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成志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阅读教学的效率一直备受一线教师关注,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高耗低能”现象仍然大量存在。有的教师在教学选修课文时,依旧像教学必修模块那样,从基础知识到内容情感再到艺术特色等,一样都不愿割舍,全都塞给学生,讲台上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讲台下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由此看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选修模块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中有必要考虑到选修课的特点,精挑细选,以点带面。在此以新人教版选修模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为例,谈谈教学切入点的选取。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所有语文课程的依据,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准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有“课标”意识。“课标”对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板块提出了六条目标和八条教学建议,我们在选点教学时要重视这些要求。例如在设计教学《长恨歌》时,我们首先应牢记第四条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的不同艺术特性,注意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1]根据这一要求,选择《长恨歌》教学点时应考虑“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通过对意象、作家、背景的把握进一步去感受意境,体悟情感,窥见作品的意旨,然后再进一步选择教学的“点”。这样教学就有了针对性,避免“胡子眉毛一把抓”。
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始终要有文体意识,选修模块教学也不例外。教学选修模块,教师要分清每篇课文各自所属的文体,因为不同的文体所承载的知识内容有所不同,教学设计当然也应随之变化。教小说要按小说的方法教,教散文要按散文的方法教,不能把小说上成散文或把散文上成小说,或者把记叙文上成议论文,这样都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小说教学应注重小说的三要素、写作意图及其意义,重点品味小说的语言,把握叙事艺术;诗歌教学需要注意“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获其言,得其意,显其象,悟其法,体悟诗中抒发的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手法;散文教学一般离不开对语言的鉴赏,对情感的体会;而说明文就要让学生把握说明顺序、明确说明方法,感知语言的准确性等等。例如《春江花月夜》是古诗名篇,那么在选择教学点的时候,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要素理应在选择范围之列。如果将这些体现诗歌文体特点的因素置之不理,而一味去挖掘时代背景,这种教学就是低效的。选点教学,需要先分清文体特征,尊重不同文体间的差异,在各自文体所承载的语文信息范围内优化选择。
选修模块课堂教学最终要落实到一篇篇具体的文本中,而每篇作品除了具有文体的共同特点外,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要区别对待。明学圣老师曾说过:“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篇文章独特的 ‘有’,就是找到了文章的个性、特色,好好地分析、鉴赏文章这个独到的‘有’,课堂也就不再‘千篇一律’,语文课就会更加丰富多彩了。”[2]同为古代散文,《阿房宫赋》和《六国论》就非常不同。除了时代的区别之外,《阿房宫赋》从“秦爱纷奢”的角度指出了秦灭亡的原因,而《过秦论》从盛衰对比的角度阐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阿房宫赋》从对阿房宫寓言式的描写来表明秦朝必然灭亡的结局,而《过秦论》从秦的兴盛反衬秦的灭亡;《阿房宫赋》作为一篇文赋重在讽喻现实,而《过秦论》作为政论文重在说理。所以,不管怎样都不能把《阿房宫赋》教得跟《六国论》同一个味道,选择教学点时应该充分考虑怎样把作者各自独特的构思与情感呈现出来。
高中语文选修模块通常是按单元设置编排的,如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是按单元设置编排的,其中“诗歌之部”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选编十首诗歌;“散文之部”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选编六篇散文。选编在同一单元的几篇文章往往有其内在的逻辑共性和知识的连续性。因此,选择教学点时,除了关注这篇文章独特的“这一个”外,还要将单个的文本放到整个单元中去考量,以避免教学的重复与低效。例如第二单元的十首诗歌,依次为《春江花月夜》《夜归鹿门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登岳阳楼》《菩萨蛮(其二)》《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新城道中 (其一)》《扬州慢》《长相思》,如果孤立来教,很容易把十首诗歌教得差不多,都是诗歌的情景关系。而如果从单元设置编排的整体出发,结合文本特点,可以每篇侧重一个方面,如《春江花月夜》重在意象的把握,《夜归鹿门歌》重在意境的感知,而《梦游天姥吟留别》重在理解意象、意境之外所表现的主题,等等。这样各有侧重,一个单元教下来,学生不仅全面掌握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相关知识,而且每节课学生都能获得新鲜的知识,课堂效果远比每篇雷打不动地讲那几个要素好得多。
王荣生教授指出:“‘教什么’,存在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需要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或研制合适的教学内容。”[3]教师在选择“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每篇文本的教学点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哪些知识是学生早就熟知的,哪些知识是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研讨自己弄懂的,哪些知识是必须经过教师点拨引导才能弄明白的,还有哪些知识是教师即使讲了学生也无法理解的,只有充分地考虑到这些,才能选准教学的“点”。例如教学《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梳理第二段中的三件趣事对学生来说是没有难度的,而作者在这三件趣事中所寄寓的情感须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感受到。当然,为了避免教学预设的失误,可以课前做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请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然后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点。这样选择出来的教学“点”,才是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明学圣:《说理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中学语文教学》2011(5)。
[3]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