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鸿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评《原始分类》研究路径
——基于分类与时空视角
薛 鸿
(贵州医科大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原始分类》将原始分类解释为“群体情感”的产物,指出了分类对社会、秩序、知识、族群的建构作用。通过从原始性、事实性、群体性、情感性角度剖析原始分类路径的产生,将作者创作方法论与原始分类路径方法论结合,书作者所处时空与原始分类时空的交错,通过分类手段得以衔接和统一。分类所建构的社会、秩序、知识、族群的多元性源于时空需要,分类正是在不同时空观、不同时空背景下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本体论框架和方法论手段。
原始分类;群体情感;本体论;方法论
20世纪初期,《原始分类》问世,作者爱弥尔·涂尔干、马赛尔·莫斯有意或无意间宣扬了一种整合形而上学与心理学的人类研究路径,书中提出的“起源于集体的情感”、“集体心灵”成为了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及方法和手段。《原始分类》一书将问题提出和解答各设在篇头和篇尾,其间通过剖析解释澳洲分类体系、祖尼人、苏人对世界的划分体系、中国的分类类型,将读者自然地带入其所建构的分类起源世界。虽然在阅读过程中会对其结论产生突兀感,但其论点论据结论的叙述简单、直观,不失为一部颇有趣味的著作。涂尔干作为古典社会学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一生颇为关注的是整体、社会、集体的第一性问题,其所关注的“社会事实”的“约制性”问题建构了他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原始分类》给我们呈现的逻辑进路径也进一步印证了其将研究出发点和结论建立在社会整体的有机活动上。
在各种科学思维方式中,分类是与本体认识最密不可分的一种世界观,虽然其主要被当作方法论。从个体感知的最初分类就是我和他者他物他境的主客观区别,简单成为“存在感”。但原始分类在原始情境下,并不是个体存在感的形式,而是群体存在感,是“个体与他的外部灵魂以及图腾或者与动物伙伴之间的单一的人格”[1](5)的存在。由于原始情境中主体存在的单一人格性,从被涂尔干称为“不加区分的状态”[1](3)中,原始分类现象开始萌芽。
1.原始分类的原始性源于原始社会组织模式
作者从已知的最简单的产生于澳洲部落的分类模式着手,对澳洲体系、祖尼人、苏人到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进行生动有趣的介绍,将部落、成员、事物通过仪式、图腾联系和区别开来,基于这些社会组织形式的本体论认识,宇宙万物得以分属不同观念范畴,最初分类观念的产生来源于原始社会组织模式的静态存在以及整合和分裂。
2.原始分类的逻辑性是对“生活事实”的观念再现
最简单的分类印证最简单社会组织的简单二分性,但这对于分类的逻辑路径出现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随着社会组织进一步分化,通过对种属关系的逻辑内涵的观察和把握,等级观念或等级概念进而得以产生。分类拓展到了一切“生活事实”[1](6)]当中。在生活事实中,仪式或图腾甚至空间定位将世俗和神圣区分开来,在以仪式或图腾或者方位为基础组织起来的社会中存在着非“偶然”的联系。作者解释了“社会职能”与分类的关系,在架构分类及其逻辑进路时在中国现象上遭遇了一种非畅通感,一方面这与中国的社会组织形式明显不同于澳洲体系或祖尼人、苏人,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导致的几千年的农牧生产方式有关。
3.原始分类的集体性是原始社会组织单一性人格视角的群体性安排
作者在《原始社会》一书中开门见山的指出,分类不属于个体心理学范畴的,分类是“对安排在各个群体中”[1](3)的事物的区分。各个群体相互有别,彼此之间有一条明确的界限把它们清清楚楚地区别开来。作者从社会组织而不是从个人来进行的分类,首先将组织、个人和事物人格同一,观念同一,信仰同一,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同一,这样的整体性使得群体被首先分为一大类。其次,在群体内部,等级观念产生,分化仍然是以群体的方式实现的。最后,在以群体为单位的社会组织中,集体的约制性始终存在并且单一强烈,个体事实世界必须是属于某个群体的。作者认为“集体思想在以一种深思熟虑和博学广奥德方式,摄理者那些显然十分原始的主题”[1](86)。
4.原始分类思维性产生于心灵机体的观念整合
据作者看来,分类是一种心理活动,那么对人类心灵状态的解释是理解分类的必要条件。不是个人的心理,而是人类或群体的心理萌芽出分类观念的心理活动。心灵从混淆状态到分化状态是随着社会组织的分化不断实现的。据作者看来,“分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观念是根据社会所提供的模式组织起来的。集体心灵的这种组织一旦存在,它就能够反作用于它的原因,并促使原因发生变化”[1](23)。同时这种分类不仅仅是机械的表达组织,其“目标不是辅助行动,而是增进理解,使事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明白易懂。一旦给出了某些作为基础的概念,心灵就会感到一种需要,要把对其他事物所形成的观念与它们联系起来”[1](95)。集体心灵将对宇宙进行安排,进一步促进组织变化,对组织活动进行印证的分类随之发生变化。
