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质高等教育招生本地化现象研究
——基于“211院校”招生计划的调查

2015-02-24 03:51陈耐帅
现代教育论丛 2015年5期
关键词:族群贡献率生源

陈耐帅 苏 浩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招生本地化现象研究
——基于“211院校”招生计划的调查

陈耐帅 苏 浩6

我国优质高等教育领域(以“211院校”为代表)存在本地化现象,各省优质高等教育的招生本地化程度与各省学生优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密切相关。我们可以用本地化率、本地院校贡献率、本地族群率这三种指标来衡量一省招生本地化的程度。其中,本地族群率这一指标在反映招生本地化与入学机会的关系上具有优势。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贵州等省招生本地化较为严重,而浙江、云南等省份则存在“被本地化”情况。为此,可通过拓宽高校经费渠道、改革招生方式、增强高校对地方的服务意识等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优质高校;高考招生;本地化;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中的高等教育的招生公平备受关注。这是因为高等教育会给受教育者带来更好的工作,能够使受教育者由此得到更好的社会待遇和资源,其中优质高等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也正是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得到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而高校为获得或回报地方的支持,便在招生时倾向于招收本地学生,于是导致了招生本地化现象。目前,我国高校在招生时是以省(包括直辖市、自治区,下同)为单位,通过招生计划的方式进行招生的。关于招生本地化的研究大都是以具体的某一所或几所知名高校为研究对象,只能反映出各省学生进入这一所或几所高校的机会,难以从宏观层面上反映各省学生总体上的优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情况。因此,本研究选取了118所“211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以省为单位,力图通过各省①的招生本地化情况来反映学生的入学机会情况。

一、两个基本概念的界定

优质高等教育和招生本地化是本研究的两个核心概念。为研究的顺利进行,须对这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一)优质高等教育

优质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概念,目前为止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去衡量一所学校优质与否。在本文中,为了研究方便,我们选取“211院校”作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的代表。“211院校”在经费、科研、师资及基础设施建设上在国内都处于优势地位,在各种高校实力排行榜中,它们的排名均在前150名。[1]而且,“211院校”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倾向于这些学校的毕业生,这直接反映了“211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可以说,“211院校”是我国优质高等教育的代表和主体,以“211院校”为研究对象是可以反映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招生本地化情况的。

(二)招生本地化

招生本地化是指高校招生时在招生指标上对本地学生的照顾和倾向程度,对本地学生的照顾和倾向程度大则招生本地化较严重,对本地学生的照顾和倾向程度小则招生本地化不明显。一省的招生本地化在本文中是指在本省的高校的招生本地化的总体情况,即将本省所有高校看作一个整体和这个整体招生本地化的情况。

二、由三项指标看招生本地化现象

我们说一个地方存在招生本地化的现象,那必然存在去判断和检验这一现象的指标。招生本地化的主要表现是向高校所在省投放过多的指标。这里的“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是绝对的“多”,有时是相对的“多”。根据对“多”的不同理解便延伸出了不同的衡量指标。

我们对“211院校”(中央音乐学院除外)2012年的分省招生计划进行了统计,其中东部院校76所,中部院校17所,西部院校25所;部属院校74所,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院校 16所,地方院校28所。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对各省“211院校”招生本地化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

(一)本地化率

我们将本地化率定义为本省“211院校”在本省招生指标的总和与其总招生指标数的比率。例如黑龙江省,该省共有4所“211院校”。2012年,这4所院校的总招生指标数为17150,其中在黑龙江省的招生指标数是 7257,则黑龙江省“211院校”招生本地化率为42.31%。

本地化率是在分析招生本地化现象时最常用的一个指标,在一些研究和报道中,大都采用这个指标。如《大学招生本地化的宪法学分析——以南京大学为例》、《全国重点大学招生“本地化”的几点思考》、《高校招生本地化如何突围》、《用制度破除重点高校招生本地化》、《重点大学招生“去本地化”》等在研究本地化问题时都采用了这项指标。[2][3][4][5]2012年度我国各个省招生本地化率见表1。

(续表1)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度各省的本地化率从12.45%到81.86%不等。本地化率的平均水平为44.59%,有15个省超过了平均水平。

