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对“中国梦”的哲学启示略论

2015-03-01 06:49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国梦哲学中华民族

刘 静

传统文化对“中国梦”的哲学启示略论

刘 静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 兴义 562400)

随着“中国梦”的升温,学术界开始从各个方面阐释它的含义,到底什么是中国梦,要如何去逐梦?这已经成为各个阶层都在讨论的问题。中国梦既体现了民族复兴和世界和谐的有机统一,又是集体与个人的统一,它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特征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中国梦”该怎样解读,究竟有哪些特定的内涵,可以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中为“中国梦”寻找哲学上的支撑,为阐释中国梦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读。

哲学;中国梦;传统文化

随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释“中国梦”,无论是它的“本意说”、“人民主体说”还是“两层内涵说”或是“三层内涵说”与“多维度说”,“中国梦”已经成为世界高度关注的热点词汇,一股探讨热潮也随之掀起。它的提出很大程度上地激起了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产生的强烈渴望及炽热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亟待阐释的重大课题,“中国梦”既体现了民族复兴和世界和谐的有机统一,又是民族梦与每个中国人个人之梦的统一体,它需要我们根据时代特征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中国梦”该怎样解读,它究竟有哪些特定的内涵,本文将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当中为“中国梦”寻找哲学上的支撑,为阐释中国梦提供一些理论上的解读。

一、文化基础:培养共同的文化认同感

当中国人在寻求社会发展,面对如何解读自己的梦想之时,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文化传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中国民族的特性,以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身份与存在哲学来促进社会的发展,来解说自己的梦想。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贯通,文化在世界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当中所处的地位及其所展现出来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本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并大力向发展中国家推销其价值观念,以一种精神的非武力的方式去开辟新的势力范围。面对新的形式,我们必须在加强硬实力的同时注重软实力的发展,换句话说,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还得在精神文化领域稳步发展。精神是文化的理性结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信仰是构成传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认同与信仰的参与,传统便无法形成,也无从去谈论中国人自己的梦想。中国文化刚健,自强不息,注重自身内在的良性建设,通过与外界情感与关系来协调自身的行为。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因而培养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提高本土文化的软实力,是梦想成真的必要条件。

1.“中国梦”是文明的传承

文化既有着历史的传承性,同时又有着阶段性的差异,它是一个积累与沉淀的过程。中国梦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明,同时也体现着我们的时代特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1]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这也是一种基于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和谐共生、相互包容、互为一体的传统的整体性思维和世界观。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哲学思维和世界观,中华民族从来不曾忘记在世界发展中自己所应当承担之责,并时刻以此要求自己、鞭策自己,用先进的文化来引领社会思潮。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绝对不是仅在经济上强大就可以了,还必须伴随着文化的昌盛。

中国梦的形成有着它独特的文化背景,“中国与西方有一个根本的不同:西方认为个人与社会为两对立之本体,而在中国则以家庭为社会生活的重心,消纳了这两方面的对立形势。”[2]中国人向来有自己的价值诉求,不管是克己复礼的人生态度,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政治理想,还是和合的立世原则,这些传统的价值诉求都可以经过现代化的阐释而演绎成为中国梦的核心价值理念。其实,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哲学是以研究人为中心的‘人学’。中国哲学,就其内容来说,和其他民族的哲学是一样的。如果不是如此,它就不能称为哲学。但就表现形式说,中国哲学和其他民族的哲学,则有所不同。[3]“中国梦”在哲学构建中表现为对“动力”的追求与“秩序”的重建,它需要在哲学实践中加以论证和辩护。中国古代有很多梦,譬如孔子的大同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4]这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及人自身的身心相互和谐统一的梦。中华先民在险恶的自然环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氏族为单位的行为模式,这就要求部落中的人克制一己之私,以血缘、伦理作为纽带。长期以往,必定会形成较为强烈的群体观念。这样,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的统一,或者说“天人合一”则成为了中国人长期以来的追求与梦想。这种观念牢牢扎根于中国人的哲学之中,不管是孔子的“大同梦”还是老子的“小国寡民”都体现着这个道理。由人的内心修养而向外扩,达到实现整体价值的目标。“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为中国传统的哲学在农业文明时期,有着特殊的稳定性。这种传统文化以其整体性、伦理本位性为特征,并具有自在自发的特点,而这种哲学在对抗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困惑,这种困惑让人们意识到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冲突,在冲突中感受到了危机,这时便会产生“思变”的念头,也就是常说的文化转型。但不管文化转型是深刻的还是肤浅的,它所借助的哲学依据都是大同小异,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依然可以给我们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中国人以人道的方式把握生命意识,以和合的人文精神践履中国人的生存之道,以家庭为重心的伦理品格追求着生存世界的和谐。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正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吗?这社会是在当年的大同梦之上加入了今天的价值观并进行现代化诠释的一个现代的社会形象。中华民族是最富有整体性追梦精神的民族,无论是夸父追日还是嫦娥奔月等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还是今天中国人神州系列飞船发射的成功;无论是大禹治水,还是在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上的高峡出平湖。数千年来,生活在华夏土地上的族群其内心深都蛰伏着不屈不饶对梦想的执着,这始终是凝聚和激励中华民族文明绵延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当然我们的复兴不是复古,不是要回到中华民族过去某一时期的某一种状况,我们的伟大复兴,是要实现中华民族当代及以后的强盛,这承载着我们千百年的渴望。这要求我们古为今用,充分实现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

