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2015-02-25 11:38孔一霖,王平
学术交流 2015年11期
关键词:十八大中国梦

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发展的新特点

孔一霖a,王平b

(东北师范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政法学院,长春 130000)

[摘要]精神文明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依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追求的目标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系列讲话,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主要特点是:把精神文明与“中国梦”“新常态”“四个全面”有机结合;把精神文明与生产、消费、交往和自我改造结合;在精神文明内容中注入中国元素;强调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精神文明素养等。

[关键词]十八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07-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政府回应制度化研究”(15CZZ015)

[作者简介]于健慧(196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教授,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宣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时深刻揭示了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重要条件这一真理。我们党基于对社会主义特征、本质的认识,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就提出和始终坚持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党中央对精神文明理论深入探索,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表系列讲话,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形成了涵盖社会主义建设诸领域、社会生活和党内生活各方面的系统理论。精神文明理论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具有贯通性、统领性、针对性、继承性和前瞻性等特点,是总书记治国理政大思路的核心内容和思想精髓。本文将从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关涉领域、内容创新和实施要求等方面对精神文明理论的新特点加以阐释。

一、将精神文明提升到党和国家全局性工作的战略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谋划中国社会未来发展时,把精神文明纳入到治国理政大思路中,将精神文明同党的奋斗目标、中心工作、战略布局、工作思路等高度融合在一起。

(一)精神文明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一百多年来几代中国人为之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的理想,中国人民逐梦的历程充分显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和阐述中国梦时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153在阐释精神文明与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必须与当代中国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晰读出中国梦的深远意蕴。中国梦的实现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意味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意味着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在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可以说,实现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梦,也是摆脱贫困的梦。但是单独的哪个方面都不是中国梦的全部,实现中国梦,既要物质充裕,也要有道德、知荣辱,就是物质和精神要双丰收。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并且相互促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展示“社会主义大国形象”,“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2]161,这是精神文明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完美体现,是中国梦完整的价值追求。

(二)精神文明与经济新常态

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终结单纯追求GDP即经济增长速度而提出的发展新理念。常态是事物发展量变阶段的特征,质变过程又是新的量变的开始,因此,常态和非常态是事物发展的两种形态,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经历过两种非常态发展状态:一种是受到政治严重束缚的经济发展,因为违背经济规律,很难有比较快的发展;另一种是缺乏制度、秩序、规范的发展,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是把人的思想束缚彻底打开和把创造活力激发出来所必须的,但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解决出现的问题。新常态是针对发展中的问题提出的,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和社会基本矛盾运行理论。新常态的突出特点是注重基础、注重质量、注重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全党同志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208,“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2]209。这些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新目标等既是精神文明的要求,也是精神文明的产物。实践证明,人们的文明素质提高不起来,单纯追求速度的片面发展问题、速度和质量不能兼得的问题,为了地方局部利益损害生态的问题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三)精神文明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与中国梦和新常态发展密切相关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分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从严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份视察江苏时首次提出的。“四个全面”既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要求,也是新常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精神文明既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动力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激发与生产力相关的一切要素的活力,同时,“这种活力又必须是有序活动的”[2]93,这就“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2]93。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需求满足、能力发展、文明素质提高和实现社会公平的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利益关系方面的体制制度调整,更是精神文明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讲话时指出,改革的障碍主要还是来自思想观念方面,转变思想观念需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2]87,要敢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以积极主动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措施”[2]87。包括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必要的制度规范,但制度和规范不可能无缝隙和无弹性。人的素质,特别是精神文明无疑是深化改革重要目标和支撑条件。全面依法治国是总结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同时,必须提高执法机关、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宣传教育”[2]141,提高全体人民“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2]141。毫无疑问,全面法治依赖全民法治精神的培养,某些消极后果的消除也需要精神文明的力量。从严治党,要严肃纪律,并一以贯之,特别是在党的作风建设存在突出问题的情况下,“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因此,必须要求党员干部将遵循“三严三实”作为为官之道和行为准则,提振精神状态,锤炼良好作风。党的纪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觉性,因此,努力创造党内生活的生动活泼局面,提高党员理论水平和精神境界,既是从严治党的内容,也是从严治党的目标。