(二)本地院校贡献率

本地院校贡献率是指本省“211院校”投放在本省的招生指标与全国“211院校”在该省招生指标总数之比。它反映的是本省“211院校”对本省入学机会的贡献程度。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2012年共获得16218个“211院校”的招生指标,其中本省4所“211院校”提供了7257个指标,占到了总数的 44.75%。也就是说黑龙江省 44.75%的“211院校”入学指标是由本地自己提供的。各省本地院校贡献率及其入学机会的基本情况见表1。本地院校贡献率和本地化率这两个指标反映的是本地院校给本地考生招生指标的绝对数情况,它们难以反映招生指标与本地考生的数量关系,也就是有如下情况:有的省本地化率和本地院校贡献率都比较高,但是由于本省考生数量较多,即使本省院校在招生时对本地考生进行了很大的照顾,但仍然难以使本地考生的入学机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不能说该省的招生本地化较为严重。由此可见,这两项指标在反映某省招生本地化情况时有很大的局限。

(三)本地族群率

在本文中,我们将本地族群率看作本地院校在招生过程中给予本省考生的指标总数所占本省考生总数的比例。再以黑龙江省为例,该省 4所“211院校”2012年投放在黑龙江省的招生指标总数为7257,该省考生总数约为210000,则黑龙江省“211院校”在招生过程中的本地族群率为3.46%。

从表 1可知,各省的本地族群率在 0.38%到9.94%之间。本地族群率如果高于本省考生占全国考生的比例,则意味着本省的院校向本地考生投放了更多的指标,本地考生将得到更多的入学机会,反之亦然。由此可知,本地族群率在反映某省学生的入学机会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是反映一省招生本地化情况的理想指标。

三、“本地化”与“被本地化”并存现象

从总体的情况来看,我国在优质高等教育的招生中本地化现象较为普遍。在这种情况下,有一部分省显得较为“冤枉”。这些省大都“211院校”较少,考生人数较多,而其他很多省份又由于招生本地化较为严重,没有向这样的省提供足够的指标,导致这些省考生的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相对较小。这些省的高校增加向本省的招生指标,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本省考生小得可怜的入学机会。相对而言,这种行为是被动的。这些“情非得已”的省的“本地化”,我们可以称之为“被本地化”。如河南省,仅有一所“211院校”,该校2012年有54.46%的指标是给的本地考生,这看似是一种本地化行为。但实际上,该省考生的“211院校”入学机会仅有3.15%,远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该校的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弥补本省考生在入学机会上的弱势,是一种被动行为,因此不能将其归于招生本地化省份之列。

(一)“被本地化”省

“被本地化”省是表面上存在本地化现象(比如它的招生本地化率或本地院校贡献率都要偏高),但实际上这往往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表现在其本地族群率要小于本地考生所占全国考生的比例。2012年我国各省招生本地化率、本地院校贡献率的平均水平分别为:44.59%、36.69%。我们将本地化率、本地院校贡献率高于全国水平,而本地族群率又小于其考生所占全国考生的比例的省份筛出,可以得到“被本地化”色彩比较明显的省份,包括浙江省、云南省、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辽宁省、福建省、陕西省、四川省、湖北省、江苏省、江苏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二)本地化省

在衡量一省的本地化情况时,由于本地化率和本地院校贡献率的局限,我们采用本地族群率这一指标。如果一省的本地族群率大于该省考生所占全国考生的比例,我们则认为该省的本地化情况较为严重。反之,我们则认为该省不存在本地化的问题。由表 1我们可以得出,招生本地化较为严重的省市有贵州省、黑龙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天津市、北京市、上海市和青海省。这些省市考生的“211院校”入学机会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招生本地化的不正当性理由

对于招生本地化的不正当性,有着公民的平等权利说、生源质量说、经费支持说等立论依据。

(一)公民的平等权利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2款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46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章第9条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宪法和法律的精神早已深入我们的内心并在其中生根发芽,因此高校招生应该追求本地和外地考生同等对待。