2.“中国梦”是对自身文化进行认知性反思的文化自觉

原有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固然不能在现代的社会发展中继续维持原样,它面临着一个现代化的问题。毋庸置疑的是,只会固步自封或是意欲向后的文化必然会被淘汰。但完全外化或是完全抛弃自身的文化是否可以在这个舍弃过程中获得新的生命呢?回答定是否定的。新事物是在对旧事物扬弃的基础上产生的,既然是扬弃,必然会有扬有弃,这就要求我们对自身的文化进行认知性的反思,即要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认同。“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5]任何认同感都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自识与自信的基础之上,以理性的态度对文化进行反思与展望,正确对待自己或他人的文化,这样才会获得文化创新的动力,才可以发挥文化的先导性作用。中国文化重“人伦”轻“物理”具有着强大的融合力,它注重人生命的内在价值的完善,追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式,以和合精神践行着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以家国天下的伦理思想维系社会。这种文化培养的中国人平和温婉,喜欢在文化融合中发展社会。而中国梦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建立在对本身文化的理性审视与自我认同及自主选择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自身文化的自明而做到自我反思,以此达到自主。文化是历史中凝结而出的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类在发展中自觉不自觉形成的,它左右着人的形为,同样也是人类对抗自然的产物。只有充分认知自己的文化,才会对其产生认同与信仰。

现今,我们正面临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完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大任务,文化建设必然将成为完成这些任务必要条件。一个国家的文化是最具特点、最能表现国家和民族特色的,过去如此,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同样也如此,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会因为实行改革开放或者因为进行了国际文化交流而失去自己独有的特色。传统之所以能长存,在于它的神圣感,因为信仰,因为认同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存能力。同时文化具备着巨大的惯性作用,传统就是文化的主要来源,直至今日仍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重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理性和智慧的道德伦理型文化,在传承文明的同时将历史与现实相统一。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圆容并包的特性,而且在于古今文化在内容上有着许多相契合的地方。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民本思想、和谐思想等,在大力倡导我们民族文化复兴的新局面下,肯定不能把重视传统文化简单地与无条件地推行尊孔读经活动相等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虽然以孔子为尊的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但它不能代替所有的文化渊源,其他各家各派都各有贡献、各有所长,近两千年来,儒释道文化在中国深入人心,大行其道,共同形成了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并深入骨髓。只有这些已经渗透并已经转化成现实性物质力量的文化,或对历史起着一定作用的文化才能称之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反思式认知这些传统文化,让其中好的元素逐步渗入大多数民众的心中,从而丰富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从而更新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行为方式,以达到推动历史进步的目标。换而言之,就是在文明传承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共同的梦想,并为之而奋斗。中国梦就是现阶段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构建的伟大梦想,必将鼓舞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一梦想而努力奋斗。

