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的说服素养*
——基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思考

2015-02-28 08:35谢延龙贺心悦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5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品格理性

谢延龙 贺心悦

·教师教育·

论教师的说服素养*
——基于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的思考

谢延龙 贺心悦8

说服既是教育方法和技巧,又是教育原理和原则,更是一种教师必备的素养。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指出了形成说服素养要具备的三个基本核心要素,即品格、情感和理性。这为教师说服素养的形成指明了路径,即理性、情感和品格成就了教师的说服素养。品格是教师说服素养的基石;学生情感是形成教师说服素养的资凭;理性推理是形成教师说服素养的灵魂。

教师;说服;说服素养

教师一旦打算通过沟通交流来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思想、激发学生情感、指引学生行动,改变学生人生,即进入说服王国。教育过程是一种说服过程,教学的实质就是在进行说服。说服不仅是一种教育的方法和技巧,亦是一种教育的原理和原则,更是一种教师所必备的素养。

一、说服:教师的必备素养

在西方,最早把说服看作是一种职业技艺始于“智者”。由于“智者”是对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故确切地说,说服就是教师这种职业的技艺。在“智者”那里,修辞术是研究如何说服的理论,“说服成为一种可研究、可学习的方法或技巧,是从智者把修辞术作为一门课程开始的”[1]。不过,作为教师的职业技艺,“智者”仅把说服看成是一种重技巧、方法的“雕虫小技”。苏格拉底与“智者”一样,把论述说服的修辞学看作是非理性的论辩技巧。柏拉图则从心底里看不起修辞学,认为修辞学本质上就是欺骗性的诡辩,不但与真理无关,还蒙蔽人的心智,使人丧失对真理的兴趣。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一书的出现,使说服学说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学者们公认的西方第一部说服学经典著作就是公元前四世纪亚里士多德写作的《修辞学》”[2]。在《修辞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对说服进行了系统论述,将说服系统化为一种理论,彻底扭转了人们对说服的根本看法。亚里士多德把修辞学理解为“说服的艺术”,将修辞术定义为“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3]“在每一事例上”表明,修辞术研究的是普遍的规律,是一种理论而非单纯的技巧,“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表明,修辞术要形成的是一种素养,让人具备与说服相关的素养,或者就是具备说服的素养。

何谓说服?说服必须有要说服的对象,说服就是让说服对象发生自觉而非强制的改变。故说服对象的状态必须是自由的,不受任何控制。并且,说服对象要发生的改变是全方位的,包括认知、观念、态度和行为等。如此才使“说”达到“服”的程度,即心服,正合了《辞海》中对说服的界定:“用充分的理由开导对方,使之心服。”[4]说服离不开说服者。对说服者而言,目的是第一位的,说服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达到说服者所希望的目的。为此,说服者要通过一定技巧性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沟通交流,使被说服者理解和接受其观点。由此,说服可理解为,一个人为了实现其目的,通过一定技巧性的、符合道德规范的沟通交流,使处于自由状态的他人,理解和接受其观点,进而在认知、观念、态度和行为等方面发生全面而自觉的改变的过程。可以说,说服本质上是一个思想互动过程,通过说服者与被说服者的思想互动,使一方理解、接受另一方的观点而发生改变。

教师的说服素养是指教师为实现教育目的,通过思想和心灵沟通改变学生态度和行为的素质和涵养。不管是认识或发现真理,还是形成德性,都需要说服。从这个意义上说,说服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是教师必须具备和拥有的核心素养。教育是一项关乎灵魂培育的活动,说服是思想和灵魂沟通的过程,教育和说服由于灵魂而内在地联系起来,教师对学生的说服过程就是一种灵魂的培育过程。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在本质上是说服性的,绝不是强迫性的,这“摇动”、“推动”和“唤醒”其实就是说服,即心灵的引领而非强制灌输。教师只有具备了说服素养,才能进行有效说服,进而唤醒另一个灵魂。说服是为了影响和改变他人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行为,这正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履行其职责的方式。但这还不够,学生的改变,不能通过反教育的方式实现。与此契合,说服本质上就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说服过程中,说服对象在自由而非强迫状态下自觉自愿接受改变,符合道德要求。说服的教育性为教师形成影响和改变学生的说服素养提供了保证。说服素养对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非常复杂,尤其是与学生的教育教学交往中,有大量充满了情境性、自由性和不确定性的事件。教师具备了说服素养,就能从容不迫地应对教育实践中的各种事件,对学生进行说服,使其信服而心服,从而有效化解教育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

