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 俊 达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由《周易》谈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哲学内涵
位 俊 达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是古代人民智慧的凝结,除去其迷信与不科学的成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不乏古人朴素的生态观与哲学形而上的追求。它探讨天地人互相感应制约的关系,以便使人能够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生存发展。风水论的理论基础是《周易》,《周易》的哲理与思维方式贯穿于风水理论之中。风水理论包含气本体论思想、阴阳对立调和思想、天人感应思想和尚中思想四个方面。
《周易》;风水理论;哲学;溯源
风水理论作为我们古人生产生活的依据之一,是古代人民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形成的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剔除其迷信和不科学的成分,我们可以发现风水论主要是探讨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其阐述天地人的互相感应制约的关系,以便使人能够顺应自然,调和阴阳,生存发展,更体现了一种哲学意义上的精神追求。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是风水论的理论基础,一般学者普遍认为以《周易》为体,风水为用。《周易》的哲理与思维方式贯穿于风水论中,并指导人们在建筑方面如何选址、择向、布局和营建。《周易》中的本体论思想、阴阳对立调和思想等在风水论中都有体现。风水理论的哲学内涵可以归结为如下四个方面: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贯穿了整个中国古典哲学史,气论萌芽并形成于先秦,至明清臻于成熟。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各家各派各持己见,但基本内客是大体一致的。西周时伯阳父认为:“天地之气,不失其序。”[1]11老子道:“有物混成,先天下生”,认为有一种混沌的“气”,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周易·系辞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2]353清代王夫之说:“氤氲者,气之母。”认为它是万物之本体,是客观存在的阴阳之气的本源,是万物化生千变万化的“大常”,具有普遍性、自动性、永恒性。王充、柳宗元等都系统地发展了元气学说。“可以说,中国哲学的‘气’与‘气化’说就是这样把具体的生殖之精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的。”[3]气是宇宙的本源,是统一的物质基础,它包含的阴阳二气,凝聚、分离、吸引、排斥,表现为气的对立统一,形成各种物质形态及其运动发展。这种认识是合乎唯物论和辩证法的。
风水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气,注重“气”的作用,追求的理想标准就是“藏风聚气”。郭璞说:“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4]319可以说风水理论的终极追求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气”,这种“气”有如下特征:
(一)气生万物
《系辞上》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2]372郑玄给“太极”注的是:“淳和未分之气。”并进一步说明了太极之气化生万物的过程:“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2]353“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2]403这里的“氤氲”即指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的混沌之情态,“通气”指出“物”是由山泽“精气”的流动转变而生化出来的。风水术在选择营建场所之时,追求“凡气雾浓盛者,此吉地也。”[5]50“凡山紫气如盖,沦烟若浮……如是者气方钟也未休。”[6]471以风水理论寻龙点穴都是在把握考察整体地势之“生气”的基础上,再考虑其他水文、地形、气候等多种复杂因素,从而选定适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二)气具有内在运动变化性
《系辞上》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2]359按王弼解释:“精气烟煴,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魂为变也。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无幽而不通也。”由元气构成的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气化的过程,“天惟运动一气,鼓万物而生。”[7]128风水论同样认为,运动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风水力可求,极时天理变”,即一处好的风水环境可以寻到,然而物极必反,发展到一定程度,它也要根据天理而变。“龙非水送,无以明其来,地非风界,无以成其止” ,[8]85“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也。”[9]496说明气是经常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它生机盎然,空灵活泼,由其构成的整个自然界也在不停的运动变化。
