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实验高级中学 江苏镇江 212000)
当教育成为一种服务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刘婷婷
(实验高级中学 江苏镇江 212000)
开学伊始,学校为加强对全校教师基本技能和新课程理念的培训,特地为我们每位教师分发了几册很有学术和理论价值的读本,如上海北郊学校校长郑杰主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袁振国主编的《教育新理念》及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等等。这几本书非常系统而实际的帮助我们了解和认识了以前在教学理论上的盲区,特别对如我这般刚工作不久的新教师而言,可谓受益匪浅。
9月9日,市教育局还特地请来郑杰校长给教师们作了场报告,我也抓住这次机会,认真聆听了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报告结合新课改形式,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学校、教师、学生及社会之间的关系。郑校长多次列举到他们北郊办学的实际事例与遇到的问题,在妙趣横生的语言和大家此起彼伏的掌声中,给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话题:如今的高中教学,随着生源的减少,面临着很紧张的招生压力与竞争。不能再如以往那般,把教育业看作铁饭碗,因为是事业单位就可以衣食无忧。如今的教育要增强办学的忧患意识,教育实际已演化成社会服务,当务之急是如何把教育打造成一流的服务业,让更多的家长选择你的学校,是一个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当时的会场大家情绪是激动的,对郑校长的话也是认同的,但却让我这个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新人,陷人了一阵迷惘。随着教育的服务化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该怎样梳理呢?是买方与卖方的角色吗?这种交换关系建立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亲其师,信其道”,这是出自《学记》的中国教育的一句古训,同时,也是在我们即将走出大学迈入课堂的教育实习阶段,老教师们反复叮咛的多年施教瑰宝。
带着这份热情与兴奋,在从教的第一个年头里,我凭借自己年龄的优势努力拉进与学生的距离。确实,学生把我当成了朋友来接纳,开始的一段日子里教学过程很顺利。但教学毕竟是个规范化、纪律化的程序,没想到,我跟学生建立的这种轻松的感情纽带,无形中竟然滋长了部分学生对自己放纵的理由。发现这种势头我很痛苦,可我也不愿用雷霆万钧的方式责骂他们,因为这样做,不但前面的努力会付之一炬,还极有可能会引起某种敌对情绪——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年轻教师面前,特别要面子,而且这种靠面子维护的自尊心又尤其显得脆弱。
正当我为之绞尽脑汁,希望可以寻找到正确化解师生关系瓶颈化的出路时,一位昔日师范同窗打来电话叙旧,于是我讲述了自己遇到的困境并希望他可以帮我指点些迷经,而他却阐述了让我更加困惑的观点。
他说,他们学校近日在开展“爱生如子”的教育活动,起初他是鼓足了劲准备好好把自己的爱释放出来,以情动人,构造和谐师生关系,但没坚持多久,他就发觉自己实在爱不下去了,部分学生把握不了尺度,登鼻子上脸,屡屡违反课堂纪律,以至于他现在更相信严师出高徒。
我和同窗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也许这是年轻教师刚工作时都会产生的困惑,只是最后大部分教师都放弃了当初那份热情,在学生面前重新板起面孔,以此树立教师的威严,把闹腾的学生就此也锻炼的“温顺”起来。但我不禁要问,这些处于好动时期的孩子们,内心深处真的就准备当个“乖乖宝宝”吗?看似恢复了平静的课堂气氛下,有没有压抑的反抗意识在抵触呢?
那么,本文开端介绍的郑杰校长的教育服务论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把师生定位在服务领域,相互间的关系是不是就没这么多顾虑,没这么复杂了呢?那我们还得从郑校长给“教育到底是种什么样的服务”下的定义着手。所谓服务业,主要三大特点:提供什么产品、目的是什么以及最终宗旨怎样。
根据上述定律,郑校长首先纠正了一个很严重的认识错误,即教育的产品一直被理解为是学生,这是新课程要极力改变的一种观点,特别对于教师而言,应该重新把教育的产品定位在课程上。这种形象的类比与概念转化,让在新课程理念下苦苦寻觅的我们好似明白些什么:当师生双方同力专注于课程,这个过程体现的就是彼此的沟通与合作,因为大家有统一的目标。因此,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教育的服务性特质,是比较适应新型转变需求的,也是有利构建新式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至于服务产业的目的与宗旨,校长认为,主要是使被服务者通过享受的服务后,感觉某种需要得到满足,而服务者也在此过程中获得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愉悦。由于现代社会的物质性发展,学校要提供的服务,除了在传统意义上可以让学生学到的知识以外,不少给孩子选择就读学校的家长们,也在考虑着,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学校,我的孩子在这上学,说出去是自豪还是难为情,即,对学校的选择中渗入了体现身份特征的要素,这就是服务化后的教育面临的困境。虽然这是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但我们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们,是不是也就要把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商品化了呢?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关于教育的优良传统还需要吗?虽然现在的孩子受社会的成人化影响较深,在感情交流上总是多那么几层隔阂了,所以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不是就可以用“时代变了,精神贡献也要以物质供应为基础”的借口,漠视师生之间的感情投资呢?
时代在发展,竞争就会越激烈,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每个群体或个人不可回避的生存法则,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当然也应与时俱进。以服务业来重新定位教育,有很可取的一面,它能促进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地区的教育时刻保持最积极的进取态势。只是我们也要注意问题的两面性,当用服务划分教育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是个施动过程,而实施这个过程的师生之间,是很难再用买卖双方的关系去对等的,因为,教育毕竟是一项关系到人类灵魂的工程,是不可急于求成的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期盼与指引。这个流程中,核心的角色是教师与学生,他们之间最需要的是配合与协作,因为我们应该关注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教与学的操作中,师生间的目标是同向的,而不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那种相向索取的——不是你提供给我满足后,我再为你支付酬劳,而是在有了心灵深处的沟通以后,我们再共同制定一项计划、完成一次探索、最终实现一种目标。
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不可否认,现阶段的我对许多具体的步骤,很缺乏实践的基础,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也过于理想、理论化甚至是幼稚的。但我始终坚信,不论时代让我们教育事业面对怎样的压力与窘迫,作为教师自己仍要保持一颗积极、奉献的心态,在协作的师生关系中、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勇于和学生们一起摸索新的求知之路,一起担起精神付出高于物质追求的教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