最简单的社会组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萌芽,是在具体时空中人类生活生存的必要组织形式,单一人格性主体存在活动发展,离不开特定物质条件的决定和限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心灵蒙昧状态逐渐进化,身体和心理的进化史是互不可分,密切交织的进化历程。但人类的活动并没有拘泥于具体的时空,人类对于世俗和神圣之物的区分,宗教的出现,都是人类在具体世界之外又构造出的一个抽象的世界,这个世界时空的神圣性、永恒性、神秘性正是原始社会模式下人类对于自身、自然的一种天然敬畏的反映,人类的集体心灵在时空中萌芽进化,精神时空的分类实现了社会组织的统一,是社会组织的纽带,反过来,又对于人类社会定位关系等级进行区别分类,对于群体向群体,群体向个体分化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当社会组织才是人的存在形式,心灵还只是集体的功能,才开始从蒙昧状态中分化出来,其心智的发展仍只是达到情感或感性的程度,情感价值决定了观念联系或分离的方式,“决定事物分类方式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情感,而不是理智”[1](100)。在《原始分类》所表达的时空现象中,具有逻辑联系和反作用的原始分类产生。作者涂尔干、莫斯进而印证了其开篇提出的分类的概念,这样一种科学思维方式是在特定时空中的一种认识论及方法论,它首先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心理活动,它既不是“先天的东西”,也不是“个体力量的能力”,分类是“人们把事物、事件以及有关世界的事实划分成类和种,使之各有归属,并确定它们的包含关系或排除关系的过程”[1](2)。
1.从社会组织形式中通过集体意识进行的原始分类是原始社会认识和改造本体的观念和手段
(1)原始分类方法的科学性萌芽
“事实上,纵然原始分类在某些方面与科学分类具有很大的差别,前者也已经具备了后者的所有本质特征”[1](94)。科学分类,正如奥斯特瓦尔德所言:这些分类不是依照所谓的事物的“本质”,而仅仅从属于为了比较容易和比较成功地把握科学问题而做出的纯粹实际的安排[2]。作为安排客观实际的主观分类,并不因为其具有主观性而丧失其科学性,判断一个逻辑安排是否科学的标志,《原始分类》中提出这样的标准:是否具有相互间的确定性、等级性、联系性和思辨目的。
人类活动中分类无处不在,社会的存在、秩序、等级、知识就是在分类中确定和演化的,个人、群体也是通过分类明确并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阶层和权力。对归宿关系、种属关系的定位是人认识自身认识世界的基本分类手段。除了将不同事物归于不同类别或归纳事物于同一类别,分类还要对这些不同或相同类别进行包含或排斥关系的确认,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实、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分类,对知识的形成和统一进行有意识地架构活动,进而形成人类思维的模式、框架或手段方式。原始分类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其是社会组织的外形,还在于其能够能动于社会组织,对社会进行安排,实现社会的分化变化。人类知识使得社会的演化具有了延续性,人类总是在已有的被安排的社会组织中繁衍生息。尽管原始分类是以情感作为其分类主要条件,但科学的分类正好是在人的理智逐渐取代情感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科学的分类的历史,就是社会情感的要素逐渐削弱,并且一步步地让位于个体反思的历史”[1](102),科学分类不能排斥情感分类,正如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均是人类活动的主要依据,在不同的时空中,理智和情感都能发挥特定的作用。
(2)原始分类方法的社会组织本体论倾向
本体认识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首要手段,通过概念的明确进而确定关系,在《原始分类》中作者认为情感是人类进行差异性和相似性的分类方式,而情感发生功能的时空基础是简单的社会组织。早期人类观察世界形成观念的方式主要是从自身的组织结构出发,以社会模式作为分类的基础,在这样的时空中,社会组织是真实的具体的存在,社会组织的约制性无处不在,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在这样的时空中展开的。正是将社会组织作为人类认识和活动的本体,肯定其物质客观存在性,肯定其模式功能结构的客观必然性,人类才能在内心确定性下进行实践。值得思考的是,本体论认识在思想发展史上经历过唯物或唯心、单一或双重的历史争论时期,这恰恰印证了人类心智活动发展的历史,每一种本体论认识的不同或认识论的不同,都会导致人类采用新的视角来观察或研究旧问题,进而得出千变万化的观点。在原始分类方法所处时空的社会组织中,同样演化出了神圣的本体结构,说明了物质与精神的发展历来都是存在的,只是由于心智、技术、科学发展的限制,彼此之间多次呈现出不一致的局面,但历史经验证明,纯粹的物质论或纯粹的精神论都是不可行的。
(3)原始分类方法的社会组织演化论途径