(三)气形转化
气和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气形转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北宋时张载说:“有气方有象,虽未形,不害象在其中。”[7]74风水论认为,山川河流大地,都是气聚化而成:“龙即山脉,即地之气”,“水者龙之血脉,地之外气”,“水飞气散”,“气裂风散”,意思是说,气和形都可以因为某种原因而互相转化,气成形,形化气,这种相互转化同样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风水实践就是通过具体的形:“穴”、“砂”、“水”等环境形态来把握“气”,进而考察山川、河流、树木和空气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这些要素得出最佳的组成,此所谓“因形察气”。
(四)气的规律可以被人掌握
山气、水气、龙气等等都是综合概念。气要游走、聚散、转化,那么如何控制和把握呢?古人通过观察试验,发现了许多方法。如“藏风得气”,“气遇水则止”等等。取舍的标准是:“审其形式,察其性情,别其吉凶。”从其外形,推论其内部的变化,使气对人体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寻找和确定风水吉气的程式与步骤,这就是风水术的内容和方法。
二、阴阳对立调和思想
阴阳是古代的两点论,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关于阴阳的解释,许慎《说文解字》中提到:“阳,高明也。”“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古人对“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的解释即为阴阳的原义。中国的阴阳学说认为万物都分阴阳,都具有阴阳对峙、变化和统一的关系,这是中国哲学中最早出现又最为根本的学说。《周易》中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立天之道, 曰阴曰阳”,把阴阳交替视为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和最高原则。阴阳处于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中,这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因,在风水中是判断吉凶祸福的依据。
(一)阴阳交感方为吉
阴阳万物交感的观念最先源自于《周易》,体现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万物在阴阳两势力推动、矛盾中产生变化、发展的过程是通过交感。”“《周易》从交感的观点观察万物的动静变化,并认为凡有动象,有交感之象的卦为‘吉’,反之,无交感之象的卦为‘凶’。”[10]明确提出阴阳交感的命题。如《易传·咸》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2]74又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指出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由和动力,是阴阳运动的一种最佳状态。风水理论认为,以顺应阴阳为上,使阴阳中和为吉。“是以阳不独王,以阴为德;阴不独王,以阳为德。”[11]2所以一般阳宅的龙头在亥位,尾在巳位;阴宅的龙头在巳位,尾在亥位。阳宅要有阳气抱阴,阴宅要有阴气抱阳,要讲求阴阳交感。并且在风水中,穴有三吉,葬有六凶,阴阳冲和就是第二吉,阴阳差错就是第一凶,而且重阴重阳都是凶,阴阳都不能独自主宰。“阴得阳,如暑得凉,五姓咸和,百事俱昌。”[11]2
(二)生气皆从阴阳出
如上文所说,阴阳交感相与、冲和进而“化生”,“生生之谓易”,如此循环往复,革故鼎新便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风水中的阴阳交感,冲和化生的思想正是来源于《周易》,“气”的实质就是阴阳交合,和合而“生气”。风水论认为:“天星地形,上下相因……阴阳之理,存乎其间。阴阳交而天地泰,山水会而气脉和。”[5]58阴阳首先是气,气分阴阳,弥漫天地,可升可降,然后天地交泰,万物始生。郭璞在《葬经》中指出:“浅深得乘,风水自成。夫阴阳之气,噫而为风,升而为云,降而为雨,行乎地中,而为生气。夫土者,气之体。有土斯有气。气者水之母,有气斯有风。”[4]320并认为这种阴阳气随着土的形态而行走,跟着地势而聚散:“其行也,因地之势,其聚也,因势之止。”[4]322这就是阴宅、阳宅追求其根源,获得其行止的道理。
(三)阴阳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风水术就是阴阳的操作技巧和方法
“夫宅者,阴阳之枢纽”[11]2,营造选择住宅,阴阳就是它的关键。“虽只大小不等,阴阳有殊”,[11]2一室之中,亦有善恶,“毁阴阳而无据效,岂不痛哉。”[9]2阴阳也有界,“东面为辰南,西面为戌北,斜分一条,为阴阳之界。”[11]2点穴之时,还要细分阴阳。“分阴分阳,妙哉至理,阴不离阳,阳不离阴,真个妙用。”[12]366大阴阳,小阴阳,大小交度,大小分合,从一到九,直到九九,都是阴阳之妙。《博山篇》中还道:“阴阳聚散何以辨?上小下大为阳脉,中微有突;上大下小为阴脉,中微有窝。阴气在里,厥脉沉如。阳气在表,厥脉浮如。”[12]366龙穴就如人体穴位一样,风水家的任务就要像医生诊断脉搏一样,来分辨龙穴砂水。