(二)生源质量说

关于招生本地化一直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即生源质量说。这种观点认为高校在制定分省计划时考虑的是生源质量,是因为生源质量才有了招生时的区别对待。首先,关于生源质量从未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如果生源质量真的存在较大差异,那为何各地高校在招生时都倾向于本地,那也就是各省都认为本省的生源质量是好的,那也就不存在生源质量差的省。这就成了一个悖论。其次,如果存在明确的衡量标准,各地方生源质量确实有好坏之分,那在我国之所以产生生源质量的好坏最大的原因也是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更严重的不公平——师资、设施、经费等差异造成的。按照公平的“补偿性原则”,应该对这些处在教育弱势地位的学生予以适当的指标补偿,以保证他们的受教育机会。

(三)经费支持说

经费支持、以投入换指标可能是招生本地化最有力的论据了,但是给予经费就应该回馈指标吗?这样的回报方式合理吗?首先,就很多高校的身份而言,即使是“省部共建”也没有改变其归属中央的性质。从名义上而言即为国有,既然归全国所有,那么在招生时仅照顾一省一市,从情理上难以说通。其次,不论是“省部共建”还是“省属”,我国大学的政府参与性较强,很多时候大学被看做政府的下属部门,因此高校的很多行为则被看成政府行为。在我们眼中,不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应当是公允的,本地化作为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自私”行为,恐怕公众是难以接受的。最后,投入与回报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事实上,高校当地的回馈已体现在对其人才的培养、智力支持、经济发展的带动上,因此不应该进行“指标回馈”。

五、结语

近年来,全国高考人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受人口因素的影响,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全国的高考人数还将继续下降,各省考生的入学机会将普遍增加,招生本地化的压力也会减小。但是,整体而言,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资源,招生本地化情况依然会存在。更重要的是,即使招生本地化受人口因素的影响压力减小,但这并不是由我们的主动措施造成的,并没有反映我们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的态度。因此,我们还需要采取积极措施来限制这种现象和消除这一现象带来的影响,保障受教育权利人人平等,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具体可从拓宽高校经费渠道、改革招生方式、增强高校对地方的服务意识入手。

平等的被对待,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不仅是法律的规定,也是深入每个人内心的理念。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平等权利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基本的要求。今天我们应该更加努力,不骄不躁,勇于尝试,踏实奋进,力求在招生去本地化及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注释:

①“各省”包括直辖市、自治区,港、澳、台地区除外。

[1] 陈耐帅,许友谊.我国优质高等教育招生本地化现象研究——基于 119所高校招生计划的调查[J]. 教育探索,2014(3):78-80.

[2] 赵娟,李良. 大学招生本地化的宪法学分析——以南京大学为例[A]. “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中国问题与国际经验”国际学术研究讨会论文集[C]. 2010.

[3] 王建峰. 高校招生“本地化”如何突围[N].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6-11(2).

[4] 毕诗成. 重点大学不是地方“自留地”[N]. 人民日报,2009-5-15(4).

[5] 姜泓冰,田豆豆,朱虹,申琳,江南. 重点大学招生“去本地化”[N]. 人民日报,2009-5-14(11).

[6] 陈耐帅,许友谊.“211工程”院校入学机会分布的区域差异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2014(3):34-38.

The Research of Higher Quality Education Enrollment Localization Phenomenon——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211 universities” Enrollment Plan

CHEN Naishuai & SU Hao

High 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in China (represented by "211"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ocalization phenomenon, the provincial quality higher education enrollment localization level and the provincial student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dmission size. We can use the localization rate, rate of contribution rate of local colleges, local ethnic these three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a provincial enrollment localization, among them, the local population rate the indicators in reflecting the enrollment localization ties to admission. In 2012, for example, guizhou provincial enrollment localization is relatively serious, while in zhejiang, yunnan and other provinces exist "localization". Therefore, by way of broadening the channels for the fund, reform the enrollment, the enhancement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service consciousness, etc, to solve this problem.

high qual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enrollment; localization; equal access to education

G646

A

2095-6762(2015)05-0040-05

(责任编辑 于小艳)

2015-09-02

陈耐帅,广西期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责任编辑(广西桂林,541004);苏浩,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助教(浙江杭州,310000)

猜你喜欢
族群贡献率生源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一种通用的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框架
新兴族群的自白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关于装备体系贡献率研究的几点思考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