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大学理念

2015-02-28 12:15王平
关键词: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

蔡元培的大学理念

王平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摘 要:在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中,大学品格蕴涵四重维度,即研究性、综合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研究性品格决定了大学是以治学为宗旨的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它负有探究学理和培养研究性人才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的综合性品格是其研究性品格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实现的需要,它回应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学术的有机联系,为学科的会通和学术的交融与创造提供了条件。大学的自主性是探究学理的内在需要,它使研究成为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大学的开放性是由大学存在的社会性所赋予的,它蕴涵着面向社会和面向世界的双重使命。

关键词:大学品格;大学理念;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王平(1958-),男,陕西耀州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西方哲学、教育哲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1]5这是蔡元培对大学研究性品格的高度概括。按照蔡元培的大学理念,不能将高等教育机构等同于大学,学与术的分野是大学与高等专门学校之间的真正区别所在,大学治学,高等专门学校治术:“学为学理,术为应用。”[2]42因此,大学探究学理和培养研究性人才的使命和责任是由其研究性品格所决定的。

蔡元培的大学理念深受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的影响。作为柏林大学奠基人的洪堡将大学视为高深学问的研究中心,大学不仅应该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作为自己的使命,而且要关注科学研究对学生道德与人格完善的促进作用,大学应该将学生德行的塑造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使学生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思想上的完善”[]。蔡元培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受到了洪堡的双重影响,他也将人格的养成视为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大学的研究性品格是由它肩负的发展整个教育和富强民族的使命所决定的。蔡元培认为,如果没有大学把有学问的人汇聚在一起,将研究高等学术和推行教育事业结合起来,就“永没有发展教育的希望”[4]245。好大学是中学师资的源泉,好中学是小学师资的源泉[5]244。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整个教育的依托和希望是大学。科学发展的根本在于学理研究,如果只有技术习练,而缺乏学理研究,技术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大学应该以学理的探究为本,它能够将有学问的人凝聚起来,不仅具有研究学理的条件,也负有研究学理的重任。蔡元培将科学研究视为国家崛起和民族生存的根基所在:“青年们既要负起民族的责任,先得负起学术的责任,学术责任将怎样负起?最重要的,是要精研学理,对于社会国家人类有最有价值的贡献。”[6]663蔡元培认为,大学的研究性品格决定了它培养的目标不是职员,而是科研精英;他声明决不把北大仅仅看成一个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训练的场所。有专术的职业人才固然是社会所需要的,但国家强盛和民族命运的改变则更需要培养具有发明创造力的人才,而大学的使命就在于此。

作为大学研究性品格的承载主体,教师的工作和学生的学习都要受到研究性品格的规范和引导。教师不仅要自己投身于学理的探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这种探究,因为“大学不但是教育与指导学术于学生的机关,而实在是教员与学生共同研究的机关”[6]509。学生是大学之本,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研究和创造能力,决定了大学所获成就的高度,这也正是蔡元培非常关注北大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原大楼和大师对大学使命的实现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大学对二者的追求不应该是盲目的。蔡元培认为,大学所有的硬件和软件配备,都不应出于形式主义的浮夸,而应该完全从属于大学承担的使命和追求的目标。硬件建设应是宽敞明亮的图书馆和实验室以及充实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重点在设备之完善,如标本、仪器、图书之足”[6]604,因此,较为完备的实验室与图书馆是一所好的大学不可或缺的。为了确保充足的研究性硬件,蔡元培主张将薪水及行政费用控制在学校总经费的60%以内,而图书、仪器等设备费用至少不低于学校总经费的40%。为了避免设备成为摆设,蔡元培主张应适时更新陈旧老化的图书和仪器,针对北大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蔡元培指出:“本校图书馆书籍虽多,新出者甚少,苟不广为购办,必不足供学生之参考。”[7]1029大学需要大楼,更需要大师,大学所需要的大师不仅应该有自己出色的研究成果,也应该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在蔡元培看来,大学所需要的大师必须兼顾学与教,他必须“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2]87。开列书目、指示研究方法和解释疑问,是蔡元培对教授指导学生研究的基本要求。大师是通过发现、扶植和培育产生的,而绝不是挖出来的,大师的发现有赖伯乐,大师的生成有赖自由自主的研究环境和包容精神。蔡元培坚决主张打破传统的资历观念,并对真正有学术造诣的人都积极予以扶植:凡“言之成理,持之有故”[8]351者,就予以容纳;凡成一家之言者,就予以破格晋升。

