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 李萍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
□江苏省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校李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往往与教师的行为密切相关。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有很多,但是最常见的就是提问、追问。有效的提问、追问才能在最普通的课堂中发挥最大的作用,而对学生生成的引导、评价,则与提问、追问相辅相成。
数学课堂教师行为提问追问生成评价
通俗地来说:有效数学教学行为就是教师如何确保在单位时间内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方式及教学途径和教学措施。下面笔者就从教师的提问、追问、生成、评价这四方面的教学行为来谈谈有效的数学课堂。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方式。课堂离不开提问。学起与思,思源于疑。高效的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总是精心设计,竭力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阶梯,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
有效提问的首要精髓是符合教学目标,指向性明确。问题的内容不明确会造成学生答非所问,答案不明确学生就会茫然失措难以回答。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初登教坛的笔者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下面括号里填什么数,能使()×25<725?本次提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试商能力,结果有的学生回答4,有的是23,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有。这样随意的回答,浪费了课堂时间,打乱了学生的思维。既是试商的训练,提问应改成“商是几位数,十位上是几?”这样问题的指向性就明确了,学生就不会无从下手。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问题回答结束后的进一步的引导。它的目的是进一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问题的交流进一步走向深入。追问可以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挖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成功的追问是一种高效点拨,是课堂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没有追问的课堂,是教师的缺位,使学生思维在同一层次徘徊。如“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的讲授中,老师们大都会在教学了长、正方体各自的特征后,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按照点、面、棱的次序,找出长、正方体的相同和不同点。当完成表格后,让学生回顾一下,然后就认为已经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了,大功告成。实际上这只是表面的知识内容的呈现。如果再追问两个问题:“每个面都有4条棱,6个面应该有24条棱,为什么只有12条?”“3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12条棱应该有4个顶点,为什么是8个顶点?”则能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棱、点”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利于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理念,呼唤生成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自己的预设,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用教师的智慧,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如教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时,笔者讲授多边形内有一个钉子,发现多边形边上钉子和多边形的面积两者之间的规律后,让学生自己研究发现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看着表格,讨论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边上的钉子和多边形的面积有什么规律。交流时,有学生认为边上钉子和内部钉子的和除以2等于多边形的面积。学生一致赞同,教师也不可以强行扭转。与预设方案不同,面对意外,笔者引导:“你们发现的规律,能够适用于多边形内部只有1枚或3枚钉子的图形吗?请验证一下。”学生一下子有了兴趣,在自己的点子图上画一画、算一算。这样主动的学习,一下子把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又如在练习中讲评1000-356时,一位学生说:“我先用999-356算出结果,然后再加上1就是644。”此时班上许多学生还不太理解,笔者问:“你怎么想到要用999来减呢?”学生自豪地说:“因为999减任何一个三位数都不退位,算起来很方便。”同学们豁然开朗。
提问的最后一步是评价反馈,这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回答后,如果教师不做任何的表示就让他坐下,答对的学生得不到肯定,会感到失望;答错的学生得不到纠正,以为自己的回答正确,对自己也没有益处。如在教学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稍复杂的数量关系后,笔者出示以下的练习:
由于书本例题的影响,学生解题的思路是:第一个用4根,后面每个用3根,所以n个正方形用了4+3(n-1)根小棒。而这时有学生回答:假设第一个也是用3根小棒,就有3n根,再加上少加的1根,所以用字母表示是3n+1。此时我对于他的回答是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这样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动脑的乐趣,提高了数学的学习兴趣。
华而不实、光注重热闹的课堂,这不是我们需要的。提问、追问、生成、评价这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最普通的教学行为。只有对这一个教学片段进行有效的处理,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堂中的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