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研究综述

2015-03-01 06:49翟玲玉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词类现代汉语形容词

翟玲玉

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研究综述

翟玲玉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非谓形容词是现代汉语里较为特殊的一类词,历来倍受语言学家的关注。几十年来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的研究已取得了重要成果,无论是对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的名称界定、词类地位,还是对非谓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范围和再分类等都做了详尽的研究。

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区别词

现代汉语里的许多词,如“男、女、小型、慢性、现行、亲身、上好、首要”等等,它们的词性长期以来很难确定,不能概括到传统词类系统的框架中。吕叔湘、饶长溶先生在《试论非谓形容词》(1981)一文中将这类词称为“非谓形容词”[1]。这类词的特殊性,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拟从名称的界定、词类地位、语法特点、范围和分类以及与其他词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对非谓形容词的研究进行综述,希望能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方法。

一、非谓形容词的名称界定

关于这类词的命名问题,吕叔湘、饶长溶两位先生是很犹豫的。吕先生非常重视对词义的研究,认为这类词表示的是事物的性质,所以,1965年文章刚写好时他们是把这类词称为“属性词”的,在《试论非谓形容词》的“附记”里有这样一段话:“本文1965年写成,题目是《试论属性词》,编入《中国语文》1966年第3期,己经打好清样。碰上‘文化大革命’,该期内容全部撤换,这一篇也就撤下来了。”[1]吕叔湘先生认为可以将这一类词另立一类称为“属性词”[1],也可以把它们放在形容词里,称为“非谓形容词”。但吕先生采取了后一种方法,将其归入形容词。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大都以“非谓语形容词”来命名,影响较大的教材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2](288)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

缪小放(1988)沿用了“属性词”这个名称,把它当成独立的一个词类,并阐述了把这类词单立一类的原因:“光指出它不能作谓语,还不足以说明它与形容词的区别,可又不能管它叫‘非谓非主非宾不受副词修饰的形容词’。更重要的是,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语法功能相去太远的词,硬凑合在一起,这样分出的类意义就不大了。”[3]同时缪先生也解释了不采用“区别词”这个名称的原因:“主要是考虑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提出了区别词这一名称,与一般所说的非谓形容词,分类有很大不同。赵先生的影响很大,为避免混淆,我们不用区别词的名称,而采用了属性词的名称。”[3]我们认为,“属性词”这个称呼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缪先生在解释采用“属性词”而放弃“区别词”这个名称的原因时有些牵强,如果仅仅因为赵先生的影响大而不采用“区别词”这个名称,那么我们现在所用的语法术语如果和赵先生所说的概念不同就应该全部摒弃不用,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4]在词类标注中也采用了“属性词”这个名称,并把它与状态词一起,作为形容词的两个附类。

黄国营、石毓智(1993)把这类词称为“定量形容词”[5],他们把所有不能用程度切分出一系列大小不等量级的通称为“定量形容词”,既包括本文所说的“非谓形容词”,又包括通常所说的“状态形容词”。

“区别词”这个语法术语最早出现在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里。黎先生把现代汉语词类分为5个大类9个基本类,“区别词”是其中的一个大类,包括形容词和副词两个基本类。“区别词”是“表性态的”,其小类“形容词是用来区别事物之形态、性质、数量、地位的,所以必附加于名词之上;副词是就事物的动作、形态、性质等,再加以区别或限制的,所以必附加于动词、形容词或旁的副词等”[6](22),因此,《新著国语文法》里“区别词”的范围要大于本文所说的“非谓形容词”。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1968)里的“区别词”[7]包括指示区别词(“这、那、哪”3 个)、分疏区别词(“每、各、另、旁、某”等共 15个)、数目区别词(即数词,如“一、十”等)、量度区别词(如“整、满、几”等13个)四个小类,“区别词”属于体词。可见,赵先生所说的“区别词”包括的范围很广,现在绝大部分已划为别的词类。

对现代汉语里这类表示事物的属性、给事物分类的词,朱德熙(1985)不同意吕先生将其命名为“非谓形容词”。朱先生认为把这些词称作“非谓语形容词”,是受印欧语法的影响,但这类词的语法功能非常特殊,它们跟典型的形容词很少有共同点,把它们称为“非谓形容词”的唯一根据“恐怕是因为能作定语”[8](19-20)。对此,朱先生反驳说:“要是光凭能作定语一点可以把它归到形容词里头去,那么经常作定语的名词岂不是也同样有理由叫非谓形容词吗?”所以,朱先生认为这类词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词类。“要是起名字的话,可以叫区别词”[8](20)。朱先生在《语法讲义》(1982)中指出:“区别词是只能在名词或助词‘的’前边出现的粘着词”[9](52),并且“从意义上看,区别词表示的是一种分类标准,因此区别词往往是成对或成组的”[9](53)。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出版的汉语语言学教科书和论著多以“区别词”命名,为它在词类系统中单列了一个席位,它的特点逐渐为更多的人(如陆俭明、齐沪扬、郭锐、刘叔新、黄伯荣、廖序东等学者)所认识。