因所在。

综合性品格是大学研究性品格得以实现的条件,因为学理的研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就需要一种超越各学科固有的狭隘和局限的整体视野,大学学科的综合性建构正好适应了这个需要。正如蔡元培所说,学术的相互联系使对一种学术的专门研究也常常感到对他种学术的需要,例如哲学的研究关涉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假定也往往涉及哲学。而相关知识的会通、综合思维的整合、多视角的研究,会启迪智慧、激发思想,从而才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大学的综合性品格为此提供了条件。但大学的综合性建设需要量身定位,确定方向;突出中心,明确外围;打破观念,清除界限。

首先,大学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确定综合性建设的方向和范围。在蔡元培看来,综合性绝不是简单地资产扩大、学科增多、一味求全,他并不认为摊子大、学科杂,就是综合性强。要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组合,最大程度地发掘自身的潜力,大学就应根据自己的优势,走特色之路。当年蔡元培就是以北大的优势,将其定位为研究学理的大学,并根据研究性大学的要求进行学科改革。他不但没有东吞西并,而且还试图把研究性不强的学科,或分离出去,或停办。

其次,综合性建设的核心应是文理两科。既然认定大学是学理性研究的机关,就不能因无近期的经济收益,而忽视基础学科的扶持与建设,甚至将其边缘化或淡出。蔡元培强调:“大学以文科、理科为中心,无论研究哪一科,必须以此二科为科基。”[6]458所以,“对于纯粹学理的文理科,自当先作完全的建设”[6]235,这是大学的研究性决定的。文理学科是科研的基础、科技攻关的突破口。基础学科发展的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力量,也是一个民族强盛的先导和依托。

再次,综合性建设的实质是思想建设,是综合意识的灌输,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学科拓展。综合性不一定是形合,因为形合不等于神合。所以,综合性建设要求打破思想界限,彰显研究的整体视野、多维视野与协作精神。蔡元培主张摒弃专己守残之习而网罗众家,“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1]209,其精神意蕴是提倡综合思维、整体研究和团队协作,反对专己孤行。

第四,综合性建设的目标是培养专精人才,而不是全才。全才培养的结果是普才,甚至是庸才。综合知识的获取,最终是为了专和精,所以旁涉种种学理,应围绕着本专业所需,而不是盲目猎取,多多益善。对此,蔡元培深有感触:“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专心。……然而以一物不知为耻,种种都读……都没有读通。”[6]668蔡元培可谓大师了,仍然痛切种种都读的危害,何况他人。

研究性品格规定了大学是一个自主性的机构,这种自主性是由大学研究主体具有的个性化特征所决定的。思维的放飞和智慧的火花以及与之相关的研究的突破与创新,都有赖于自主宽松的环境,蔡元培大学理念中遵循思想自由的原则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教育独立、学术民主、教师自主和学生自治是大学的自主性品格蕴含的四重维度。

教育独立性是大学教育自主性得以实现的条件。蔡元培认为,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于教育家,从而摆脱政治、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束缚,以保持独立

地位,“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4]117。否则,就会产生许多不可避免的危害。一是扼杀思想自由。大学教育为政治和宗教所束缚,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就会失去保障,教育就会受各种教条和禁锢所限制,这必然导致对知识分子的精神奴役。二是危害稳定的教研环境。为政治所控制的学科会随着政治因素的变化而改变,政党改选以及政策的变化可能使“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4]177。三是抑制个性发展。政党政治所塑造的是知识的器具,其结果是对独立个性的排斥和抹杀。教师为了服从学科规划,开课无法体现自己的擅长与爱好,其结果是“往往有为本人所不能,或不愿讲授者”[6]367。而标准化的招生与培养,严重束缚了有专长的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的特长和个性失去了发挥的空间。蔡元培为了避免以上危害,在北京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力图追求和贯彻教育独立的理想和原则。

