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雯
【教材分析】
《李清照词两首》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中的篇目。本单元选取的是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八首词作,体现了宋词的发展脉络和艺术价值。《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名篇之一,围绕“愁”展开,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加强愁绪的渲染,抒写自己历经国破家亡夫丧劫难后愁苦悲戚的心境,是词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如《如梦令》《一剪梅》等,对于词人已有初步了解,且通过柳永、苏轼、辛弃疾的六首词的学习,学生已大体认识了豪放派和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掌握了词的文体常识和基本鉴赏方法。因此,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比较,更好地体会李清照词的妙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本词中重点字词句,熟读并背诵本词。
过程与方法:品味意象及叠词,学会知人论世,把握词作思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清照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坚韧、孤高的灵魂。【教学重点】
深入研读,挖掘词中丰富的意象,并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教学难点】
由词及人,进入词人复杂的精神世界,感悟愁的深刻意蕴和作者孤高的灵魂。
【教学设想】
1、依据本课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为帮助学生体验情感,理解内容,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讲授法,并综合运用多媒体和板书辅助教学。
2、遵照新课标理念,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学习能力,指导学生运用诵读法、探究法和练习法进行学习。
3、课前要求学生复习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和所学前期作品,预习并诵读《声声慢》。一课时的课堂学习中,师生共同学习并探究。课后布置作业,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
教师:
【多媒体】李清照画像及其前期作品《如梦令》。
【板书】声声慢 李清照
【提问】从《如梦令》和《声声慢》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样的李清照?
学生:欣赏词作,集体诵读;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激发学习兴趣;对比欣赏,为下面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基础。)
教师:【多媒体】配乐朗诵词作
【提问】词有词眼,本词的词眼是什么?
学生:聆听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1、配乐朗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初步感知词作表达的情感。)
教师:
【多媒体】呈现词作第一句。
【提问】寻觅什么?什么冷清?凄惨写出什么心理?
【点拨】作者起笔即奠定了悲苦愁绝的基调。
学生:各自思考并回答问题;有感情齐读第一句。
(设计意图:1、通过环环紧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2、理解首句,明确全词感情基调;3、有感情朗诵,更易于作者的情感。)
教师:
【多媒体】呈现意象图片及对应诗句。
【提问】1、词作选取哪些意象?2、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出愁情的呢?
【点拨】1、古典诗词中传统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内涵;2、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会传递不同的情感;3、总结本词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学生:1、一位同学进行诵读,其余同学勾画意象;2、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探究意象,明确其如何表达情感;由小组代表起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通过自己思考,提高独立自主思考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师详尽的讲解,加深印象,把握重点,并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教师:【多媒体】呈现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提问】李清照为何生愁?
【点拨】借助生平事迹,结合创作背景。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踊跃发言。
(设计意图:在上一环节的学习基础上,引至本课难点,通过独立思考及合作探究,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在此基础结合教师详尽的讲解,加深印象,突破难点。)
教师:
【提问】请学生进行小结,并相互补充。
【点拨】在学生小结基础上进行总结。
【布置作业】以“劝愁”为主题进行写作,劝诫深陷愁思的李清照。
学生:主动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集体有感情诵读词作。
(设计意图:先请学生进行课堂小结,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写作训练的布置,使学生走出课堂,跨越古今,与隔世前年的人物对话,深层次进行赏析表达训练,全方位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反思】
本课遵循新课标理念和三维目标的要求,紧扣单元目标和本文古典诗词的特点,立足高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水平,尤其注重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从教学环节的安排看,紧扣愁字,通过识愁、入愁、品愁、议愁、劝愁,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教学过程看,本课时将诵读法贯穿始终,初读——赏读——细读——品读;从方式上看,教师示范读、引导学生跟读、齐读、自由读等。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