那么,教师如何形成说服素养?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指出了形成说服素养需具备的三个最基本的核心要素,即品格、情感和理性,这为教师说服素养的形成指明了路径。理性、情感和品格成就了教师的说服素养,三者合力服务于教师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品格:教师说服素养之基

品格是教师说服素养的基石。对教师来说,品格若失,一切皆失。教师品格是学生信服教师的最基本出发点。学生信任教师,首先就要考虑教师品格是否值得相信,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演说者的品格具有最重要的说服力量”,“因为在所有事情上我们都更多和更愿意信赖好人,在那些不精确和有疑议的地方也毫无保留地相信”。[5]教师品格越好,学生就越觉得可靠,也越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品格作为一种说服力量,它能使学生根据教师的品格来判断教师说话的真实性。教师若丧失了值得学生信任的品格,那其言说就很难有说服力。

教师说服素养所要求的具体品格有三种,即明智、德性与善意。亚里士多德指出:“演说者使人信服要依靠三种素质,这三种素质无需证明就能使我们信服。它们是明智、德性与善意。”[6]明智是对教师判断智慧的要求,教师要具有对言说内容清晰睿智的判断力。缺乏明智,教师就会产生错误的见解和意见,就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德性是对教师道德品性的要求。教师德性是教师自身具有的一种值得称赞的品质。教师德性的内容是指教师所具有的正直、公正、责任和关怀之心,也是教师的至诚、高尚、自爱和仁慈之性。德性欠缺的教师,其灵魂是苍白的,充斥着无力量感,不可能对学生的需要做出恰当的回应。善意是教师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要求,是教师对学生充满的尊重、理解、挚爱、友善和宽容。教师缺乏善意,师生关系就难免沦为一种简单的工作关系,机械、沉闷、冷漠、公式化而缺乏感情,教师就难以赢得学生。明智、德性与善意作为教师说服素养所需要的品格,三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任何演说者若被认为具备了所有这三个条件,就一定能取得听众的信任。”[7]教师只有同时具备这三种素养,才可能向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品格,也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信服。

作为说服素养的教师品格,内在的、隐性的存在于教师身上,它不能自发地发生作用,需要学生自觉认可,才能产生说服效果。教师要以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现自己的品格,才能获得学生真正的信服。亚里士多德指出:“但是这种相信应当由演说本身引起,而不能依靠听众对演说者的品性的预先风闻。”[8]教师“预先风闻”的品格只是基础,然而基础并不等于实效。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其所具有的明智、德性与善意,激活自己的品格素养,才能使素养成为强大的说服力量,取得说服的实效。

教师要激活自我的品格要素,路径有两个:一是从自我出发,展示自我的品格;二是从学生出发,适应和满足学生的角色期待。首先,教师要善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示自我的品格,对自我形象进行塑造,进行印象管理。教师印象管理是教师“在以教育教学为核心的学校生活中,通过自我形象的塑造向学生投射某些信息,希望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符合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9]。教师要适时向学生投射知识、情感、态度和身体等外在的信息,以获得学生对自己品格的认同和信服。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思维在场”,将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思维品质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知识渊博、思维敏捷、逻辑严谨和观念先进,进而认同教师在知识和理智判断上的修为和睿智。其次,教师要做到“情感在场”,将自己的情感真实、真诚地投入到和学生的交流交往中去,以赤诚之心对待学生,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情感,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坦率、诚恳和善意的情感投入,从而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与信赖。再次,教师要做到“态度在场”,对学生要充满尊重、关爱、耐心、克制和公平公正的态度,避免产生急躁、忽视、轻视和偏爱的态度,使每一个学生在失望之时看到希望,在悲痛之际感到幸福,在成功之刻充满信心,让学生“内隐”地敬佩教师,从内心认可教师。最后,教师要做到“身体在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姿态,能够展现出良好的个性特质和角色气质,时刻注意自己的声音、表情、动作、妆饰和服饰等形象整饰,使自己的每一行为和形象都体现出教育性,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提高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另外,教师品格展示要满足学生的角色期望。这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作为教师这种职业所应具有的一般品格的展示,要满足学生对教师品格的角色期望。“教师角色期望是指人们对以教师为业的群体或个体所应具有或表现的行为特征的一种设想或预期”[10],教师品格是人们对教师角色期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总会设想或预期教师这种职业所应具有的品格,学生也会按照人们对教师所应具有的一般品格,产生对教师品格的角色期望。教师只有向学生展示出人们所希望的教师应具有的品格,才能满足学生心目中的角色期望,并得到学生的赞赏。二是教师品格展示要满足具体教育情境下学生对教师品格的角色期望。教育实践是复杂的,教师品格展示要为学生所接受,就需要教师善于在教育实践中的特定场合或具体教育情境下,凸现当时学生对教师品格的期望。即是说,教师要适时展示出与学生期望相适应的品格,让学生能够在任何一个“当下”,都能体会到自己所期望的教师品格。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品格展示的角色期望要与教师的真实角色相一致,不能出于蓄意的表演与欺骗而有意呈现出学生所需要的角色,需知伪装一旦败露只会适得其反。