学术民主体现了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原则,在学术民主与思想自由之间,前者是后者得以实现的条件。学派平等、学术自由和反对学术专制,构成了蔡元培主张的学术民主的基本要素。学术民主要求学术上的兼容并包,蔡元培认为,凡一家之言就有存在之权利,学生则有选择其所开课程的自由。“研究者进行学术讨论有绝对自由,丝毫不受政治、宗教、历史纠纷或传统观念的干扰。”[6]493-494要实现学术民主,教师就必须破除门户之见,否则就会导致抱残守缺和排斥异己,从而危害学术创新。学生不应该囿于一家之说,否则就会迷信和盲从,导致视野狭隘和思维僵化。教师自主是大学自主性品格的重要体现。蔡元培在任职北大期间,给予了教师相当大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表现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在教学方面,教师开设什么课程,虽然要经过教授会来讨论决定,但同时也赋予教师一定的自决权,避免“多由主任一人决定,并不先征本人同意”[6]367的专断行为,且所开课程商定之后就不能随便更改。在科研方面,教师可以自定研究课题,学校不设时间限制,也没有量化指标的束缚。学生自治是大学自主性品格的重要维度。宽松是蔡元培任职北大期间学生管理的显著特征:学生享有听课的自由,“任何一门课程,不问是否本系学生,都可以自由去听讲,学校决不加以干涉”[5]163;学生是否参加考试可以自主,“以要不要证书为准:不要证书者,废止实验;要证书者,仍须实验”[6]288;学生的日常安排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大学生自经严格的中学教育以后,多能自治,学校不妨放任也”[6]573。

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大学的开放性是由大学存在的社会性特征所决定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不是栖息于社会之外的象牙之塔,它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大学的研究性品格使得它更需要开放,因为研究的高端发展,既需要取资于社会,验证于社会,更需要国际间的比较、交流与合作。因此,蔡元培在执掌北大期间始终致力于强化学校的开放性,在他的大学理念中,向社会开放和向世界开放构成了大学开放性品格的两个维度。

向社会开放。向社会开放既是大学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服务社会的使命。它是一个双向互动过程:一方面,社会为大学师生提供实践园地,使他们的研究和学习有一个宽广的社会平台;另一方面,大学师生应尽可能地将自己的研究和学习融入社会,努力为社会提供服务。

首先,广大师生要走出校门,步出“象牙塔”,了解社会,考察社会,学习社会。大学教育向来存在着与社会不相适应的问题,“这是学校与社会不能联络的结果。因为现在的学校教育,书本上空话太多,实际上做事、做人的训练太少了,所以,学生到社会上,多不能适应环境”[6]635。而且,封闭式教育,闭门造车式的研究,也使人的思想过于空泛,过于狭隘,缺乏创新精神。“我们的祖先,曾经发明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知道我们民族不是没有创造力的。但是最近千年,教育上太偏于书本子了,所以发明的能力远不如欧美人。”[6]594那么,如何改变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状况呢?蔡元培提出:“现在解决的办法,要使学校能社会化。”[6]635

其次,大学应主动服务于社会。大学是知识权威、思想之库,是科技进步的孵化器和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不仅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助以判断和决策,而且在社会的道德净化上予以引导,这是现代大学的功能和使命。如果大学忽视自身的这种功能与使命,使“教师所传授的学问,亦只囿于学校校门……形成教育的浪费”[6]674,也不利于学生道德的完善。所以,蔡元培倡导、支持北大师生以自己的知识、智慧服务于社会。诸如:学生组织讲演会,逢礼拜日讲演;教授创办孔德学校概用新法,由小学一年使至中学末年止,定为十年;办平民学校,夜间及礼拜日授课,无论男女老幼,均可往学[6]342。