如果《原始分类》中的社会组织没有演化,也许我们就不会有原始分类与科学分类的分类。庆幸的是,社会组织一直在演化中,从最简单的部落胞族姻族到部落胞族氏族结构再到以空间事物划分的地理位置社会功能结构甚至中国的较复杂的社会结构,我们看到了人类组织的一步步的分化变化演化,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力的进步,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与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变密不可分。在这样的变化中,人类的主体性作用进一步显现出来。既有对物质条件的改造,也有对社会组织的改造。这样的活动是通过分类的无限可能来实现的,“客观世界的无限可分性决定了科学分类的无限性”[3]。
①相似性的分类具有整合社会的功能
在原始分类中,是否属于同一胞族是一切分类的起点,虽然随着具有集体意识的组织的不断出现,但整体上都是以在这个集体组织与另一个集体组织之间来确定社会组织。这种框架即使在多层级、多等级的不同组织中仅仅是等级复杂化的表现,但其仍以相似性来作为分类的第一原则。处于同一地域、有相同的亲属、对于世俗或神圣的东西具有共识、联络传递信息适用同样的信号等,具有相似性的分类关系中大家严格遵守相似性的界限,有利于共建集体意识和维护稳定促进繁衍。
②差异性的分类具有分裂社会的功能
当一个以相似性为纽带的社会出现情感上的差异时,或者人类的集体认知观念发生范围内的变化时,差异产生并逐渐扩大,当相似性已经不能掩盖差异性时,差异性获得了单独的作为社会组织信号的特权,这种独立或者来自于自然的演化或者来自于白热化的斗争。但不可否认的是,原始模式下的差异性要想获得认可,必须要以集体分化的形式出现,毕竟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心灵还未获得整体的认可。因此,从图腾中分化出次图腾,涂尔干将其称为更加分化的分类组织,随着组织的分化,“奇异的观念组织”并行产生。恰恰是在社会的分裂中实现了社会的进步,这种分裂打破了组织内部的模糊混沌状态,越来越细化的关系出现,差异性效仿差异性,不断的分裂社会。
差异性和相似性在社会进化中的功能作用并非是截然对立的,恰恰是相似中的差异,差异中的相似,才促使了社会发生改变,这也印证了中国的老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会组织的演进化正是在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人类心智也正是在该过程中实现了被启发和开化。
2.《原始分类》作者对待原始分类的视角是其在特有时空中的分类反思
(1)作者推演原始分类方法的方法论及逻辑路径是其在特有时空下的理论手段
当涂尔干、莫斯着眼于原始分类进行分类探讨时,其所做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手段、逻辑路径正是其自身在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分类观念所导致的。不同于列维一斯特劳斯“在《原始思维》中,在讨论分类时,列维一斯特劳斯是从其他的角度演进的[4]”,列维一斯特劳斯同样研究图腾,其在《今日图腾制度》中认同人类心理倾向于分类的共性,但认为人类是先天能力去整理和分类经验世界,与涂尔干和莫斯认为的人的分类起源于社会是不同的[5]。涂尔干和莫斯之所以会对原始分类做出起源于集体情感的结论,是与其长期的研究主张是不可分的,涂尔干历来将集体意识作为其研究人类现象、社会事实的主要框架。涂尔干认为:人性具有二重性的必然,一种是个人性的,一种是非个人性的;一种来源于个体存在,一种来源于社会存在[6]。正因为在不同学者之间有着不同的知识体系分类,不同的人类学学者对于相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路径,个人在不同时空历程中的建构将直接影响其理论构架。可以说,《原始分类》一书是作者宣扬集体意识观点的又一力作,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分类,而是分类中不可回避的集体性的东西,在个人与集体、少数人与多数人、精英社会还是大众社会的角度问题上的集体立场。
(2)罗德尼·尼达姆对《原始分类》的评价同样是其基于时空建构的独有表达
罗德尼·尼达姆是《原始分类》一书英文版的译者,罗德尼·尼达姆在《原始分类》的英译本导言中从方法论和逻辑性角度对《原始分类》做了批评,对于作者简单直观得出的结论,并突然引出情感因素的逻辑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批评。作为一名人类学学者,罗德尼·尼达姆对于涂尔干和莫斯的批评视角表明了其在人类学研究中对于理论支撑和逻辑关系的严谨性表达的需求,其所处的年代,理论发展的程度,社会呈现的角度都不同于创作《原始分类》的时期,其提出的问题确实在该书中并没有得到清晰的论述。但针对尼达姆的评价,我们应看到的是,涂尔干和莫斯将分类思考正式引入了人类学视野,从原始分类开始,各种分类观念的出现,各种领域分类角度的多样化,各种研究对于其分类概念的引用,都使得时空发生了交错和重叠,分类方式在时空中不断演化。
3.新路的实践——“对形而上学和心理学争论问题的方法论解放”
原始分类探索了唯实论与唯名论、形而上学与心理学、经验论与观念论相契合的新路。原始分类将物质与精神合二为一,认为以集体载体的情感是分类的来源。将特定时空中的具体物质和抽象时空的知识结合,以情感作为联系二者的纽带,超越于以个体情感来认知世界的微观性,将社会当作有机体来观察,集体情感油然而生。
