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情趣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2015-02-26 22:17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李红华
新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情趣热情儿童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 李红华

开展情趣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 李红华

所有学科中,语文是最富有思想情趣和文化内涵的。其浓厚的生活感和丰富的情趣内涵,理应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但现实并非如此。究其原因在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是从知识出发设计教学,至于所教对象文化视角的特点如何却很少考虑。要想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喜欢语文,需要以“儿童文化”的视角去观照和挖掘,才能散发出学科原有的情趣和魅力,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我们的语文课堂。

儿童文化 语文教学 情趣

小学语文施教的对象是儿童,教学的内容是适应儿童学习的语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儿童的情怀”,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和情感需要出发,弄清楚儿童语文学习的真正需求,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凭借儿童热爱的语言文字,真正实现情趣化语文课堂的开发与实践,帮助儿童获得自身成长所必需的语文素养。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现在此谈谈自己教学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突破文本,让教学饱含生活的质感

语文学科与生活的交汇纵横交错,可以说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生活、一种生活的体验。而儿童对自然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与生俱来。让儿童的学习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回归、自由情怀的释放,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必然要求。

1.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愉悦。儿童的认知心理决定他们的学习首先是直观和感性的,对事物的认识最好能借助现实的“场景”直接感知。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决定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儿童触手可及的自然与生活,让儿童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去理解和掌握文本的真意。只有如此才能唤起他们对未知领域的兴趣并由此进入积极的学习和探究状态。如学习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因居住在城区的孩子很难看得到燕子的身影,学生对燕子的生活情形一无所知。如果仅从书本上去了解燕子的外形和飞行特点,就显得单调、乏味,学生非但没有学习的兴致,更会对文本中的内容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何来学习的热情?相反,如果带领学生走进广阔田野,让他们去观察一下燕子斜着身子掠过天空、湖面的状态,眺望一下停留在电线上小黑点的身影,他们才会真切地感受小燕子的活泼机灵。这样的学习不光情趣盎然,更给学生一种难以忘怀的体验。既化解了文本内容,也让他们的身心得到舒展,一切都会不言自明,无需教师反复讲述。

当然有时受条件的限制,我们一时无法走进现实的生活世界,这时我们就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记忆及曾有过的体验。可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只有引进“生活”这一活水,使学习过程饱含生活的质感,才能生动活泼,情趣盎然。

2.在想象中感受学习的自由。有位科学家曾说:“对一个孩子来说,想象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生活。”可见,对一个孩子来说,生活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的生活就如死水一潭。学习应该是自由而又充满想象的,唯有如此,儿童的身体与心理才能处于自主、轻松、愉悦的学习状态,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二、植入活动,让课堂富有体验的激情

儿童最反感程序化的学习方式。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正襟危坐地听,只会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儿童的语文学习”需要不时地注入鲜活的活动元素,活跃课堂氛围,如不时穿插表演、游戏、竞赛等活动能让学生享受自由、积极的精神体验。

1.在表演中体验学习的畅快。儿童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语文的精妙之处正是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使学习者加以直观理解。“身临其境”的角色体验,最能唤起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能让他们激情四射,从而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

2.在游戏中释放学习的热情。玩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基本形态,他们热情好动,若能在教学中适时“植入”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特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如男女擂台赛、小组辩论赛等,让学生对学习饶有兴趣。如教学《人类的老师》一课时,由于内容浅显易懂,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男生与女生开展了擂台赛,说说人类从大自然的生物身上,发明创造了哪些东西?学生不仅把课文中的三组例子说得头头是道,更是例举了许多从课外获得的知识,开拓了其余学生的认知视野和思路,同时也享受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竞赛等活动,是儿童的心理需求。通过游戏活动演绎课文内容,不但能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能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三、丰富语言,让课堂充满艺术的韵味

语文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借助形象,向儿童揭示世界的奥秘,培养儿童的理想情操、审美情操,并在其中学习掌握语言文字的。但儿童自有他喜欢的语言表达方式,因而教师教学时要特别留意自己的教学语言,选用学生乐听、喜闻的“本色”语言。

1.在形象的语言中激发学习热情。儿童是在童谣、故事中成长的,他们喜欢富有韵律,纯真质朴而又形象生动的话语。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魅力,只有使自己的语言接近儿童的语言本色。浅显易懂、绘声绘色、模拟逼真的语言才能给课堂注入活力。

2.在肢体语言中唤醒表达欲望。肢体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法宝,年龄越小的学生越需要肢体语言配合教学。肢体语言特有的信息沟通和暗示的作用,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注意力,更能够使师生关系更融洽,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任何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其实都在不经意间运用肢体语言辅助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热情和自我表达的欲望。如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一课,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一会儿向前伸展双臂,模仿鱼儿畅快游玩的场景;一会儿张开双臂,做蝴蝶飞舞的样子;一会儿曲起双臂、弯起双腿做蝈蝈准备向前纵跃的姿态。轻柔的手势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伴着学生朗读,学生是越读越兴奋,越读越有激情。

课堂犹如舞台,教师激情四溢,双眼传神,表情丰富,学生由此受到鼓舞和激励,激起学习的兴致和热情。

四、创设情境,让课堂激发情感的共鸣

语文是一门情感交融的学科,但教学情感的传达要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上,教师要以儿童的立场去解读教材,创设学生喜欢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丰富情感体验,学生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学习。

1.在媒体情境中赋予审美的欣赏。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在语言文字中感受美、欣赏美是语文教学的鲜明特点。相比于文字,他们更喜欢音响和画面。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声、画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成情景交融的学习氛围,产生情感辐射,引起强烈的审美共振。

2.在问题情境中激活求真的探索。追根刨底也是孩子的天性,因为他们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渴望真实地、深入地了解这个世界。一堂课,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起他们探索的热情,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智慧,个性得以张扬。如教学《蒲公英》一课时,我曾这样设问:“三颗种子,你喜欢哪一颗,为什么?”我的原意是想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不能被外界的美好事物所迷惑。但有学生出人意料地说,他喜欢去沙漠和湖泊安家的两颗种子,因为它们敢于创新、敢于冒险。于是“两颗种子死得有无价值?”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热烈而又充满思辩,语文课的情趣也由此显现出来。

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由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唤醒学生求真、求知的欲望。

“教学未见情趣,必不乐学。”这是课堂学习的真实写照。语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儿童特有的文化情怀,才能让师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语文充满关切和喜爱的情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猜你喜欢
情趣热情儿童
热情的树
爱情趣数字
夏虫情趣
“热情”的沙漠
诗词要有情趣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四格情趣
你有没有热情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