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在两种哲学范式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2015-02-25 11:38赵志勇,赵恬一
学术交流 2015年11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列宁

列宁在两种哲学范式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赵志勇a,赵恬一b

(吉林师范大学 a.马克思主义学院;b.政法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摘要]列宁在不同的哲学范式时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同解读,构成了一个生动的思想飞跃。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范式时期,列宁总体上仍然采取了传统唯物主义的思路,因此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般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的推广应用。而在《哲学笔记》范式时期,列宁通过系统研究黑格尔逻辑学,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的飞跃,将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以人的感性活动为解释原则、与“愚蠢的唯物主义”即直观唯物主义截然不同的新世界观。

[关键词]列宁;哲学范式;黑格尔;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A82[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5-10-10

[作者简介]张宝英(1967-),女,山东诸城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社会发展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在历史唯物主义生成机理研究中,列宁的相关阐述具有重大而独特的思想价值。这是因为,列宁在自己不同的哲学范式时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不同解读,构成了一个生动的思想飞跃;甚至可以说,列宁以个人哲学思想演进的方式,先行构画出了从第二国际一直到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转向”的哲学史脉络,也就是从直观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跃迁的脉络。[1]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们从政治思想发展的角度,将列宁思想划分为1894-1903、1903-1914、1914-1917和1917-1924年四个阶段[2]307,本文则主要从哲学世界观变更的角度出发并立足《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以下简称《笔记》)所代表的两个范式时期,专门考察列宁历史唯物主义观的跃迁。

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范式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于《唯批》都有着未经反省的直接肯定,他们认为这部著作继梅林、普列汉诺夫、狄慈根之后,使得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得以进一步系统化,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这种根深蒂固的看法甚至到了哲学教科书改革运动之后仍然没有被认真清算。所以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首先以列宁后来对自己《唯批》时期思想的严厉检讨作为研究的开端。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写到:“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半个世纪以来,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理解马克思的!”[3]151这一批评发聋振聩。然而以往人们只是把列宁在这里的批评对象视为普列汉诺夫、梅林、拉法格、狄慈根等第二国际(时期)理论家,正因如此,就使得《唯批》在他者的掩护下逃过了被检视的劫难。

现在我们就把列宁的批评运用到列宁自己身上。事实上,列宁在钻研和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之前,早已经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其最主要著作《资本论》发表过成形的看法。从时间上考察,《唯批》写成于1908年,列宁通过研读黑格尔著作而发生哲学思想飞跃是在1913年底,《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则写成于1914年。所以,我们把1908(及之前一段时间)-1913年称作列宁哲学思想的“《唯批》范式时期”。1913年底之前的列宁,正如他所批评的普列汉诺夫一样,实际也是个“没有理解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个时期,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主要体现在1913年之前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和《卡尔·马克思》当中。例如,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认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4]311再如,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列宁在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机制时,反复说明这是“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进行“应用”“推广”[4]423的结果。

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思路与《哲学笔记》中的思路截然不同。《唯批》范式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只是“一般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的“推广”;换言之,已经有一个作为大全真理的“总唯物主义”走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前面、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先验条件”而存在。显然,支配这种理解方式的,正是列宁在《唯批》一书中所坚持的(本质上还是直观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唯批》以物质第一性为根本原则,进而在物质第一性的基础上来说明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质:“一般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真实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感觉、经验等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不依赖于人类的社会意识。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应。”[4]221列宁将“一般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并列比对,认为“在这两种场合下,意识都不过是存在的反应”;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包含和演绎关系。这种看法上承梅林、普列汉诺夫,下启斯大林、苏联范式哲学教科书,并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世界观奠定基础,但是它唯独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哲学笔记》)对新唯物主义的阐发。在我国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何解马(马克思)”问题已经被凸显出来,不过学者们关注的主要层面是应“以康解马”“以黑解马”“以恩解马”“以西解马”抑或“以苏解马”的争论,而对于列宁《唯批》与《哲学笔记》之间思想张力的理论资源缺乏发掘意识。实际上,《唯批》所要立论的主旨是“反应是对被反应者的近似的正确的复写”[4]219,这一特征恰恰是马克思所揭露的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对对象只是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5]54,恰恰是恩格斯所揭露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只限于证明一切思维和知识内容都应当源于感性经验。”[6]364

