊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整合社区特殊教育资源,转变家长、居民对特殊教育的认识,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重新定位、开展社区课程,充分发挥教育委员会在社区全纳教育中的统筹协调作用,构建社区教育网络资源库,可使特殊教育充分融入到社区生活之中,实现社区全纳教育。

[1]黄振华.地域文化融入社区教育的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3):45-47.

[2]郭强,冯建新.全纳思潮下我国特殊教育资源公平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4,(4):51-54.

[3]陈建功.浅议特教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现代特殊教育,2014,(3):18-20.

[4]荣国丞.学习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教育模式研究——以吉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35):76-78.

猜你喜欢
全纳教育资源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特拉维夫首个全纳学校
现代装饰(2020年4期)2020-05-20 08:55:34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公平高效:冰岛全纳教育模式及启示
基于全纳思想的高校女教师发展实践路径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你睡得香吗?
民生周刊(2014年7期)2014-03-28 01:30:54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