由上可见,给这类词命名的不同反映了语言观念的不同,说明语法学家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个问题的。其实,朱先生所说的“区别词”与吕先生所说的“属性词”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因为事物的分类标准与事物的属性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认为,从语义的角度看,这类词主要起区别事物的作用;从功能上看,这类词功能固定而单一,只能起修饰作用,只能作名词的定语或放在“的”前,无论在语法形式上还是在句法功能上它们与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

把非谓形容词是放在一个现成的词类里,还是独立成为一类词,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正如吕叔湘(1979)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所说,这些词在词类系统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们跟实词里边的两大类都有距离:“既不具备名词的主要特征(做主语,做宾语),又不具备谓词即动词和一般形容词的主要特征(做谓语)。把它们归入形容词,是在勉强得很。如果不打算单独作一词类,至少应当给它一个名称叫‘非谓形容词’,以便跟一般形容词有所区别。”[10](33)

吕叔湘、饶长溶(1981)在《试论非谓形容词》一文中认为,处理此类词的归属问题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另立一个词类。这样的词不仅大量存在,而且是不断产生,其增值率仅次于名词,让它们单独成为一类也还是值得的。它们表示的是事物的性质,可以管它们叫做属性词。另一个办法是,不另立一个词类。如果要把它们暂时安顿在一个现成的词类里,那么把它们放在形容词里边比较合适,一般也都是这样处理的。但是,为了跟一般形容词有所区别,可以称为非谓形容词。”[1]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类词才被“暂时安顿在一个现成的词类里”。

从1979年出印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到1981年发表的《试论非谓形容词》,我们发现吕先生对“非谓形容词”的看法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

王保东、徐建华等也认为该类词是形容词的一个类,叫做“非谓语形容词”。如王保东(1998)认为,形容词根据能否作谓语可以分为两大类:谓语形容词(或叫“一般形容词”)和非谓形容词(或叫“特殊形容词”),“这样划分,非谓形容词仍然属于形容词的范畴,不过考虑这类词的自身特点,为了跟一般形容词有所区别,叫它为‘非谓形容词’也确实是个好办法。当然,随着这类词的不断产生,结合这类词的特点,给它们另立一个词类也未尝不可”[11]。

朱德熙(1985)认为这类词“既不同于形容词,也不同于名词,应该看成是名词和形容词以外的一个独立的词类。这个类是传统的‘八大词类’里没有的。要是起名字的话,可以叫区别词”[8](20)。朱先生认识到了这类词不同于传统的名词和形容词,却在把它归入更大的类中陷入了矛盾中。朱先生把汉语实词类归为两大类,一为体词,一为谓词。区别词归入了体词,这与他所说的“体词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作主语、宾语”[9](40)不一致。

齐沪扬(1990)也认为朱德熙把区别词归入体词是不妥当的,因为体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主语、宾语,而区别词恰恰不能充当主语、宾语。并认为实词的下位等级应该三分,即体词、谓词和加词。“区别词同方式词、副词一样,都只能作修饰语,同属于加词”[12]。孙良明(1984)同意这种观点,只是认为“独立一类,可定名为饰词”[13]。缪小放(1988)也认为这类词应独立成类,称之为“属性词”。

张伯江(1994)认为,从句法功能上说,非谓形容词的谓词性最弱,而跟名词相近之处颇多;而从语法意义上说,其空间意义已明显弱化,同时也没有表现出多少时间意义。“把名词当非谓形容词用比较自由,也比较自然,可以说非谓形容词是名词功能游移的一个突破口。”[14]

李宇明(1996)用连续性的观念,在定语范围内,就空间、程度、时间三个维度考察非谓语形容词和名词、一般形容词、动词等的差异与联系。研究发现,非谓语形容词的空间性、程度性和时间性的值都几近于零,其地位处在名、形、动三大词类的临接点上。他认为,“非谓形容词是体词向谓词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中的关键一站,是沟通体词和谓词的接口”[15]。张国宪(2000)认为“词类与词类之间呈现出一个连续统,非谓语形容词在词类连续统上介于名词与形容词之间”[16]。

