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 许欣逸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 许欣逸
小学数学的交流过程是学生思维共享的过程,也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下,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交流互动的学习机会,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小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可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交流的顺序、交流的形式、交流的过程及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入手。
小学数学 交流能力 培养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相关自学要求,并进行相应的指导;接着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带着问题进行自学。在学生充分自学之后,进行组内交流,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已学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最后,进行组际交流,对于学生通过自学或交流探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再进行点拨。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来引导其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能使教师更好地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三年级教学“认识年月日”,我设计了如下预习作业:自学课本第17、18页,思考下面的问题:(1)一年有()个月,一共有()个大月,一共有()个小月;(2)什么是大月、小月?哪个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3)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些大月和小月?(4)通过上网和看书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一些有意义的日子;(5)对你的家庭来说,有哪些日子是值得纪念的?第二天的课上,学生就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热烈参与讨论,他们不但有自己的想法,还能考虑到别人说的,最后提出自己的质疑。在交流和争论中,每个学生都解决了自己的困惑,掌握了新知。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关键时期,如何把学生培养成想交流、敢交流、愿交流、会交流的“课堂小明星”呢?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数学语言交流的方法。如教学“100以内的加法”,问“24+9等于多少?”学生马上回答“33”。我追问:“谁加谁等于33?”学生马上意识到话没有说完整,补充回答:“24加9等于33。”在让学生叙述口算过程时,可引导学生按照“先算……再算……”的顺序叙述。通过这样的训练,既能让学生表达清楚,又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年级时,要培养学生小组内的交流能力,一开始可以同桌两人进行交流,然后逐步发展到小组交流。在交流前,小组成员先要充分地独立思考,然后再与组员分享自己的想法,其他组员倾听并进行补充,最后将每个人的想法进行整合,形成集体意见。通过组内交流,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表达能力的发展,从而也避免了会说的人越来越会说,不会说的人越来越不会说。
第一,要让学生愿意交流、主动交流。我们的教学预设就需要围绕教学目标准备更多宽松的、开放的问题,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思考、发表意见、参加争论的机会,能更合理地解决课堂中的意外事件。随着对问题的深入研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越来越清晰。
第二,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审时度势地作出介入性点拨与引导——可以是对学生出彩观点的“放大”,可以是对学生表达不清的明晰,可以是对学习中重点、难点、关键点的聚焦,可以是对学生遇到的疑点、误点的关注,可以是凸显对“方法”的提炼、“思想”的感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机会。
《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和标准》也把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强调“通过交流组织和巩固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之能“清楚连贯地与同伴、教师或其他人交流他们的数学思维”、“分析和评价他人的数学思维和策略”、“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达数学观点”。
在我们班,每天中午都会抽出10分钟的时间开设“数学小讲坛”,每次都会提前预约一位小主持人,讲解一些本单元的易错题或是拓展思考题;如果有人说“我没听懂”,小主持人就要进一步讲解,直到大家都听明白。或者也可以讲一些相关的数学历史资料或者有趣的数学故事。学生通过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教授给他人,既能提高数学理解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又能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
关注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还应包括学会倾听的能力。然而在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回答正确之后,老师还会再重复一遍这个答案,这就相当于变相地告诉学生,不听同学的回答没有关系,反正老师还会再重复一遍。老师的这种行为,间接地削弱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在我的课上,只要学生回答准确,我就不会再去重复;如果有学生没有认真听同伴的回答,课后遇到问题的,就得再去请教这位同学。当然,不是直接去,而是要写好书面的疑问书和申请条、反思记录等。相信通过这些措施,学生的倾听能力定会不断提高。
总之,教师要极力倡导学生在学习中群体交流、共同探讨,通过给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空间和时间,使每个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张扬,从而使学生在求真、民主、合作、愉悦的良好学习氛围中获得预期的意义建构、能力提升及身心的健全发展,实现“面向全体”、“关注全程”的素质教育目标,推进新课程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