二、哲学基础:“中国梦”知行合一的实践论

任何一种文化都会有其哲学上的基础,哲学总以其特有的形式显示着特定的文化精神,哲学是文化的自觉张显与自我发展。作为国家目标和民族理想而提出的中国梦,必然会有着它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条件,但又不能只是停留在这些问题上,它得有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它需要充分的哲学上的论证。依托中国文化而生的中国梦,应该以自己的哲学思想和自己的价值理想为指引和支撑,否则我们所说的民族复兴,我们所追逐的梦将会流于盲目与空洞。不管多么伟大的梦想只有根植在具备深厚哲学思想的土壤中,并且能够构架一套完整的规范的价值体系,才不至于流于空谈和错误,必须对其有一个深刻的定位与认识。

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人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梦作为一种理想、期盼和追求,应该是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存在的综合反映与时代呼唤。同时,中国梦也是中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因而构成中国梦的哲学基础,既不会是纯粹传统文化的复兴,也不会是西方思想的盲目引进,它只能是在正确对待今天世界和中国的问题的同时,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西方文化思想消化吸收并融汇贯通的基础上的改革与创新。如果缺乏这样的创新,中国梦就将缺失其应该有的哲学基础,也会因此而不孚人们所赋予它的历史使命。这也是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因。通过回首昨天,审视今天从而把握当下,发现正确的理论和正确的道路才会引领人们走向梦想。正是我们坚持以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会取得今天的成绩,譬如连续30年保持约10%的经济增长速度,以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超过70%的贡献等[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逐步形成的,它吸收与融汇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思想及几代人的历史经验而成,经历史验证,它是最适合现在中国的理论体系。美国梦以洛克的保护私有财产为哲学基础,以实现个人价值为目标;欧洲梦则是建立在康德的人权思想之上,讲究生活质量的可持续文明发展,当然只指欧洲这一个局部的生活条件,换而言之,即是如何维护已得的利益。一个国家通过美国梦或是欧洲梦可能得到其所想要的结果,但并不是因为他的价值观,让人仰慕并追随,从而达到一个繁荣和开放的状态。因为我们不仰慕美国梦也不从属欧洲梦。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也不同于欧洲梦,它有着延绵的历史渊源,有着厚重的历史责任,它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为哲学理论基础的,承载着百年责任的中华民族的梦,是集体与整体的价值,是每个个体的梦想加国家的梦想。中国隶属于整个世界,因而中国的梦想绝不会是固步自封的梦想,它并不排斥一切有益的人类思想。反之,它必须也必然会最大限度地吸收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人类的智慧结晶,并在此基础之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但理论基石是不会改变的。只有认真审视与把握了今天,才能更好地去展望与期盼明天。在中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中,需要更加一个有力的支持,那就是文化,它可以指引和激励人们。文化作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并上升为战略的高度,更凸显了文化发展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显示了中国社会面对未来长远发展的新的视角和新的战略,其在知与行的方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事业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地担当起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7]政府在整个逐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梦的启航首先是要知梦,即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国梦的逻辑内涵与外延,让老百姓明白梦是什么,让天下华人知道中国梦是什么,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就是要在21世纪上半叶,在与当代社会各种文明的交汇之中,在不断弘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方式、文明的形象去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传统的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既需要文化创新,更需要文化传承,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投入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大规模开展,大幅度提高了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水平,公共文化也不断完善。比如,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不断加大免费开放的力度,提高了设施设备运行效率和机构服务能力。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已达到1804个。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免费开放博物馆达到1804座,年接待观众5亿2千万人次,大中小学生及农民工、城镇低收入群体参观博物馆人数明显上升[8]。这对文化的传承是有着相当大的保障作用的。

其次是把握群体。他们是构造“中国梦”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一旦形成思想共识,就会决定和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他们是社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构成生产力各要素中最首要的及最活跃的因素,是我们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的主体和根本动力,也就是说他们是梦的主要构造者。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相当的自信、对中国道路有极大的信心,对中国制度存在信任,正是由于它把人民群众当作社会的主体,它能够不断地适应生产力的要求并不断适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和新变化,它能够使公平正义得到实现,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言以蔽之,它可以把社会潜在的内在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出来,能够把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重新激发出来。

