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洪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农村党支部是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堡垒
——以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冷洞村为例
王秉洪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农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堡垒。加强农村党支部的建设,强化思想堡垒的作用,对于构筑地方精神高地,以精神力量弥补落后地区发展滞后、基础薄弱的不足,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
农村党支部;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思想堡垒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我们党在总结以前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2005年10月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吹响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号角。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各地实际千差万别,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并无统一方法。其中乡风文明可以作为共同的突破口,尤其在发展滞后、基础薄弱、资源贫乏的地区更是如此。乡风文明建设就是通过构筑精神高地来填平经济洼地,培育和弘扬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域精神,激发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激活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用这种精神力量去弥补发展条件的欠缺,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乡风文明的核心是推动和引导广大农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在农村营造生机勃勃、富于创造、勇于进取的思想文化环境,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村级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宣传、组织农民群众的纽带,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桥梁,是党的政策最终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战斗堡垒。根据《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责。村级党支部的堡垒作用首先体现在思想堡垒上、体现在精神文明建设上。
冷洞村党支部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践行了思想堡垒的责任,走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道路,具有典型意义。
冷洞村位于兴义市则戎乡西南部,属贵州省一类贫困村,全村国土面积7.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500亩,辖12个村民小组433户1748人。全村居住有汉、苗、布依、彝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10%。辖区内山多、石多、坡多,林少、土少、地少,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石漠化极其严重。“土如珍珠水如油,满坡石头无粮收”,“出行靠走路,运输要马驼”是过去冷洞村的真实写照,生存条件极差。多年来,冷洞村就在这缺水、少土、欠粮的困境中左冲右突,艰难地生活。上世纪七十年代,冷洞村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00公斤,加上国家的返销粮、救济粮,冷洞村勉强过上温饱生活。
怎样才能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冷洞村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在不断探索,受到山西大寨和河北遵化沙石峪农田基本建设做法的启发,一个“炸石造地,从根本上解决吃粮问题”的想法在干部和群众的脑海里渐渐萌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猛攻千古石,细抠万年土”。在村党支部一班人的带领下,冷洞村吹响了坡改梯的号角。钻石缝,掏泥土,炸磐石,坡改梯,凭借钢钎、锤子、锄头、背篓,还有豪迈的精神和顽强的决心,冷洞村第一年就在仅能种二十多窝苞谷的石旮旯地里开出了第一块0.4亩平地,当年收玉米182公斤(折合亩产455公斤),比相邻的一坡石旮旯地的总产量还多。这不仅是鼓舞,更是希望和信心,终于找到了改变困境的路子。当时的则戎公社党委发出号召,一场轰轰烈烈的炸石造地的人民战争在全乡打响,并总结出“开山掏土,炸石砌坎,以石换土,埋石造地,坎牢基稳,回填泥土,铺平夯实,四角抬平,成块联片”的改土造地方法,在石旮旯里造出了梦寐以求的块块平整土地。全乡先后改造几千亩土地,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基本改变了贫穷落后、吃救济粮的状况,而且开始向国家交纳公余粮。
在炸石造地的伟大壮举中,冷洞村是则戎的排头兵,冷洞村党支部又是冷洞村的火车头,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自强不息”的“则戎精神”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1977年3月4日,《贵州日报》以“贵州沙石峪”为题报道了则戎人民向大山挑战的英雄事迹。从此,“则戎精神”从此作为一面旗帜,引领则戎人继续奋进,“贵州沙石峪”不仅成了则戎的代名词,而且还成了“则戎精神”的代名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则戎人发扬“则戎精神”,继续炸石造地,并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在国家扶贫项目资金资助下跃上新台阶,围绕“粮”、“水”、“路”、“钱”、“气”(沼气)、“电”、“校”、“讯”(通讯)为主要内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了坡改梯、中底产田地改造、兴修小水利工程、推广节水灌溉和蓄水灌溉等工程建设。1996年,时任冷洞村统计员的朱昌国提出了“地改田”的想法,他率先在自家的坡地改出了1亩多水田,当年即每亩可收1000多斤谷子,要比原来坡地种包谷多收两三倍的粮食。于是冷洞村又修水池,“地改田”,现在冷洞村已“地变田”386亩,水浇池和水窖家家户户都有。实施地变田的工程,这又是则戎人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又一个创造。
在国家第三轮扶贫攻坚中,则戎人开始了从“吃得好”向“有余钱”的转变,目的就是要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金山银山”,本着科学发展的思路,则戎人学会了与自然为友,不再简单地“战胜”自然,而是顺应自然,在山上、石上找出路。2001年,冷洞村率先在金银花产业上找到了突破口。
