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绪的社会归因及对策探讨
——以安徽省肥东县农村初中学生为例

2015-02-26 15:59阚少兴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肥东县中学生情绪

阚少兴

(杭州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杭州 311121)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来自社会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在心理健康问题上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厌学情绪的孳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留在农村的中学生质量下滑趋势明显,厌学情绪高涨。龚玉娥[1]在对浙江省苍南县某校的300名中学生的调查显示,30%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20%的学生不愿上学。李月清[2]在对安徽省南陵县5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中显示,有24%的学生害怕学习,而仅有23%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另外,在李月清、刘伟、叶俊[3]等的抽样调查研究中都显示农村初中学生厌学人数比例都超过或接近1/3,而且农村初中学生的厌学情绪呈现出年级越高,厌学人数比例越大;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这表明厌学成了学生中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

安徽省肥东县在基础教育的格局上近10年来表现为“城兴农衰,私进公退”的现象。即县城公办学校仍然可以保持或增收一些学生,而农村中学萎缩现象非常严重,最近三年初一新生数不到30人的近10所,2013年有4所农村中学初一新生招生人数在10人以下。相反,县城的私立学校发展迅猛,仅圣泉、锦弘、尚真、为民、凯悦这5所私立中学每年的初一新生招生人数之和达到10 000人左右,而2013年肥东县全县的小升初毕业生只有8 000多人,这对于农村中学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总的来说,目前肥东县农村初级中学总体状况是生源质量低,学生数少,厌学情绪弥漫,教师缺乏激情,在社会的关注上偏向于负面性评价。

一、厌学情绪的概念表述及表现形式

有关厌学的概念,王茹[4]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校中的学习兴趣缺乏、态度不端正、有厌恶感等心理感受和行为方式。傅安球[5]等认为厌学包括厌学态度、情绪和行为,是对学习的否定性反应。藤文荣[6]认为中学生厌学表现在上课走神、注意力分散,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不认同老师的教育。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厌学是表现为行为举止上的心理问题,感觉学习枯燥、单调。王冠军[7]等人通过对中学生的MMPI的测量分析表明,厌学学生存在焦虑、抑郁、敏感性、疲劳等心理情绪,人际关系紧张及行为障碍等问题。

二、厌学情绪的社会归因分析

农村初中学生的厌学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与家庭、学校、教师以及社会都有关系,其中社会环境的影响往往起着主导作用,它指导着家庭、学校、教师等因素的影响方向。在日常的讨论中,对于很多问题的讨论终点往往会归结于社会的影响,产生无助感,本文着重探讨社会环境因素对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

(一)社会整体风气挫伤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刘玉敏[8]认为当下社会用人单位对就业应聘学生的苛刻现象此起彼伏,就业环境的不公平事件屡有发生,而学校教育不可能像社会要求那样现实化,导致很多学生的反感。经济的迅猛发展,一方面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一线操作员工从业人员的大幅度减少,使得一般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已经大大低于普通体力劳动者,在农村的学生眼中,与其苦读十数年拿个2 000左右的工资,还不如现在混个初中毕业后出去苦干十年得到的实惠多。再者,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农村适婚青年也面临着买房才能结婚的困扰。因此,“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等思想的蔓延严重挫伤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文亮[9]在对河北某农村中学的调查研究显示,受到社会因素影响(如同龄打工者的影响,电视新闻中大量大学生找工作难,高中、大学高昂的学费等)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占32%,另外还有觉得考不上好大学而想放弃读书的学生占11.6%。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仍然在持续着,有愈演愈烈的倾向。

另外,社会对人的判断标准单一,在评价一个人时基本上是围绕“以钱论人”的主题来进行,这种思想也影响着很多人,网络上《张二狗的故事》得到大量转载和点赞表明对社会对知识的不尊重态度,社会对招聘员工基本上是本着“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思想。所以,迟打工不如早打工,与其在学校学理论知识不如在实践中学门技术等想法不仅深入广大人民的心中,也深入广大初中学生的心中,对那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影响更甚。