天人感应思想,最早见于《周易》,其中的《郭店楚简·语丛》说:“易,所以会天道人道者也。”这当属对于天人感应思想最早的文字记载。天地人三才一体并互相感应的思想,是易学中的主要内容。解释这一内容的哲学观点更是多种多样:天地法象,天人一本,天包地德,天地即易,天人交失等等。三才相感的思想后来被自然科学,特别是医学吸收后,促进和发展了这些学科,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现代科学中,系统论、全息论等学说的发展,使这一思想得到更全面广泛的阐释。古代的风水论按照易理特别重视天人感应,是理法和形法的根本论据。“风水理论构筑的是天道、地道与人道的合体,以及呈现诗意性的整合节律,因而它显示了中国古代人那种对朴素的生态化生存的追求。”[13]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天人合一思想
虽然《周易》没有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命题,但《易·乾·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2]12这里与天地、日月、四时、鬼神相“合”,可以归结为“天人合一”。“天道即性也,知人者不可不知天,能知天斯能知人,知天知人穷理尽性以致于命同意。”[2]404意思是说,研究天人相应,人的思想就能同大自然相一致。同样,风水理论认为,自然有其普遍规律即“天道”,它的存在与运作,乃“作天地之祖,为孕育之尊,顺之则亨,逆之则否。”[11]2而“山川自然之情,造化之妙,非人力所能为。”[6]465质言之,即“天不可得而为之”。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伦道德或行为准则要“尊天法地”,不可逆天行事,更不能仗人力同自然对抗,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
古代先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2]351类比推演,尚象、定数、寓理,求取从宏观整体上类比性地把握“天人之际”,“取象比类”是中国传统科学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在这种思想中,人有主动性,能参天地,即效法天地。这是我们祖先一贯用以阐释事理的方法,或者叫做直观取象的整体系统观念。有象就有理有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14]48这些极抽象的“象”是对其所有特例的感性成分的高度凝炼,以使差异十分明显的各种事物具有同构性、同一性。不论是自然、社会、人体、品物、动植物、甚至颜色等等,都按功能相同、格局相似加以类别比附。强调的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理解时要具有“灵性”,增加了它的神秘感、玄虚感。
风水中的基本符号系统,如三煞、四兽、五势、六吉、七政、八风、九龙、九星、紫白等都带有这种比附感通的性质。《宅经》道:“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11]3《葬书》中郭璞论山川形势时用了十个比喻:如水波荡漾,万马奔腾,停止如尸,怀揣万宝,万膳洁斋,鼓气如袋,贮物器皿,禽伏兽蹲等等。用“龙”一词来隐喻地描述山的形态及说明山里神奇的生气向风水穴的流动。根据山脉的起伏形态分为九种龙:回龙、腾龙、降龙、生龙、飞龙、卧龙、隐龙、出洋龙、颌群龙。对点穴时落在龙鼻、龙额、龙耳、龙唇、龙腹、龙脐、龙胸、龙胁等各部,都具有很大的吉凶,有的可得王侯,有的是早晨用穴,晚上就有祸事。他的这种比附实在没有多少科学道理。但是这种功能模拟和信息分类,也是东方哲学思维的一大特点。
(三)“究天人之际”以“延天佑人”
延为顺应,佑指佑助,意思是利用客观规律来造福于人。由于古代历史条件的限制,人们本能地感受到了天地万物的神秘变化与威慑力量,把礼教和统治的人为祸害也归之为“天遣”。为了追求人财繁茂、人文昌达,古人不断地与自然进行抗争,同时也在探究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和变化的规律。科学和巫术本来就是一对双胞胎,风水论中一些“究天人之际”的观念,追求延天佑人的目的,也是易理的延伸和发挥。“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2]352这也可以说是在追究天地规律的至理。要想延天佑人,王夫之认为需要“前使知之,安遇而知其无妄也;中使忧之,尽道而抵于无忧也;终使善之,凝道而消其不测也。”[15]113即通过三个途径:安遇、尽道、凝道。就是说要安于所遇,首先要通过实践,对现实环境和它固有的变化条理,进行深入观察分析,然后穷究事物的法则,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促成事物的转化。