对于非谓形容词的处理,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那样,“由于它不在传统的词类框框里边,所以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人们碰到这些词时,总是‘因地制宜’地划入别的词类”[1]。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非谓形容词的数量已经十分引人注目了,我们对这类词的处理就不能老是停留在‘因地制宜’的阶段。因此,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找到非谓形容词应该占据的位置,便成了研究非谓形容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三、非谓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早在20世纪60年代,吕叔湘先生就发现“男、女、雌、雄、小型、慢性”等词的特殊性,并在1981年发表的《试论非谓形容词》一文中归纳识别非谓形容词的七点特征:

1.都可以直接修饰名词,例如“小型水库”“上好衣料”;

2.绝大多数可以加“的”修饰名词,例如“小型的水库”“上好的衣料”;

3.大多数可以加“的”用在“是”字后面,例如“这个水库是小型的”,或者替代名词,如“大型的不如小型的”;

4.不能充当一般性的主语和宾语;

5.不能作谓语;

6.不能在前边加“很”;

7.否定用“非”,不用“不”。

以上七点是非谓形容词的共同性质,看前三点,似乎跟名词、动词、形容词不易区别,看后四点,就可以跟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开来。为此,该文还进一步说明:“前三点是积极的,是和一般形容词相同的,后四点是消极的,是借以区别于名词、动词以及一般形容词的。但是,并不是所有非谓形容词都具有前三点特征,并且非谓形容词跟一般形容词以及名词、动词都有一定程度的瓜葛,需要说明”[1]。

可见,吕叔湘不仅看到了非谓形容词的共同性质和特点,也注意到了非谓形容词与别的词类的存在纠葛关系。

除上述语法特征外,缪小放(1988)认为这类词还有以下特点:(1)不能作状语(小型地进攻/首要解决了问题)。(2)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小型不小型/首要不首要)。(3)不受数量词修饰(一座小型/一块上好)。(4)不能作补语(搞得小型/开得上好)。此外,他还认为这类词永远是粘着的形式,从来不作为句子单独出现。朱德熙先生也认为这种词是粘着词。

齐沪扬(1990)把作定语看作是区别词的主要语法功能。孙良明(1984)认为这类词专做定语,不做正项,另外,还有两个特点:(1)构成“的”字词组,结构功能同体词。(2)不受修饰。李宇明(1996)认为这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是作定语,少数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指“一般形容词”)作状语,并有一些活用和兼类现象。

四、非谓形容词的范围和再分类

前辈时贤们对非谓形容词范围的划定有不同的标准,并且对其内部的再分类也进行了分析研究。

1.范围

吕叔湘、饶长溶在《试论非谓形容词》一文中共列举了476个非谓形容词,其中多语素的有437个,单语素的有39个。缪小放(1988)认为这里面不少词的归属值得讨论。共有9种情况:

(1)单纯的属性词(他称非谓形容词为属性词),完全符合“只出现在名词或助词‘的’前面”这一定义的,以“小型、慢性、亲生、现行、上好、首要”等为代表,共计360个。

(2)属性词兼属副词,这部分以“正式、共同、自动、快速”为代表,共计67个。

(3)属于形容词的有“积极、消极、高级、有效、适时、青、紫”等8个。这8个词应该归入形容词。

(4)比较特殊的属性词,有“有益、稀有、机密、耐火、抗病、直观、绝对、封建、直接、不规则、不平等”等11个。这些词的某些用法与一般非谓形容词不同。吕叔湘、饶长溶二位先生已注意到这种现象,并指出:“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非谓形容词跟一般形容词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也应当认识到,非谓形容词很容易转变为一般形容词。”[1]缪小放认为,这部分词“正处于向形容词转化的过程之中”[3]。

(5)属于副词的有“首先”一词。该词不应归入非谓形容词,缪小放认为归入副词比较恰当。

(6)“创造性”一词应归入名词。蒋国辉(1990)[17]也持此观点,齐沪扬认为是“区与副”的兼类。此外,缪小放认为“白色、黑色、红色、黄色、桃色、灰色、粉色”等也应归入名词。

(7)“意外”应分属名词和形容词。吕叔湘、饶长溶认为“意外”是“同形的两个词,一个非谓形容词和一个名词”。而齐沪扬认为是名词。

(8)“国际、专业、高度”,也是同形词,一个是名词,一个是非谓形容词。吕叔湘、饶长溶也持此观点。齐沪扬认为是名词。缪小放认为这种情况还有6个词:高价、学龄、临床、名牌、活期、函授。