再次,大学的校门也应向社会开放。蔡元培一改从前不许外人进入北大的规定,认为只允许大学师生

进入大学,会造成教育资源的低效率。他主张开放能够为社会人员所利用的设施,“譬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不惟北大学生可用,北京人及各省人亦可用”,“莘莘学子尽可自己研究。似此,则无机会进大学者,亦可养成大学人才,其利益之大,罕有其匹”[6]343。同样,教室也与社会共享,有求知欲望的人,作为旁听生,也可以自由到北大听讲,不仅不受歧视,而且还能享受到某些正式生的待遇,如拿讲义、受奖励等。

向世界开放。面向世界,是大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蔡元培认为,推动大学在国际上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激发大学的活力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综观历史,凡不同的文化互相接触,必能产出一种新文化”[4]50。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可促使大学向世界开放。

走出去。蔡元培认为要想了解西方,学习先进,就必须跨出国门,身临其境,“然则吾人即欲凭多数之译本,以窥欧洲学术,较之游学欧洲者,事倍而功半,固已了然。而况纯粹学术之译本,且求之不可得耶?然则吾人而无志于欧洲之学术则已,苟其有志,舍游学以外,无他道也”[6]36。所以,蔡元培主张,教授服务满若干年者,应派赴出洋,作专门研究若干年,并决定用英退还庚款的一部分,作为基金专款,用作派遣我国大学和工学院的教师或毕业生去英国大学和工学院学习的费用。学生除公派外,可采取勤工俭学的方式留学,蔡元培与他人组织了勤工俭学会,予以帮助。蔡元培认为,走出去要有收获,还应注意要领:一是不能单纯模仿,中国学生游学他国,可怕的不是其科学程度不如人,而是过度模仿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因此,要将“所得于外国之思想、言论、学术,吸收而消化之,尽为‘我’之一部,而不为其所同”[6]28;二是要汲取最新学说,不仅接纳世界科学发展产生的新思想,而且要用新的方法来整理中国固有的材料;三是须掌握科学方法,“其中一方面以世界公用之方法研究世界公有之问题,冀有普遍之贡献;一方面则用中国国有之方法,参用欧美最新之方法,就中国特有之材料而研究之,以冀有特殊之贡献”[6]619。但走出去,也不应只是向别人学习,因为再落后的国家,也有独特的文化,也有先进之处,何况我国历史悠久,有着很深的文化积淀,所以,“我们一方面注意西方文明的输入,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将我固有文明输出”[4]94,以便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甚至敬仰中国,找回中国人的自信与自尊。

请进来。蔡元培极力主张邀请外国学者来大学,或任教,或讲演,或研究中国文化。他建议各系最好各聘一外国专家为正教授,指导学生研究,但要“聘任确有学问之外国大学正教授”[6]459。另外,如有名人讲演的机会,也不要放过,因为,“这种世界著名学者的著作,我们固然可以阅览,但亲听了他讲演以后,更可引起研究的兴味”[6]272。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伯克.联邦德国的高等学校及其问题[N].中国教育报,1984-09-01(3).

[4]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蔡建国.蔡元培先生纪念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7]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8]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9.

On Cai Yuanpei's Ideology of University

WANG Ping

(School of Marxism,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China)

Abstract:In Cai's Ideology of University,its characters contains four dimensions in terms of research-oriented,comprehensive,autonomy and openness.The research-oriented character determines that the purpose of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research talents in exploring theoretical and profound knowledge.Comprehensive character reflects the knowledge integrity and organic links in the disciplines and academic communions.Autonomy comes from the intrinsic needs to explore knowledge proactively and creatively.Openness is endowed with the sociality of university in the dual mission both for society and the world.

Key words:University characters;University philosophy;research-oriented;autonomy;openness

(责任编辑朱春花)

猜你喜欢
研究性自主性开放性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