风水论的延天佑人,追求的是建筑、环境、天候、人事的对应关系。它的手段是:一择、二营、三补、四填。先要相地选址,按照现实环境的山川形势,观势,望气,喝形,辨土,觅龙,察砂,观水,点穴,要端圆体正,谐和空灵,屈曲生动,逶迤均衡,感通对应,来去有情。审视气脉、明堂、水口。如果择取不到佳境,就进行营建,选基定向,合理规划,庭院组合,开门修造,门灶布局,命主磁向,长幼次序,游年吉凶,内部设置等,讲求山向、气口、生入、配偶,以积极的手法来自我改善,顺应自然。为了完善周围环境,“以地气之兴,虽由天定,也可人为”,在顺天的原理下,进行障空补缺,引水、开沟、挖塘、蓄湖、筑坝、造桥、立屏、建壁、培草、植树等,以补自然景观和吉气引送的缺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果达不到理想的模式,那就只有采用迷信手法,以石镇、符镇、反镜、挡煞等,来寻求精神的安慰。风水中的这些手段,都是为了顺应规律,协调自然,积极改善,延天佑人的。《宅经》道:“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独信命也。”[9]3郭璞也说:“乘其所会,审其所废,择其所相,避其所害,是以君子夺神功,改天命”[4]321,“趋全避缺,增高益下,玄通阴阳,巧夺造化。”[4]321这种“人定胜天”、“信人不信命”的主动改造自然、积极改变命运的观点,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尚中思想在《周易》表现为“保合太和”。这里的“太和”,又称“大和”,指至高、永恒的和谐;“保合”是指阴阳双方保持在一个统一体中,结合而不分离。“保合太和”是说要努力保持和完成自然及事物的协调顺适,怎样达到呢?古人认为,必须要做到“尚中”、“用中”。佛学讲“中道”,道学讲“守中”,儒学讲“中庸”。《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包含着对自然生命的深刻感悟和认识。王夫之就说:“不偏而和,则与事物恰合,故又为当也,‘发而皆中节’,当其节也。俗有‘中用’之语,意正如此。”[16]240所以说“尚中”、“守中”是面对复杂事情时精确地把握事情的分寸,绝对不是折中主义。
这个易学哲理被风水论所吸引融合,成为它的推演根据之一。南宋易学名家、相地大师蔡元定所写的《发微论》,被《四库全书》收录时评语为:“推究以理,不悖于道。抉摘精奥,非方技之士支离诞漫之比也。”此书开宗明义第一句即:“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强调指出:“夫天下之理,中而已矣”,“刚柔相济,中道得矣。”论地理之法“欲得酌中恰好”。中国古代风水论中,这种观点比比皆是,并且加以具体运用。综合起来,其含义和表现有三点:
(一)均衡思想
风水平衡思想也是以《周易》阴阳平衡哲学为本的。平衡是相对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就是对立统一的,即两种物质力量处于稳定、对应、互补、互济和交融的状态,不是消灭或替代对方,而是相互推荡和转化。这在风水术中特别讲究,《发微论》指出:“孤阴不生,独阳不成,天下之物莫不要相配对。地理家以雌雄言之,大概不过相对待之理。”[17]33阴阳平衡是风水的最高智慧。比如对山水的观察,就有刚柔、动静、聚散、向背、雌雄、强弱、顺逆、分合、浮沉、浅深、饶减、趋避等等相理。又如在相宅时,“修来路无不吉,犯抵路未尝安”,“天门首阳宜平稳”,“风门不宜高壮雍塞”。风水的核心是气,《葬经》中有所谓五不葬,就是因为这样的山没有“冲和”之气。只有“天光下临,地德上载,阴阳冲和,五土四备”[4]320,才是上好的吉地,所以说平衡观念具有质的规定性。
(二)守中思想
《周易》认为事物取中为吉。“五”为中数,“五”为天,也为地,为生数之主。五行相生相克,有促有制,无太过不及,才能生生化化,品物成彰。古河图和洛书的核心都是“五”,这个“五”有多层含义,但它的根本点,就在中心那一点,“九宫”中五居中位,那就是核心。《周易》中凡称为“中”者,都为吉卦吉爻。在卦爻辞中谈到“中”的地方共有十三处。《彖传》、《象传》中仅对“中”的称谓就有二十九种提法。可见“尚中”思想的重要。易理如此尚中,风水更见发挥。《博山篇》指出:“认得真龙,真龙居中”,“父母所居中高之方”,可见风水理论中的尊位便是中位,阴阳平衡就是适中。《太平御览》更有记载:“王者受命创始建国,立都必居中土,所以控天下之和,据阴阳之正,均统四方,以制万国者。”洛阳之所以成为九朝故都,原因在于它位居天下之中,能够得天地之正气,从而统治四方。
(三)修德思想
尚中包含人伦道德、德性修养,《系辞上》曰:“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2]361从这可以看出“崇德”的目的是为了“广业”,德是道德品性,业是事功。“德”在《周易》中的含义不仅指人的德性、道德,而且指宇宙天地自然之“大德”,人类社会及其普遍规律。要求人要谦逊戒骄,心境平和,言行适度,处事得体,这样才能安身立命,符合中道。《乾凿度》认为得五气以为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一年的气候变化,体现了人伦之道。八卦六爻之中,居于三、四爻的称为“人位”,是上下互体的适中运用,具体用生克的变化因素,刚柔顺逆,成功失败,全在于人。就上下卦而言,二、五两爻居于中位,二五冲气为和,以和为贵、和为吉。“得尚于中行”,“中行无咎”,“正位居体,美之至也”,“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九五之吉,位正中也”等等,体现了事物和人事的位置、过程及决定作用。
风水论中贯穿了这种哲学观点。《宅经》第一句就指出,宅就是“人伦之轨模”,即行为的规范,劝人必须博物贤明才可得其要领,能使家代昌吉。《发微论》说:“天道不言而响应,福善祸淫皆是物。阴地好不如心地好。求地者必以积德为本。德厚必吉地应之,恶果盈天必凶地应之”[17]76,“不修其本,惟末是图,不累祖宗者寡矣,况欲有福其子孙哉!”[17]103意思是如果你不修德积善,反而做尽坏事,还想寻觅个吉地吉宅,这样本末颠倒,坏名声不影响到祖宗上辈已经是很少有的事了,还想庇荫造福于子孙后代,天下没有这样的道理。为什么呢?“盖心者气之主,气者德之符,人之一心一气感应,自相符合耳。”[17]114所以,尚中修德的说法,带有人与大自然的感应性,人必须进德修业,才可能使家宅安顺,福荫后代。
