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第一小学 曾肖媚
减负从“不会减”到“不怕减”、“不需减”
□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第一小学曾肖媚
我一直认为,没有老师会自找苦吃给学生增加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因为增加学生的作业量,其实是在“折磨”教师自己。重复单调、机械无用的学生作业必定是错漏百出、马虎凌乱的,对这样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纠错,是对教师身体和心灵的内耗,在这个过程当中必然会导致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布置后不批改、不检查、不纠错?且先不说学校领导放不放过你,能否通过常规作业的检查,你能得幸运之神降临,让家长们先放过你吗?想想,这个不可能。
增加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既然是如此的“洪水猛兽”,为什么还有不少老师“飞蛾扑火”?老师的理由当然是因为“分数”二字。“我没有办法,学校向我要绩效,家长向我要分数,我要为自己争面子。现在评价的指向性就是分数,专家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我更没有办法改变。”听上去理由充分,无从辩驳。事实也的确如此。没错,我们现实的评价指向,还是以“选拔性”评价作为主流评价,是亟待改变的局面。但作为一名教师、教育者,应当是一个需要智慧、需要自醒的角色。所以,不拿“惯性”当借口,从学会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开始,从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开始,是一名教师成为真正“教者”的最好理由。
从“不会减”的意识笼牢里“逃脱”出来的教师,就能不被束缚,这时的你,会看到更多作业方式的可能性,看到课堂才是学生真正成长的场所,看到备课的妙处和重要性。当你用心去研究如何备好一节课,设计更多适合孩子的新颖、活泼的作业时,你会发现,我原来是“不怕减负”的。减去“不必要”的作业,学生更自主、更活泼,也更可爱了;减去“不必要”的作业,教师更深刻、更广阔,也更美丽了。
“不必要”的作业减下来以后,我们需要认真考虑另外一个问题,课业负担其本身最大特点究竟是是“重”还是“令人厌恶”?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乐在其中做喜欢的事情时,即便困难重重、繁琐复杂,但也是心甘情愿的。在国外就读小学四年级的朋友家的孩子,前段时间被要求完成一次常规作业:“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访问探寻,用两个星期时间完成一篇《述说你的邻里关系》或《述说你的家乡》的论文。”这放在中国来说,这负担“重”吗?教师们可能会说,这怎么可能做到?你让老师怎么指导?可是,结果呢?据朋友证实,该班所有的孩子在社区、父母的帮助下做到了,而且完成得相当出色,都“达标”了。这样一个国外最平常不过的案例,引发了我的两点思考:
1.如果我们能把检测、作业都变成一种达标评价,尽可能兼顾到每类学生的专长和水平,以及他们面对的生活,把作业变得更有趣味,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还会有令人厌恶的课业负担吗?当学生对知识和作业感兴趣时,即使它很“重”,但仍不需要“减负”。
2.国内外教育有诸多不同,其一不同的是国内教师所承担的责任过多过重,许多应该由家庭和社区完成的教育教学内容也被归到教师当中,教师的功能被无限放大了;国外不少教学内容明确由家庭和社区帮助孩子完成,这样不仅使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和利用,而且让完成课外作业的过程变得更有趣。
“减负”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题目,教师可以做到的是从“不会减”变成“不怕减”,但真正要达到“不需减”的阶段,真的不是我们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