二、将精神文明辐射到生产生活各环节

关于精神文明发生和影响的领域,一般认为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包括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部门。物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问题一般会归于管理不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精神文明的内涵、辐射的领域都作了拓展,并且注意了精神文明的细枝末节。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各领域,生产、消费、交往各环节,以及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外显行为等。

(一)生产和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违背人类文明,指出资本主义穷奢极欲的浪费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导致的对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浪费,并预见到未来的文明劳动的恢复,提出劳动者占有劳动资料的有计划劳动不仅可以焕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也可大大减少有害劳动。虽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我们也反对浪费,主张节约,但主要还不是从政治和政权建设方面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强调了生产过程的精神文明,认为生产过程的文明就是文明劳动,快乐劳动,对环境和生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将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纳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以全新的生产理念、全新的产业格局、全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2]212。消费过程的精神文明就是珍惜劳动成果,科学消费、有度消费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2]363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虽然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极大改善,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稀缺,发展和改革的困境仍需要我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地积累物质财富和资源。

(二)人际交往环节的精神文明

交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文明是人类交往从地域到世界一体化的过程,共产主义是人类交往必然产生的结果。交往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甚至把交往关系等同于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和阶级走向消亡的进程中,人们的交往关系还要坚持一定的原则,这就是人民利益、党的利益、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的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交往关系由于政治关系的变化有了较大发展,但也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原则性的缺失,导致权钱交易、权权交易,导致党内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某些庸俗和腐朽现象大量发生。比如名目繁多的请客送礼,还有同学、同行、同乡、同事等小圈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坚决反对党内生活庸俗化”,要不断“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3]。共产党员、党的干部要以组织纪律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原则,建立各种交往关系,也要通过改变用人标准,选人标准,使人际关系真正纯洁起来。

(三)自我改造中的精神文明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这两个条件显然不是在两个过程中完成的,而是在社会改造过程中同时完成了对人的改造。我们党一直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但很少是从生活情趣、人文素质等方面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一些党员干部搞特殊化,追名逐利、贪图享受,铺张浪费、生活奢靡等问题,指出发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思想缺钙导致精神境界低下,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提高思想境界和培养健康生活情趣,崇尚高品质生活,脱离低级趣味。习近平指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4]。

三、在精神文明内容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

对待传统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剔除古代文化糟粕,吸收其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必要条件。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古为今用。邓小平提出要用中国历史教育青年,他说,“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5]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弘扬中华文化作了以下表述: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新的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虽然我们从来都没有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但是,对传统文化肯定的连续性和具体要求却存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提出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同时,又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纪念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师生座谈、“六一”儿童节与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师生座谈等讲话中,特别谈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2]158。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对世界历史和文化的伟大贡献,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2]164。他要求青少年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注重道德修养,“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2]173针对大众层面的宣传教育,他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线,把传统文化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环节。

四、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

(一)切实加强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作用

精神文明在实施层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指导,坚持主旋律宣传,坚持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取得一定成绩,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相匹配的局面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面,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坚持宏观和微观一起抓,舆论宣传和解决实际问题一起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宣传思想工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2]156,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各领域要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要努力传播正能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和文学艺术作品。

(二)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切实成果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成果比较丰富,从“感动中国”到“最美精神”全社会处处彰显思想道德的正能量。但是,我们必须正视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利益分配问题引发的社会公德丧失、价值观扭曲等问题严重影响和阻碍了思想道德建设的步伐。要重视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将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每个人,激发和培养每个人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6]要坚持治理和建设并重,关注党员干部思想作风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问题,采取边治理,边建设,关注大是大非,也不忽略工作生活细节,从基础工作、基层工作和特殊行业、特殊人群抓起,严肃认真,不留死角。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以“钉钉子”的精神做好工作,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做精神文明的表率。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康的生活情趣,在全社会引领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参考文献]

[1]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事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21(1).

[4]习近平.党员干部要以道德力量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EB/OL].(2014-05-11)[2015-08-24].http://www.wenming.cn/specials/zxdj/dangqunluxian/yw/201405/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6.

[6]习近平.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EB/OL].(2013-11-28)[2015-08-2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8/c_118339435.html

〔责任编辑:余明全程石磊〕

政治学研究

猜你喜欢
十八大中国梦
十八大以来中国工会工作现状探析
基于党的十八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发展探讨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大众化研究综述
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新特征与新挑战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