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东
(赤峰市翁牛特旗桥头镇中心总校 内蒙古赤峰 024522)
浅谈"以学定教,以生为本"
张海东
(赤峰市翁牛特旗桥头镇中心总校 内蒙古赤峰 024522)
“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全新的生命,犹如潺潺的清泉之水,激活了一泓秋水,在丰收的岸边。
“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浅析之,可解释为“以科学的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指导,以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学会学习为终极目标”的教学活动。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不是从零开始,在学习知识之前,都有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经历,教师在上课前不但要明确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要明确学生应知道什么,确定相应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就是“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细化到教学过程当中就是从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出发,从科学的学习规律出发,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学生素质充分发展为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以学定教,以生为本”本着“先学”、“后教”,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在“预学单”的精确预设下,让学生按“预学单”预习教材,“以学定教,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使“三维目标”的落实更加具体化,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走上了优质、省时、高效的路子。学生的实际操作,使我深切地体味到,文本是一个堂皇的建筑,每一个读者都有了一个“进入”建筑可能的现实性。当我们按其预设把学生领入文本,学生就能看到这一辉煌建筑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蹊一径的建筑格局及其作用。学生就能从文本中看到鲜活的画面;听到文字的轰鸣;感到走进特定的领域;得到前所未知的东西,也感到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质疑…诚然他们一定会从文本的解读中感悟到了自身应获得的知识,而这些知识亦可以说是文字诱人的魅力;也可说是在置其学习目标,学习重心前移的前提下学生获得的课堂上自食其力,自主探究的硕果,因她是甘甜的,直沁心脾的,通过自我劳动所获取的果实,是最让人高兴的。这一切全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张张愉悦的笑脸反映出来的。“苦差事”已化作“快乐事”还有不高兴的吗?
如:曾亲自和任课教师研讨过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9课《自然之道》。这是美国作家罗蒙塞尔的作品。本文用笔简约以其朴素的表现手法,明快、动人的语言叙述“我和七个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在加拉巴哥岛上观察绿龟孵化小龟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这篇文章仅600余字,作者在如此简短的篇幅里,承载了极其丰富而深厚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启发和想象空间。设计了课前预习(采用引领式预设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预习要求,然后逐一进行,在预习过程中重点放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以预学单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问题;教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与创新,实现了课堂路线的明了清晰化,达到了教学模式的转型。同时教者又根据班内不同学生的水平,采取多样式的预习方法,量体裁衣,让学生劳有所获,学习方法的定势,学习效果一定是可观的。通过预习课接近尾声进行测试,认识7个生字,识记率达100%;写14个字,正确率达97%。也实现了目标学习多元化,读的效果更佳;学生优美动听的朗读节奏真的伴随着“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学生的心也会随着“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的心灵震颤。一目了然,自然之道是有一定规律的。江上的日出是壮丽的如火如荼,好一幅“自学、共学、知识、能力、情感升华”相互作用的画面。
“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如一江碧水瓦蓝瓦蓝,时时泛起在春风鼓动下的涟漪,蔚为壮观。曾参与了《尊严》一文课堂合作探究教学过程的研究,根据学生接受能力、探究、自学、合作能力的参差不齐,设计了直面文本教学,既是我们常用的“披文入情,潜心会文”,尊重文本,走进文本,从文本出发,通过反复阅读,注重对文本细致入微的品析感悟。通过朗读,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情绪、色彩、内在韵律、情感等。运用默读静思、对比观照、动笔勾画、批注,记下自己的感悟、疑惑,从中解读文本的情感内涵,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到传神,获得审美体验和情感熏染,去寻求对文章的自我解读。结合“预学单”中“深入感知,学会探究”之环节设计的,读:一二遍,不解其意;三四遍,有感觉;五六遍,人物动起来了。“为什么说杰克逊说哈默有尊严?”“哈默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杰克逊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这些都是在“预学单”的引导下,通过读、讨论来完成的。通过读探究,使人物的声音、形象、互动画面再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自学得兴奋,讨论得热烈。源头的活水既然汩汩流来,难道还会怕它引入不到阅读的渠道之中吗?学无定式,教无定法,路有所同,道有差异,只要把握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江春水,就可借得东风好驶船。
“以学定教,以生为本”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精彩纷呈,色彩斑斓。参与者真正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带来的无限乐趣,一返味同嚼蜡式的枯燥的语言文字学习与运用,使语文课有张有弛,语文课堂上被激活的文字犹如跳动的音符,伴随着一种韵律奏鸣着。学生的自学是音符,教师的备课同时也是一种音符,两者巧妙结合,会使语文学习更具有艺术魅力。
曾参与过《鱼游到纸上》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过程,在合作探究中抓住了“鱼游到纸上”这句话,使探究渐入深山辟佳境,顿觉清新草色幽。因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又在文本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的惊叹;一次是作者的切实感受;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在备课过程中就抓住了一个“游”进行课前备课和讲课时的课中引领,使“游”真的活起来,使“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语)这个简单的“游”字,赋予了丰富的蕴含,使一个画技高超、勤奋专注、坚持不懈的聋哑青年形象跃然而出。使人物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古人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此课师生的心灵沟通,生生、文本的沟通,实现了其文章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以学定教,以生为本”做为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她促进教师努力把握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个小错误、提出的一个小问题或者交流探讨中出现一个小分歧等,都可以做为教学的一个新生资源,它会促使教师不断地去发现、探索和再创造,为教师智慧的生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开辟了广阔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