(二)人才选拔制度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卢翠红[10]在2010年11月的一份对60位教师的调查中表明,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影响教师唯分数教学的影响占到90%以上。高考指挥棒的效应一路指挥着中小学的教育,初中的教育以升重点高中为主,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还有着“跳农门”的隐含作用,因此,农村初中教育的中心一直是以培养尖子生为主的,不够注重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在这样的统一的考试选拔制度下,导致了农村初中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教师和学生都只是为了适应考高分而不得不放弃各自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统统将自己置身于考试这个尺度之下,教师和家长等人一味的用分数这个单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学生自己也不得不接受这些程式化的教学和评价。在这种人才的选拔和评价制度下,严重打击了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更多地限制了学生的好奇心,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渐渐地失去了创新能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并且像传染病一样的在学生中传播开来。

(三)大众传媒的不正确引导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大众传媒一般包括电视、网络、手机、报纸、书刊等传递静态和动态的新闻信息载体,对于学生来说,受网络、手机等媒体的影响最大,而一些不良的报刊杂志也在学生中传播。由于网络、手机等载体的信息把关不严格,很多不良的信息对学生的毒害性更大,很多学生不能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容易受到一些网络推手(如拆二立四等人)的影响。学生时期是个体成长发育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限于发展的局限性,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出现冲动行为。[11]网络、手机媒体等从业人员为了提高点击率和下载率,丢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为了逐利而追求低俗的文化,内容上多以追求感官感受为主,甚至包括“黄色”“赌博”等内容,从法律上讲,这些都属于教唆犯罪的行为,严重毒害了青少年,使他们产生了厌学情绪,进而放弃学业,误入歧途。另外,在信息的传播上注重速度而轻视质量,虽然说新闻的重点是“快”,但有些从业人员忘记了“快”之前的“真”。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在信息的取舍上偏向于娱乐性的材料,即使是介绍某个知名人物的奋斗故事,也是将大部分的内容放在人物的成功后的描述和一些奇遇等,而对于故事人物在创业过程当中的辛劳往往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这种描写方法很容易误导学生投机心理的发展,认为机遇的作用会大大地超过能力,导致对学习的态度产生偏差。

(四)文娱活动的不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总体上处于停滞状态,近十年来,农村的娱乐活动基本上停留在电视上,当然,最近两三年网络进入了一些农村家庭中,但网络带来的也只是将电视搬到电脑上而已,农村文娱设施的缺乏,相关专业人员的缺失,对农村青少年的娱乐活动没有指引的作用。即使在农村初中学校,相关的娱乐设施仍然很是缺乏,音体美等科目的教学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体育课大多数情况下以完成达标和考试为目的的,学校也很少组织相关的文娱活动。另外,在目前的评价标准中,农村的绝大多数家长和大部分的教师仍然认为娱乐活动对于学习活动来说是不利的,这也就限制了家长和老师主动开拓娱乐活动的思想。农村初中一般处在镇上,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但网吧、桌球室等场所公然接待未成年人,一些销售店也对未成年人销售烟酒等商品,还有极个别的店主为了拉拢学生,用不良的方法诱导学生,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注意力从学习上被转移到社会性活动上来,对学习也就产生了厌恶感。

三、改善农村学生厌学情绪的思考

(一)转变社会风气,改革用人制度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发展的战略任务,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像物质文明建设那样受到同等对待。卢翠红[10]的调查表明,社会的消极因素对教育的影响超过85%。现今,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状况下,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应该提到第一位来,引导全社会形成对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注重民族精神的重新聚合,使全社会人民有正确的信仰。另外,在用人制度上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破除用人单位对聘用人才的各种限制,消除不平等关系和不平等待遇,做到不拘一格用人,一方面减少了用人单位的用人风险,另一方面也减少不正常的人员流动,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乐于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真正做到敬业、乐业。