二、《唯批》范式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与《资本论》总方法解读之间的冲突

上一题目的研究结论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列宁在《唯批》范式时期将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为一般唯物主义在社会领域的推广应用;二是《唯批》思想范式时期的这一历史观并不符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涵义。为了具体论证上述判断,现在我们引入列宁在《唯批》时期对《资本论》方法的研究作为分析案例。由于《唯批》范式的世界观并非马克思本人的世界观,因此当列宁以《唯批》范式的世界观作为解读马克思著作的思想前提时,其结果必然陷入逻辑背反之中。《唯批》范式时期列宁对《资本论》的研究结论与《唯批》的世界观性质互相排斥,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同样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列宁通过阅读《资本论》又获得了理解新世界观的另一种维度,即真实意义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维度。该文强调了恩格斯反复强调的立场:“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马克思则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4]312在这里,列宁把资本的真正本质不是理解为自然物而是理解为社会关系,这是《资本论》总的、最核心的方法论,它根基于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但从《唯批》范式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中,推不出这一方法论。因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推演法是将适用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应用到社会领域,比如用对立统一规律解释劳资关系,用质量互变规律解释资本积累,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解释共产主义的未来实现等等,但从“普遍自然规律”中根本无法得出“从物的关系中揭示人的关系”的《资本论》总方法。反之,只有从被正确理解了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中才能推出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的含义,是对世界进行历史化理解,其与《资本论》总方法的关系是“世界=历史→资本=社会关系”[7],即:通过将现实世界理解为人类实践产物的新世界观,而达到对资本这一世界之物的社会关系本质的洞察。在新世界观看来,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已经彻底地改变了“自在之物”的面貌,从而使得原始的自然世界变成了属人世界,不仅商品、货币、资本,而且现实世界当中的一切存在都已经转化为历史的存在、社会关系的存在。概言之,只有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世界观,才能够推出这一方法论,即从对世界的历史化理解中推出对资本的社会关系化理解(世界=历史→资本=社会关系)。正是通过这一新世界观,马克思才穿透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迷雾,将这些“物”合理地解释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的作者只能被动认可《资本论》的这一总方法,但他无法说明这一方法与马克思新世界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可见,《唯批》哲学范式下的世界观理解以及相应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与《资本论》总方法解读之间,存在着根本性质上的冲突。

三、《哲学笔记》范式时期对黑格尔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重新认识

列宁从1913年底开始,主要是通过系统钻研黑格尔哲学的路径,使自己的哲学思想发生了从一般唯物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飞跃。《笔记》中有一个标志列宁思想飞跃的经典论断:“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3]235这个论断说明列宁在《笔记》中理解新唯物主义的思路与《唯批》正相反对,即:不再是从“一般唯物主义”中推广出“新唯物主义”,而是从“聪明的唯心主义”中探源“聪明的唯物主义”。这就意味着在《哲学笔记》范式时期,列宁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

摘要这种全新的认识集中体现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和《黑格尔<历史哲学讲演录>一书摘要》两部研究笔记中。为了紧紧锁定列宁在这一哲学范式时期实现的思想变革,我们将上述两部文献中关于黑格尔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重要判断集中整理于下。

1.“‘人因自己的工具而具有支配外部自然界的力量,然而就自己的目的来说,他却服从自然界。’‖黑格尔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3]159这里列宁摘抄的立意在于确立“人——目的与工具——自然界”的否定性改造关系,其中人的主体性因素是枢纽、中轴。

2.“历史唯物主义,是在黑格尔那里处于萌芽状态的天才思想——种子——的一种应用和发展。”[3]160这一论断是列宁从“旧唯物主义出发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向从黑格尔哲学出发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转变的标志性话语。它在语言形式上与“一般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论”形成鲜明对照。

3.“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引进认识论时,是直接和黑格尔接近的。”[3]181-182与《唯批》向旧唯物论接近不同,《哲学笔记》侧重汲取的是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思想。

4.“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3]183这个思想是对《唯批》“物质决定意识”主旨的扬弃;《笔记》要求从人能动地创造世界的主旨来重新理解意识的意义。片面地强调物质第一性原理,并不是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

5.“‘人为了自己的需要,以实践的方式同外部自然界发生关系……’︱在黑格尔那里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胚芽。”[3]274历史唯物主义的要义在于“人对世界”的实践改造,而不在于“物质对社会”的机械作用。

6.“历史哲学所提供的东西非常之少……正是在这个领域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向前迈了最大的一步。”[3]277这里列宁进一步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事业正是对黑格尔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发展。