三、情感:教师说服素养之资

情感是指学生的情感。教师面对的是有着充沛情感的学生。学生个体情感的唤起,能够影响其态度并最终导致所期望的行为,故可说学生情感是形成教师说服素养的资凭。亚里士多德认为,说服者要具备激发被说服者情感的素养,“使听者处于某种心境”[11],“因为我们在忧愁或愉快、友爱和憎恨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是不相同的”[12]。学生情感状况如何,教师能否在说服过程中让学生产生情动,是教师能否说服学生的关键。教师若能打动学生的情感,学生就能自己说服自己。“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韩非《说难》)教师只有准确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即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并在说服中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真正实现打动其心,学生才能自觉接受教师的说服。

基于学生情感的教师说服素养意味着,教师要形成或具备辨识、理解和唤起学生情感的素养。教师需通晓要说服学生的情感,“即善于辨识各种感情,描述它们的特征,懂得各种感情的起因和唤起这些感情的方法”[13]。

具体而言,教师要具备把控学生情感的说服素养,需要从两个层面努力:教师首先要具备分析学生情感的知识素养。要正确分析学生情感,教师必须明白如何分析情感。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明白每一种激情是什么,有什么性质,产生于什么和产生的方式是什么。”[14]教师要掌握分析学生情感的知识。对此,亚里士多德对人的情感作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分析人的情感的基本理路,他认为任何人的每种情感都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一是具有某种情感的人,处于怎样的心理状态,即这种情感的定义;二是对什么人具有或表现出这种情感,针对何人;三是产生这种情感的条件是什么,即对何事产生情感。作为教师,就要从这三方面出发,真正掌握关于情感的知识,才可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教师只有形成了关于情感的知识素养,才能对所面对的每个学生的情感进行具体透彻的分析,真正明晰学生的真情感,进而确定适合和唤起学生情感的方式,并游刃有余地对学生的具体情感状况进行有的放矢的说服,最终使学生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教师要具有识别学生情感的素养,一方面,要对学生情感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教师能够深入理解学生的各种情感,清楚学生情感的发展规律,有利于教师识别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各种情感的基本状况。另一方面,学生情感要通过言语、举止和表情等外显出来,故识别学生情感,教师还需形成观察、倾听学生的能力。观察学生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外显特征的观看和考察,以把握其内心世界的过程。观察不仅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技能,更是一种能力素养。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各类肢体行为、言语行为、眼神与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等,通过观察搜集反映学生情感的有意义的信息,辨识学生情感状况,进行有效说服。教师的倾听对识别学生情感至关重要,因为倾听“具有亲近性、参与性和交流性,我们总是受感染于我们所倾听到的”[15]。倾听可以让学生自由敞亮的言说,进而激活学生的情感经验。教师要倾心倾听,尽其所能地去感受和发现学生投射和隐藏的情感,为说服学生提供帮助。

教师要具有激发学生情感能力的素养,一是要求教师善于把握学生的性情。性情是学生的个性特征,不同性情的学生,具有明显不同的情感倾向。学生性情具有内隐性特征。如何把握学生的性情,亚里士多德认为,应从影响人性情的外在条件出发来把握。他本人就从机运、权力、财富、年龄等方面对人的性情进行了研究。教师也可从影响学生性情的外部可见条件,如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交往、表达等方面,探测学生的性情,进而分析其情感状况。