金银花为多年生植物,根系发达,能攀援依附,它有很强的耐干旱、耐贫瘠、耐水淹、耐盐碱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适合在石山区种植;金银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可作为茶饮品,市场需求量大,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也很高。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外出考察学习,购买书籍自学技术,认准了金银花产业,不仅宣传鼓动,又带头示范,村干部率先引种种植。3-4年后,通过采摘花蕾出售,获得了较高的收入。在村干部的示范下,眼见为实的村民再也闲不住了,纷纷主动学技术,引种种植。金银花种植在冷洞村全面展开。
为建设起金银花产业链,持续发展金银花产业,冷洞村筹建了金银花加工厂,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加工厂按利润的60%返还给社员。冷洞村的金银花加工厂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了群众发展金银花产业的积极性。在冷洞村的带动下,金银花种植扩大至则戎乡的硐山、长朝、花郎、干戛、拱桥、半边街等村,全乡种植面积达1.5万亩,产值达1000多万元。
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三赢”: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治理了石漠化,切实控制水土流失;增加村民收入,昔日被称为“绝地”的石旮旯已变成了今天美丽的新农村;人民不再以石山为敌,而是学会了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山绿了,村美了,人富了,社会更加和谐、文明、进步。
新的历史时期已经到来,冷洞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走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则戎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09年8月起,百年难遇的特大旱灾席卷我国西南地区,位于重灾区的冷洞村灾情严峻,全村多个水塘枯竭,870亩小麦、30亩油菜全部绝收,近800亩水田因缺水不能及时下种或需要翻耕改种,受旱耕地总面积达到4000余亩。全村共有47户180人,12990(只)畜禽、1599头大牲畜饮水极为困难。所有群众都需要到10公里外的乡集中供水点拉水。在旱灾面前,冷洞村党支部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则戎精神,带领全村群众全力以赴抗大旱,想方设法保生产。
冷冻村党支部及时组建冷洞村抗旱救灾工作小组,对全村的抗旱救灾工作进行组织领导,由村支部书记任组长,村两委成员分片负责人带队,签订“包保”责任书,对特别困难群众进行“包保”,落实抗旱保民生“包保”责任,为老弱病残、鳏寡孤独、单家独户、留守儿童和老人等困难群体送水上门,解决他们的饮水困难,不漏一户、不掉一人,确保大家有水喝、有饭吃。村支两委班子成员长期奋战在抗旱救灾工作第一线,白天深入村组、农户调查、核实受灾情况,开展救灾工作,晚上及时召集各抗旱工作小组负责人进行会商研讨,寻找救灾良策。旱灾期间,全村2000多亩金银花缺水严重,大部分植株出现枯萎、新芽无法抽枝等不良状况,严重影响产花,由于缺水,新植金银花苗大部分枯死,成活率只有往年的20%。金银花是全村的钱袋子,眼看着苦心经营的金银花产业即将毁于一旦,群众急、干部更急。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想出了滴灌保苗法:用废弃的矿泉水瓶装满水,在瓶子底部捅一个小孔,将瓶子放置于金银花植株根部,使水缓慢滴灌入土,润湿金银花根部。朱昌国先在自己种植的金银花上实验,第二天金银花长势明显转好,朱昌国立即召集村组干部介绍这一方法,向村民推广,朱昌国又带领村干部到兴义市区收集矿泉水瓶和饮料瓶,这种“不等、不靠、不要”的精神得到广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立即出面组织支持冷洞村的抗旱工作。这种简易的“滴灌”救苗方式,用水量比正常浇灌节水近80%,虽成本低廉,简单易学,却结合实际又有效解决问题。“滴灌法”大幅提高植株成活率和复活率,挽救了全村三分之二的金银花,保住了冷洞人民的“摇钱树”。
在抗旱救灾期间,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做党员干部的指路标和凝心剂,是人民群众的主心骨和领头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党员群众克服种种困难,战胜重重险阻,取得了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群众把村党支部看作一个家,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说:“我是党员,并且是支部书记,抗旱救灾,我必须冲在第一线。群众有水喝、有饭吃,产业发展了,我就是好人;否则,我就是罪人!我不能当罪人!我们将继续带领群众充分发扬‘则戎精神’,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科学抗旱,坚决彻底战胜‘旱魔’”。
2010年4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冷洞村检查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时指出:冷洞村的实践彰显了一种“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贵州精神,这种精神比创造的物质财富还要宝贵,还要长远。无论是抗旱救灾,还是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都需要这种精神。
贵州精神作为则戎精神的升华,凝结了新的时代精神,将成为贵州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贵州精神是贵州人民的骄傲,更是冷洞人民的骄傲。近年来,冷洞村多次被各级党委、政府评为先进村、文明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村民自治示范模范村等;2005年11月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全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先进村”称号;2006年7月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08年被州委、市委命名为“五好基层党组织”。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多次荣获省、州、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炸石造地解决了吃饭问题,兴修小水窖解决了饮水问题,兴修通村公路、通组公路解决了出行问题,兴修沼气池解决了燃料问题,栽种金银花解决了用钱问题。这三十年,是冷洞村奋进的三十年,是冷洞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年。冷洞的实践充分证明,只要奋斗就有出路,只要科学发展,绝地就能逢生;要奋斗、要发展首先要有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冷洞村党支部和党员在冷洞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走前列、作表率,真正成为群众的主心骨。
冷洞村发扬“则戎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生存条件,在全村1000余亩石旮旯山地上炸石造地800余亩,解决了吃粮问题;修建蓄水山塘1个,水浇池286口,水窖386口,解决了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新修通村通组公路20余公里,户户修通水泥进户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如今,冷洞村的生存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冷洞村金银花开花面积1000余亩,产值400多万元,仅金银花一项,陈昌贵、张帮国、张成友等农户一年的收入可多达5万多元。全村433户农户,收入在3万元以上的有50多户,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有80多户。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说:“今后要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采取套种石斛等中药材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并结合贵州党风廉政建设基地、贵州党员干部短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开办农家乐,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着力在城乡统筹上作文章,让冷洞村实现可持续发展。”