(二)加强媒体的整合,发挥媒体正能量

政府需要强化对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采取积极措施,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正能量,从正面引导未成年人塑造正确的价值观。[12]因此,需要提高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素质建设,培育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价值引导者。对农村的初中学生来说,看电视是他们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电视改变了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认识,也改变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13]电视媒体在传播知识等方面的效果虽然不大,但是在灌输价值观念上却存在着强大的教育功能,能帮助人们认识社会,形成新的社会生活情境,改变人的社会角色。因此,电视等媒体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不能为了追求“眼球经济”而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手机媒体的从业人员更是良莠不齐,手机信息的传播更加隐蔽,对学生的影响也更深,因此,手机运营商等商业单位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感,主动过滤不良信息,帮助未成年人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正确运用新媒体,发挥出正能量。

(三)丰富农村社区文化生活,引导学生的娱乐活动

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幸福感,肥东县一直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这些农民工经历了城市的发展,开阔了视野。但一回到农村后,往往又回到原来的精神面貌,娱乐活动往往以赌博为主,没有给子女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时间久了,有孩子就盼着父母去进行打麻将等活动,这样自己就能到处游荡了,因此,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文化下乡”、“农村图书馆”等形式如何能够真正起作用还需要职能部门加强指导。肥东县作为“包公故里”,在包公文化的建设上还仅仅停留在如何通过借助“包公故里”来发展GDP的层面上,而如何通过包公文化来提高人民的精神文明素养没有得到重视,因此,通过对包公文化的建设来提高民众的思想,通过在全县开展包公精神的学习以及建设以“包公精神”为主校园文化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学生带动家庭,丰富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另外,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可以通过发展民间体育运动来丰富人们的业余活动,既锻炼了身体,也改善了精神面貌。比如“大邵洋蛇”作为省级非遗文化,如何破除家族的限制,做到发展壮大,值得去思考。其他诸如武术、舞狮子、舞花灯等传统体育项目在肥东县都需要去开发,通过成人思想水平的提高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这样,通过成人和孩子的相互影响,来共同提高思想文化的建设,那么,农村学生的学习情绪被调动起来,厌学情绪也就降低很多。

(四)加强社区工作对学生的干预,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在肥东县农村能看到的和学生有关的单位有“关工委”和“留守儿童之家”,从平日的观察来看,这两个单位都没有实质性的活动,“关工委”基本上有一些退休的老同志组成,每年也就到学校给学生做个报告,“留守儿童之家”基本上都是关着门,没有什么活动,基本上是摆设。“关工委”全称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从名称上看是个完全为未成年人服务的机构,作为一个社会机构,其工作应该从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入手,比如监督网吧、桌球室、百货零售点等单位,确保未成年人的安全,为校园周边的环境整顿发挥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之家”这个活动中心也是一直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成了应付上级部门检查的摆设,如何让“留守儿童之家”发挥出作用呢?可以通过乡镇文化站、招募志愿者等方式来管理儿童之家,让“留守儿童之家”真正成为农村儿童活动的主要阵地。利用“留守儿童之家”来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共同探讨未成年人的烦恼事,帮助他们提高应对困难的能力,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社会原因对农村未成年人厌学情绪的因素不容忽视,社会风气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是从改变未成年人能够接触到的生活环境入手,为未成年人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与周边生活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的兴趣,降低厌学情绪。

[1]龚玉娥.农村中学生厌学问题及研究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0(32):8-8.

[2]李月清.农村中学生厌学状况的分析和对策[J].科技资讯,2010(21):190-191.

[3]刘伟.湖南省沅江市农村初中学生厌学情况调查研究[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09(4):012-012.

[4]王茹.中学生厌学成因透析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5):020-020.

[5]傅安球,聂晶,李艳平,等.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1):22-23.

[6]滕文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A02):195-198.

[7]王冠军,景艳玲,石少波.57例厌学中学生MMPI测试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3):136-136.

[8]刘玉敏.新时期学生厌学情绪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6(12):101-104.

[9]张文亮.农村中学生厌学状况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10]卢翠红.初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以莱阳市三所初中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3(10):51-52.

[11]王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1):023-023.

[12]檀传宝.大众传媒的价值影响与青少年德育[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13]陈先红.论新媒介即关系[J].现代传播,2006(3):49-49.

猜你喜欢
肥东县中学生情绪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开办“包公家宴职工食堂”安徽肥东县擦亮廉政品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关于肥东县“党建+ 电商扶贫”的思考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关于肥东县新型城镇化的调查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