总之,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风水理论有着深厚的哲学基础,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对建筑环境的选址规划中,还极为重视自然景观的审美,讲究建筑人文与环境要达到和谐有机的统一,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显示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因此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风水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不断适应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善于将高新科技成果变成“点金石”,去点化和开掘传统风水文化资源,使其脱胎换骨,获得新生,为现代社会服务。
[1] 陈桐生译注.国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 郭彧译注.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 李天道.气:中国美学审美域构成中的活力基元[J].吉首大学学报,2013,(1):20-26.
[4] 郭璞.古本葬经[A].中国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上)[Z].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5] 青囊海角经[M].中国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上)[Z].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6] 缪希维.葬经翼[M].中国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下)[Z].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7] 张载.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
[8] 徐维志,徐维事.绘图地理人子须知[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2.
[9] 蒋平阶.水龙经[A].中国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下)[Z].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10] 王圣云,张瑞芳.“风水”阴阳哲学思想与察“气”体系研究[J].周易研究,2006,(4):87-91.
[11] 黄帝宅经[A].中国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上)[Z].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12] 黄妙应.博山篇[A].中国古今图书集成术数丛刊:堪舆(下)[Z].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13]盖光.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生态化与人居环境美[J].管子学刊,2005,(3):105-110.
[14] 王弼.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5]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5卷[M].长沙:岳麓书社,2011.
[16] 王夫之.船山全书:第9卷[M].长沙:岳麓书社,2011.
[17] 蔡元定.发微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0.
责任编辑:师连枝
Back to the Sources: Discussing the Philosophical Intension of Chinese
Ancient Geomantic Theory fromZhouYi
WEI Jun-da
(School of Liberal Arts,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1, China)
Chinese Ancient geomantic theory (Feng Shui theory) is a condens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 people, containing the simple ecological view and the metaphysical pursuit. Its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is Zhou Yi and Yi’s philosophy and way of thinking go all the way through geomantic theory. Geomantic theory contains Qi ontological thought, yin and yang thinking, the thought of heaven human induction and the neutralizing thought.
Zhou Yi; geomantic theory; philosophy; traceability
2014-10-2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2013BLS015)。
位俊达(1990-) ,男,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与美学。
B21
A
1671-9824(2015)03-0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