走进冷洞,看到的是一条条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通村通组公路,一坡坡梯田、梯地;一个个水池、水浇池、沼气池;漫山遍野的金银花、经果林……家家户户的鸡、牛、猪养殖、生态畜禽养殖,一幢幢新楼房点缀在充满绿色的小山村,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冷洞村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路子。
1.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冷洞村党支部始终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冷洞村党支部围绕“山顶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下粮坝子”的发展目标,实干、猛干、巧干,因地制宜,不断开拓发展壮大农村经济的新路子,不断探索壮大农村经济的新办法,把发展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冷洞村党支部为群众办实事、好事、难事,不断提高在老百姓心中的公信力,成为群众信得过的堡垒,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战斗堡垒作为核心,冷洞村群众在恶劣自然条件面前、在贫困面前、在大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勇往向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2.好的班子是新农村建设的保证
一个村能否发展,关键是看是否有一个好的村班子和带头人,好的班子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一个“火车头”的作用,因此要把有改革开放头脑、市场经济意识、能干事的能人充实到班子中来。冷洞村党支部书记朱昌国起到了一个好班长的作用,他放弃了个人外出务工挣钱的机会(朱昌国具有这样的能力),留在村里和广大村民共谋发展,他办事公道、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改革创新的素质和奉献精神,在冷洞村提及以朱昌国为代表的冷洞村党支部,村民无不交口称赞。班子公信力的提高,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保证了正确政策、决策的落实。
3.选准载体是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个村的发展要创新工作思路,要因地制宜选准突破口,找到合适的载体。冷洞村靠开石造地、坡改梯、兴修水窖等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又靠种植金银花形成产业化,靠产业化培育特色,壮大规模,打造品牌,开拓市场,解决富裕问题。在冷洞村的发展中得到了国家的各种项目资金的支持,如金银花种植得到退耕还林项目资金支持等。有了国家项目资金的支持,冷洞村才能够更好发展;有了冷洞村的具体项目,国家资金才能落到实处,解决民生问题。
在未来的发展中,冷洞村除了金银花的产业外,在探索中药材的种植、生态养殖、利用地处万峰林深处的地理条件发展农家乐开拓乡村旅游等,探索一个合理的发展体系,走上富裕之路。
4.高度重视农村基础组织干部队伍的培养
在建设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基础组织干部负有对农村建设方案进行实施的重要责任,在具体的工作中直接面对群众,直接触及各类矛盾,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党员的能力素质成为关键,他们不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就不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进性作用,切实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农村基础组织干部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公道的工作作风、具有农村经济管理能力。不仅要在政治上合格,更要有自己致富和帮助群众致富的本领。党的先进性在农村工作的体现就是落实到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冷洞村党支部能在冷洞村的发展赢得群众信赖,并2008年抗大旱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面旗帜,与冷洞村党支部的历任书记和其他干部特别是现任朱昌国的个人魅力不无关系,在其他发展较好的农村中也存在这种能人现象。
新农村的建设不只是需要一个人、少数人,而是需要一群人、一代人、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所以培养人才尤为重要。
The Rural Party Branch Serves As an Ideological Fortress for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Based upon Lengdong Village,Xingyi City,Guizhou Province
WANG Bing-hong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s:The rural party branch,an ideological fortress for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is a fundamental party organization.The measures of strengthening rural party branch construction and enhancing functions of the ideological fortress are of crucial importance,in spiritually remedying the underdeveloped instability in some regions,to drive the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ith Chinese socialist characteristics.
the rural party branch,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rural civilization,ideological fortress
1009—0673(2015)04—0034—05
D267.2
A
2015—07—14
2012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委托项目——“基层组织建设在构筑地方精神高地中的作用调查研究——以黔西南州冷洞村为例”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WT021。
王秉洪(1965— ),男(布依族),贵州安龙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及研究工作。
责任编辑:杨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