(9)“其余、其他、一切”应划归指代词。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八百词》中也将这三个词归为指代词。

2.再分类

对于非谓形容词的内部分类,不同的人根据不同的使用目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吕叔湘、饶长溶(1981)将非谓形容词按构造分类列举为以下五类:

(1)以名词性成分为基础,包括:[X 式]、[X 型]、[X性]、[X色]、[X等]、[X级]、[X号]、[(数)X]、[单、双、多 X]及[其他]。

(2)以动词性成分为基础。

(3)以形容词性成分为基础。

(4)两个成分联合。

(5)杂类,包括[有、无 X]、[不、非 X]及[其他]。

不难发现,这种构造分类标准不统一,前三项按非谓形容词中语素的功能来命名分类,第四项是语素的结构类,后一项没有标准。

王保东(1998)从音节的多少着眼,把汉语非谓形容词分为单音、双音和多音三种。又从两个语素的结构关系,把双音非谓形容词分为偏正型、动宾型、主谓型和联合型四种主要类型。但音节分类不是真正形式结构的类,只有音未涉及义;结构关系的类才是真正的形式结构分类。

齐沪扬(1998)[18]认为,在划分非谓形容词的范围时,有必要区分语素、词和词组,于是,他制定了五条规则以区分三者之间的界限。关于非谓形容词的能产性,齐先生分析了有特殊标记的前缀型和后缀型区别词。关于非谓形容词的内部分类,齐先生首先讨论了词类的内部再分类即次范畴分类的各种标准,把能否加“的”作为非谓形容词内部分类的依据,以是否能带“的”、是否能进入“是……的”格式为标志,把非谓形容词分为无“的”非谓形容词、必须带“的”非谓形容词及可带可不带“的”的非谓形容词三大类,然后又各自分成了几个小类并进行了详细分析。

综上所述,几十年来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无论是对现代汉语非谓形容词名称的界定、词类地位,还是对非谓形容词的语法特征、范围和再分类等都做了详尽的研究。尤其是《试论非谓形容词》一文开创了非谓形容词研究的先河。当然,为了更加深入认识非谓形容词,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对相关的问题继续进行关注与探讨,例如,非谓形容词与其他词类的关系就非常复杂。诚如吕叔湘、饶长溶两位先生在《试论非谓形容词》一文中所说,“非谓形容词与别的词类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纠葛,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它正在发展、演变或者形成的过程之中”[1]。语言是动态发展的,语言现象也是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当中,词类内部总会存在模糊过渡地带和交界处,因此,我们应该用连续性的观念来客观看待与研究非谓形容词。

[1]吕叔湘,饶长溶.试论非谓形容词[J].中国语文,1981(2).

[2]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缪小放.说属性词兼说与其他词类的区别[J].北京师院学报,1988(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黄国营,石毓智.汉语形容词的有标记和无标记现象[J].中国语文,1993(6).

[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

[7]赵元任著,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0]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王保东.论汉语非谓形容词[J].北方论丛,1998(6).

[12]齐沪扬.谈区别词的归类问题[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

[13]孙良明.句法结构词类义标准——关于汉语词类划分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84(1).

[14]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5).

[15]李宇明.非谓形容词的词类地位[J].中国语文,1996(1).

[16]张宪国.现代汉语形容词的典型特征[J].中国语文,2000(5).

[17]蒋国辉.“非谓形容词”质疑[J].学术交流,1990(4).

[18]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附录:论区别词[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A Review on the Studies of Non-predictive Adjectives in Modern Chinese

ZHAI Ling-yu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Non-predictive adjectives are a special kind of words in Modern Chinese,which have always

much attention from linguists.Researches on non-predictive adjectives have mad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linguistic field since 1980s.And these researches involve the names of the definition,status in the word class,syntax characteristics,scope and classification and so on.This paper will review the studies of non-predictive adjectives from the several aspects.

Modern Chinese;non-predictive adjectives;distinguishing words

1009—0673(2015)04—0052—05

H146

A

2015—07—17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校级项目(14XYYR07)。

翟玲玉(1985— ),女,湖南邵阳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责任编辑:马黎丽

猜你喜欢
词类现代汉语形容词
认识形容词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从成语中学习词类活用
从唐诗的对偶看汉语的词类和语法
漫谈高考考点对词类及句子成分的隐性考查
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