再次是关注个人。个人是一个基本单位,他的生活条件,主观幸福感直接从微观上体现着"中国梦"的实现。中国人从来都有着安身立命的追求,个人的生活条件,主观的幸福感,个人的梦想直接是集体梦想的单元组成部分。中国人习惯以自在和重复性的具有自然色彩的日常生活方式去从事现代社会的创造性和社会活动。所以当我们面临改变与转型的时候,不得不问自己“为什么”和“应如何”,在寻求当中建立起一种自觉的态度来对待安身立命的问题,由个人上升到集体。一个国家当中公民的自然科学素质及人文素养必须得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但在我国人们的公平与正义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等仍有待提高;在一些领域仍存在着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尤其是公民的文明素质。知与行是一组动态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知不易,行更难。因此,在我们已知的情况下要想好如何行的问题。要实现中国梦,既需要全面透彻的知,更要坚定持续的行,知行的统一在于实践与应用。最要紧的是要将中国梦化作正确的系统性思路、系统性战略和系统性政策,变成综合性、整体性的方案和蓝图,并从上至下地在各部门和各阶段得以协同实施。中国梦必须把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与客观规律性的深刻把握紧密结合起来,知行合一才能实现。只有当主观选择的道路、精神与力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时,这种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才会成功,符合的程度越高,成功的把握就越大。

三、结束语

诚然,传统文明如何与现代文明结合,仍然是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当下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中国的元素与符号,但这些都是分散的没能成为一个系统的符号,且在很多时候它们反映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即便是这样,中华文化的普遍性价值仍没有被世界充分的认知,“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这样的价值观,并没能充分为世界所认知;我们大众文化的竞争力,也不能与经济成长相适应。而要解决这些,就是要让世界知道我们的“中国梦”,用中国的方式去演绎中国文化,用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梦想。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需要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持,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中国文化的复兴来引领和提升。“中国梦”具有最大限度为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幸福而凝聚人心的力量,不管面对多大的挑战、多少的困难,它始终以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智慧为底蕴,赋予人以希望、赋予人以信心、赋予人以力量。我们的中国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想,而是一种特定的、整体性的具有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的梦想,它是思想意识和目标指向的高度融合统一,它是正在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中国梦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特色: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现了民族性;它是对中国时代问题的回应,体现了时代性;它是对中国现实路径的探索,体现了实践性。”[9]中国梦是对美国梦与欧洲梦综合性的重构,既有着物质性的竞争,又有着对可持续性和谐社会的追求,允许在完成社会成就原则下的个人梦的存在。中国文化是一个具有强大力量的文化,它对存在的意义有着不舍的追问,在道德上又有着强烈的担当。在这样一个哲学体系支撑下的文化必然会对今日的中国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1]吴树平校.十三经·孟子(卷十三尽心上)[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1.

[3]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2010:185.

[4]西汉·戴圣.礼记·礼运篇[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5]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248.

[6]罗志荣.中国梦的哲学解读——兼及“中国梦”讨论综述[N].企业文明,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mroll/20130717/113116151736.shtml.

[7]刘亚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核心问题 [J].求是,2011(15).

[8]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塑造中国魅力[EB/OL].瞭望新闻周刊,http://cpc.people.com.cn/18/n/20 12/cn/18/n/2012/1105/c350833-19500779-3.html.

[9]陈铭杰.中国青年与中国梦[N].中国青年,2013-05-14.

Abou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Chinese Dream"Enlightenment Philosophy Research

LIU Jing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 562400,China)

As the"Chinese dream"warming,academia began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 of it from all aspects.What is the Chinese dream?How to go to dream?It has become all levels are talking about the problem.The Chinese dream reflects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world harmonious organic unification,It is the unity of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It needs us to according to age features constantly given new connotation.We will be from a few thous and year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the"Chinese dream"to find the philosophical support,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s to explain the Chinese dream.

Philosophy;The Chinese dream;Traditional culture

1009—0673(2015)04—0007—06

B262

A

2015—07—26

刘静(1977— ),女,湖南郴州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哲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及传统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韩继伟

猜你喜欢
中国梦哲学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菱的哲学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