结合其所生活年代对于18世纪与19世纪的哲学观点的认知,唯名论与唯实论、形而上学与心理学、经验论与观念论的争论纠纷正在逐渐基于科学和人类认知的发展而趋于化解,物理学家泡利认为:“心灵是意识一无意识的整体[17]”,抽象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结合迫不及待的需要一个衔接,心灵和心智作为人的特有功能契合了这些领域。从涂尔干的《哲学笔记》中也可看出其在寻找一条如库欣一样的折中之路。
原始分类产生于特有时空,作者的写作意图也产生于特有时空,特有的社会背景,分类的思维方式产生于特有时空,研究分类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于特有时空。可以说特有时空的信息成就了原始分类,也成就了涂尔干和莫斯。尼达姆基于其特有时空所给出的评价同样是科学思维方式的进步,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分类,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集体进步、个体进步,都离不开集体与个体关系的永久主题。是在集体中发展个体,还是个体超越集体,这个问题的解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时空观和时空背景,曾经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科学思维方式角度的不同,分类的不同,决定是认同还是冲突!原始分类提供了人类聚合和分散的启蒙视角,社会的走向,个人的走向,让分类演进在时空中来告诉我们吧!
[1]爱弥尔·涂尔干,马赛尔·原始分类[M].商务印书馆,2012,3.
[2]李醒民·论科学的分类[J].武汉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2).
[3]王德春·论科学分类的无限性——指导语言学博士生纪实[J].杨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3).
[4]澜清.从分类到本体论承诺[J].思想战线,2005(3).
[5]董淑娉.图腃的建议——读列维—《今日图腾年度》[J].思想战线,2004(4).
[6]爱弥尔·涂尔干.哲学讲稿[M].商务印书馆,2012.
Comment on the Research Approaches of primitire Classfication
XUE Hong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1,China)
Primitive Classification explained“Primitive Classification”as the outcome of“the collective emotion”and pointed out the construction function which came from classification for society,order,knowledge and ethnic groups.To begin with,through primitiveness,factualness,collectivity,emotionality opinion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se the way of how the primitive classification evolved.Then by classifying the article will combine the author Durkheim’s creation methods with the way and interlock th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which the author belongs to and the Primitive Classification belonged to.According to the demand of the time and space,the society、order、knowledge and ethnic groups became pluralism.Under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time and space and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the time and space people need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s as the frame of ontology and the method of methodology torecognize world and themselves.
Primitive Classification;the collective emotion;ontology;methodology
1009—0673(2015)04—0047—05
C912.4
A
2015—07—15
薛鸿(1978— ),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法学副教授,云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司法制度、法律人类学。
责任编辑:杨昌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