二是要求教师强化说服策略的修炼。激情是教师首先要诉诸的说服策略。斯蒂芬·利顿指出:“诉诸激情达到说服听众的目的在古代雅典是常见的策略。”[16]亚里士多德认为:“各种激情是能够促使人们改变其判断的那些情感。”[17]激情是改变人判断的情感,对教师而言,激情是一种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并产生行为改变的巨大力量。教师要适时向学生展现出激情,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触动和激发学生的情感。说服要与学生类型及言说内容相适应,是教师要掌握的重要说服策略。亚里士多德指出,受过教育的人和乡下人,都有与之相适宜的说服方式。对教师而言就意味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说服策略。

四、理性:教师说服素养之实

理性是指理性推理。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推理是说服的心脏和灵魂。理性推理与逻辑关系密切,故亚里士多德称其为说服的逻辑手段。理性作为教师的说服素养是指教师所要养成的理性推理论证或逻辑论证素质。亚里士多德将理性论证称为“借助论证本身说服他人”,“是指通过关于每一个事例的说服论证来证明真理或表明真理”。[18]这是一种用事实和逻辑进行“证明”,靠论证本身产生说服力所进行的说服。“说服论证是一种证明,因为我们认定事物得到了证明之时,就是我们达到最大限度的信服之时,修辞的证明就是推理论证,它在单纯的意义上可以说是最有效力的说服论证。”[19]可见,论证性的理性推理方式更能体现说服的本质。与品格和情感的非理性“务虚”素养相比,教师说服的理性素养重视的是事实和逻辑推理的证明,是一种更加客观、实在的“务实”素养。教师具备理性的说服素养,需要从说服主题、说服论证和说服表达三方面进行修炼。

深刻把握说服主题是形成教师理性说服素养的基础。说服主题也就是说服要面对的命题或题材,说服论证和要进行说服的主题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指出:“演说者必须掌握有关方面的命题。”[20]进行理性推理说服的首要条件就是掌握要说服的主题。教师每次说服都可能要面临不同的说服命题或题材,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迅速把握要说服主题的素养。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我们也应区分各种推理论证的属类和它们所根据的主题。所谓属类,我指的是有关个别的种的特殊命题,主题则是一切命题共同关涉的东西。”[21]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效果良好的说服,首先需要进行自我说服,对所要说服的题材和内容,进行深入详细地分析和理解,明确其“属类”和“所根据的主题”。为此,教师需要从“看懂、理解、思考”三方面提升把握说服主题的能力素养。首先,教师要能够真正“看懂”所要进行说服的教育教学材料和内容,能够对材料和内容的主要观点和基本逻辑有准确地把握,能够对教育教学题材各部分之间的关联融会贯通,这是教师理性推理说服素养最基本的方面。其次,教师要“理解”所要进行说服的教育教学题材,能够超越题材的表面而深入到本质,用自己的理解把教育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教育教学题材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最后,教师能够“思考”要进行说服的教育教学主题,能够在教育教学主题与现实进行联系的基础上,对主题有自己创新性的解读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熟练掌握说服论证方式是形成教师理性说服素养的核心。亚里士多德指出:“所有的演说者都通过使用例证或推理论证得到证明来进行说服论证,此外不用别的方法。”[22]“例证或推理论证”就是所谓的“讲事实、摆道理”。教师要具备“例证或推理论证”的论证素养就意味着,教师要善于“讲事实”,即通过向学生举出例子来摆明事实进行说服;教师要善于“摆道理”,即通过向学生分析事实内在的逻辑道理并进行推理而说服。对于推理论证,亚里士多德指出:“推理论证是一种三段论,正如每一种辩证法,或者是全部或者是一部分,就在于认识三段论推理,显然一个非常精通三段论的构成及构成方式的人将会是推理论证方面的行家里手,假如他进而知道推理论证有什么样的性质以及它与逻辑三段论有哪些区别的话。”[23]只有掌握了三段论推理才能成为推理论证的行家里手,但是这三段论推理又不同于逻辑三段论。理性说服的推理是修辞推理,这是一种结论类似真实和可能真实的或然性推理。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推理才是说服论证的主体。对于修辞推理,亚里士多德指出,它的“结论不应从很远的地方推出来,也不应遍列全部的推理步骤,因为那样就或者会由于论证的冗长使得含义模糊不清,或者会由于大讲一些明显的道理显得是在多费口舌”[24],修辞推理所依据的是大多数人可接受的或然性的经验和常识。对教师而言,理性说服素养的形成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修辞推理,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说服过程中,要按照修辞逻辑的论证进行。即是说,教师要从自己知道的、切身的体会展开推论,并且这些推论的观点都是经常发生的,对大多数学生都是明白易懂的,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不能只依据必然的事情来推论,而应依据经常发生的事情”[25],这样才对学生具有说服力。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推理论证缺乏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例证进行说服,这也是教师理性说服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通说服的表达风格是形成教师理性说服素养的关键。表达风格是关于教师如何表达的素养。亚里士多德指出:“仅仅掌握了应当讲些什么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应当如何把它们说出来。”[26]教师形成理性说服素养,有“成竹在胸”的内容和推理论证还不够,还要有“以言动人”的表达风格,把内容和推理论证更好地表述出来。亚里士多德指出,说服的表达风格和诗的风格不同,不应当有诗意,应符合确切、明晰和适宜三项要求,这也为教师表达风格的养成指明了路径。首先,教师要形成“确切”表达的说服素养,“要用恰当贴切的名称来阐述你说的那些事情,以免意义暧昧不清”[27],因为只有“我们的表述毫无疏漏、精确细致,他们就会对我们所描述的一切事情笃信不疑”[28]。其次,教师要形成“明晰”表达的说服素养。“如果一篇演说含混不清,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用语不能流于粗俗,但也不能过于高雅,而应恰到好处。”[29]明晰还要求教师要合理组织用语,“应当考虑如何组织词语,不可杂乱无章,因为如果词语杂乱无章,其意义就难以辨识”[30]。但明晰绝非枯燥和冷漠,而是充满情感的表达。最后,教师要形成“适宜”表达的说服素养。“用语若是能表达情感和性情,并且与事实载体或题材相比之下显得协调,就称得上得当。”[31]这要求教师的表达既能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性格,又与主题相适应,以恰当的言说方式表现要说服的内容,并与听众的特点和喜好相契合。此外,教师还要形成“朗诵”的表达素养。这意味着教师要形成对声音恰当运用的能力。“朗诵在于声音,即如何利用声音来表达每一种情感或激情。”[32]亚里士多德论述了说服过程中声音的音量、调式与节奏的重要性,并认为说服中不能有格律,“因为有了格律就会造成没有说服力(因为那会被认为是做作的结果),同时它还分散了听众的注意,因为听众会期待同样的格律在某一时候复现”[33]。作为教师只有形成对声音细节掌控的素养,才能增强对学生的说服效果。