从列宁的上述摘抄和相关批注中我们发现,他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前提的理解发生了一个根本的倒转:从《唯批》范式时期的“一般唯物主义的推广应用”理解,转变为《笔记》范式时期的“黑格尔天才思想萌芽的应用和发展”理解。通过《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研究,列宁反复强调在黑格尔关于人的目的性活动对外部实在的否定性变革的思辨中,才真正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列宁从《唯批》到《笔记》的心路历程,可以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出现多次的“纠正”回合的微缩模型。第一个回合,从马克思《神圣家族》中限于从物质本体论的角度批判唯心主义,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唯心主义能动性高于旧唯物主义的明确阐发。第二个回合,从第二国际理论家(以及接受了普列汉诺夫观点的《唯批》作者列宁本人)的经济决定论,到《哲学笔记》的“聪明的唯物主义”。第三个回合,从斯大林模式哲学原理教科书的辩证唯物主义,到苏联认识论学派的“辩证法就是认识论”学说。第四个回合,从中国计划经济年代照搬苏联而来的哲学原理教科书,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教科书改革运动。第五个回合,从当前一些中国学者批评“教科书批判情结”而继续为辩证唯物主义辩护,到哲学界总体实现的以历史唯物主义重新定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大转向。

哲学史上反复出现的这种惊人的“循环”,要求我们对于以直观唯物主义立场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心理根源做一个彻底的检视。首先,总是从所谓“一般唯物主义”中来推论出历史唯物主义,构成这种心理倾向的主要有两个内在相连的原因。一是人们恋恋不舍地追求“根基”的形而上学本性使然。坚持“自然唯物主义”、“一般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的人们,始终摆脱不了还原论(将意识还原为物质、将社会还原为自然),从而无论如何要为历史唯物主义强加一个“物质”根基。二是线性演绎的形式逻辑思维习惯使然。总是先预设一个作为绝对真理的大全、一般、总体,之后再从中“必然”地引申出局部、特殊、部门的合理性来。其次,除了这两项较为纯粹的思维方式的原因之外,不同时期的“一般唯物主义”之形成还受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深刻影响。最典型的就是苏联的“二唯”教科书,它的形成背景是高度紧张的国际环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高度专制的政党政治,因此从代表普遍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来推演“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保证苏联模式的绝对合法性,就成为意识形态建设上的必然要求。比如斯大林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是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8]177这一表述是对梅林、普列汉诺夫、《唯批》哲学的直接继承。以往哲学史家们往往批评“斯大林一直不重视列宁的《哲学笔记》”[9]201,但是毋宁说是斯大林的行动需要而非理论缺陷,使得他对《笔记》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理解丝毫不感兴趣。萨特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非常深刻,他说“列宁的唯物主义哲学(指《唯批》——引者注)是一种自然主义的、前批判的、前康德和前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但这种哲学具有神话的功能,它可以帮助无产者成为革命者”[10]132,这种看法同样适用于斯大林。用前康德性质的形而上学来保证真理的绝对性质,就能够使得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前景获得一种自然必然性的信念,这就是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意识形态职能。

回到本文的主题,列宁在《笔记》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理路的看法,出现了一个从旧唯物主义出发到从唯心主义出发的“哥白尼倒转”。《笔记》从黑格尔哲学的抽象能动性入手来追寻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真正基石,从而将人的实践性存在、历史的改造性发展作为新世界观的解释原则,进而与《唯批》坚持的“物质决定意识”的世界观划清了界限。以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总是把《唯批》作为“标准”来阐释新世界观、把《哲学笔记》中的命题作为对《唯批》的补充;但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二者在思维范式上是根本不同的,前者并未超出直观唯物主义范畴,后者才真正达到了新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

四、《哲学笔记》范式时期的《资本论》的再解读

最后,我们对应前文“《唯批》范式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与《资本论》总方法解读之间的冲突”部分的论证方案,再以研究“列宁《笔记》范式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与《资本论》方法”二者之间的同一性为案例,强化对本文基本见解的阐释。

前面我们提到,列宁在《唯批》范式时期的《资本论》解读,其隐含推论不可避免地会与当时的世界观理解发生冲突。而到了《笔记》时期,列宁带着对《资本论》的先行阅读体会,再返回到黑格尔的《逻辑学》之中,从而获得了令其倍觉亲切的归家之感。列宁是在《资本论》与《逻辑学》的研究互动中写作《笔记》的[11],他以黑格尔逻辑学为参照来研究《资本论》,认为《资本论》的思维不是形式推理,而是把握住全部运动表象的辩证思维。但这里的“辩证”,并不是靠感官来确认的客体联系、发展,而是思维自觉到思维与存在矛盾的概念运动,是概念的内生性演化。所以,辩证思维即“反思”,它不是指向外部实在,而是指向反映事物关系的思想。[12]这时列宁关于《资本论》思维的阐释主要体现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和《谈谈辩证法问题》三部笔记中,核心批注主要有:

1.“‘普遍……是自身还包含着特殊东西的丰富性的普遍。’‖参看《资本论》。”[3]83

2.“黑格尔对推理的分析,令人想起马克思曾在第1章中模仿黑格尔。”[3]148

3.“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3]151

4.“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这种唯物主义从黑格尔那里吸取……并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3]290

5.“从(商品)这个最简单的现象中揭示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3]307

6.“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3]308

以上论述可以概括为两个内在相关的判断:一是《资本论》的逻辑是继承发挥黑格尔《逻辑学》的成果;二是在《资本论》当中,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相统一。这里我们从采取《唯批》范式的研究者与采取《笔记》范式的研究者对于“三统一”问题的不同处理入手,来深化理解列宁在《笔记》中所取得的《资本论》研究成果。

按照《唯批》范式也即后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范式来理解“三统一”,其思路可以概括为“包含和演绎”,即“大圈套中圈、中圈套小圈”:其一,认为辩证法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类认识三大基本领域;其二,将普遍规律“应用”到这整个世界中的人类认识的“子领域”,即衍生出辩证认识论;再次,认识论进一步细化到认识的“子领域”即逻辑中,就衍生出辩证逻辑。[13]这种思路正是从“辩证唯物主义”演绎“历史唯物主义”的《唯批》范式在《资本论》方法研究中的直接体现,它远离了《哲学笔记》中列宁的本意。

《笔记》中所体认的《资本论》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三统一,不是在 “愚蠢的唯物主义”即直观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得出的,而是在“聪明的唯物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得出的。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赋予概念以历史性的内涵,这是理解“逻辑学就是辩证法”的关键。形式逻辑是抛开思想的内容,对思想进行纯粹形式的推理,因此并不包含历史性的真理;辩证逻辑则是内容的自我展开,是人类思维对历史性真理的认识与再现。《资本论》的概念运动(逻辑学),是现实历史经过马克思的思维把握之后的语言表达,历史运动赋予了概念内涵式(辩证法式)的展以根本动力。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从主体实践、从改造活动的方面去理解对象,因此时刻是以“历史活动中的主体,用历史过程中的眼光,去认识历史活动中的产物”[14]的态度来看待经济现实,这是理解逻辑学就是认识论的关键。《资本论》的经济范畴及其逻辑体系,是通过彻底的认识论自觉而建构起来的,马克思明确将《资本论》作为对经济现实的理性具体再现,而不是作为思维与存在无意识同一的白板式反映。针对这一思想,列宁通过摘录黑格尔论述的方式给与了充分肯定:“‘只有在思维规定和概念规定中,对象才是它所是的东西……’‖‖这是对的!”[3]194。对象不是一个与人无涉的自在之物,而总是思维、概念所把握到的“为我存在、人化的客体”,因此辩证法必须诉诸主客体关系的矛盾运动。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扬弃了以感官来确认实在运动的素朴辩证法,而将辩证法定位于思维通过概念运动来把握实在的认识论,这是理解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的关键。列宁指出:“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用概念的逻辑来表达它。”[3]216也就是说,依靠眼睛来指认“飞矢”等实物是运动的,还仅是感性直观,而不是对运动的辩证把握(值得反省的是,直到今天我国的哲学原理教科书还是通过让学生看河水流淌来论证“世界是运动的” );只有通过概念运动的方式理性再现出“飞矢”运动的本质,才是真正的辩证法。所以,《资本论》的辩证法绝非体现在对经济对象运动的感官确认上,而是思维通过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中介,来实现对于经济存在的本质性认识。总之,使《资本论》的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真正实现三位一体的,只能是《哲学笔记》范式时期所体认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孔扬,姜大云.《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中的枢纽地位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3).

[2]余源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历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孔扬,姜大云.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目的论的真实关系——从马克思对“异化”范畴的三次运用来看[J].长白学刊,2013,(1).

[8]斯大林文选(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9]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0][法]阿尔都塞.列宁和哲学[M]//陈越.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1]孙正聿.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中的《哲学笔记》[J].中国社会科学,2012,(9).

[12]贾丽民.反思达致真理:马克思《资本论》思维方式意涵[J].学习与实践,2013,(4).

[13]高飞.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主线[J].长白学刊,2014,(2).

[14]孙利天,张岩磊.“中国梦”的民族特点和世界意义[J].长白学刊,2014,(2).

〔责任编辑:余明全曹妍〕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黑格尔列宁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