[1] 江峰.论教育中的说服原理[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2):46-58.

[2][7][13] 龚文库. 说服学的源起和发展趋向[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24-30.

[3][5][6][8][11][12][14][17][18][19][20][21][22][23][24][25][26][27][28] [29][30][31][32][33] 苗力田主编.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卷 9)[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38,338-339,409,339,338,339,339,409,339,336,348,346,340,336,466,466-467,493,600,609-610,496,600,508,494,510.

[4]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Z].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1977.

[9] 冉玉霞. 教师印象管理:内涵、结构与策略[J]. 教育科学,2009 (1):62-66.

[10] 刘要悟,朱丹. 教育相关群体的教师角色期望之社会调适和教师自我调适[J]. 教师教育研究,2010(3):35-39.

[15] David Michael Levin. The Listening Self[M]. Routledge,1989:32.

[16] 陈四海,郝如意.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中的雄辩与事实[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5-88.

On The Teacher's Persuasion Literacy——Based on The Thoughts of Aristotle’s Rhetoric

XIE Yanlong & HE Xinyue

The persuasion is not only methods and skills of the education, but also the principles and theories of the education, and more a necessary literacy to a teacher.In“ The skill of Rhetoric”,a book was written by Aristotle,it pointed that to have three basic key elements to form persuasion literacy:namely character, emotion and reason. This specified a path for teachers how to form persuasion literacy. Reason、emotion and character are also the achievements to persuasion literacy for teachers. Character is the cornerstone of teacher's persuasion literacy; students emotional is the formation of capital with teacher's persuasion literacy; rational reasoning is the soul for teacher's persuasion literacy.

teacher;persuasion;persuasion literacy

G451.6

A

2095-6762(2015)05-0050-06

(责任编辑 于小艳)

2015-09-01

谢延龙,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宁夏银川,750021);贺心悦,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宁夏银川,750021)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西北回族地区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教师流动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YJC880123)的部分成果。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品格理性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理性的回归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