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亚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 100730
疼痛管理在颅脑外伤急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管亚妹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100730
【摘要】目的探讨疼痛管理在颅脑外伤急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2例颅脑外伤急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治疗及护理,观察组采用规范化疼痛管理干预措施。比较2组疼痛评分、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结果颅脑外伤后12 h疼痛评分VAS得分比较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3 d、7 d、14 d时,对照组VAS得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中5个项目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管理能够有效缓解颅脑外伤急救患者疼痛的症状,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疼痛管理;颅脑外伤;急救护理
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悦的主观感觉,通常伴有机体实质性的损伤。颅脑外伤是脑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具有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情严重等特点。患者常表现出痛苦、焦虑,且有瞳孔扩大、心率加快等症状[1]。本研究旨在探讨疼痛管理对颅脑外伤急救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04—2013-05收治的颅脑外伤急救患者72例,年龄>18岁,伤后15 min~2 h入院,排除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72例患者中男51例,女21例;年龄18~75岁,平均(47.6±7.3)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5例,打击伤21例,高空坠落9例,其他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男26例,女10例;年龄20~73岁,平均(47.9±7.0)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6例,打击伤11例,高空坠落5例,其他4例。观察组男25例,女11例;年龄18~75岁,平均(48.3±7.9)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9例,打击伤10例,高空坠落4例,其他3例。2组性别、年龄、受伤原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疼痛治疗及护理,包括固定受伤部位,定期换药,防止感染等。对照组采用规范化疼痛管理干预措施:(1)积极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了解病情,检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情绪;(2)疼痛宣教: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其了解疼痛产生的原因、过程、治疗及需要积极配合的主要部分,并使其了解治疗的主要措施及镇痛药物的使用规范、不良反应等;(3)非药物镇痛:如外伤部位制动、复位固定、转移注意力、听音乐、适当按摩、冷敷等,使患者机体处于相对平静的状态;(4)心理护理:尽可能使患者处于较为安静的环境,以便患者更好的稳定情绪,医护人员积极与患者沟通,增加患者的信任,降低心理压力,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2];(5)药物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选用不同的镇痛药物。
1.3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疼痛评分、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疼痛评分采用模拟视觉评价法(VAS)进行。得分为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或剧烈疼痛。由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进行评分。评分在护理12 h、24 h、3 d、7 d、14 d后进行。镇痛满意度采用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HPOI)[3]其中的一个分量表进行评价,包括5项内容:疼痛减轻,医师对疼痛的处理,护士对疼痛的护理,疼痛患者所受到的关注,疼痛需要帮助时护士的反应速度。每项均用0~10级评分法,0没有缓解,不满意;10完全缓解,非常满意。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2结果
2.12组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颅脑外伤后12 h患者疼痛评分V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 h、3 d、7 d、14 d时,对照组VAS得分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n12h24h3d7d14d对照组364.03±1.353.89±1.213.47±1.113.31±1.053.02±0.97观察组363.98±1.323.51±1.04a2.99±0.89a2.56±0.82a2.43±0.76a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2.22组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中5各项目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s)
注:与对照组相比,aP<0.05
3讨论
3.1疼痛管理的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疼痛医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疼痛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患者和医护人员对改善围手术期疼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临床工作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4大生命体征后的第5项生命体征,且日益得到重视[4]。患者在手术后至出院后2周时间内存在不同程度的术后疼痛,其中大部分患者会感到极重度疼痛,若术后疼痛控制不佳,可影响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失眠、食欲下降等,不利于术后康复。近年来随着全国“无痛病房”的开展[5],颅脑外伤患者疼痛的控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围手术期规范化疼痛管理是脑外科开展“无痛病房”的核心,其目的是“以患者为中心”,使患者在就诊、住院期间能给予合理疼痛评估,制定有效镇痛方案,将疼痛程度最小化,使患者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减少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满意度[6]。
3.2实施疼痛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在进行围手术期疼痛规范化管理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重视疼痛宣教:更新镇痛理念,丰富疼痛相关知识,与患者充分沟通,采用多种形式的疼痛知识宣教。(2)积极加强患者的评估疼痛[7]:评估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发生频率、持续时间及活动时疼程度等。(3)超前镇痛:即在伤害性刺激发生前给予镇痛治疗,可提高痛阈,降低术后疼痛强度。(4)多模式镇痛:指用药的多途径(硬膜外、静脉、局部麻醉,口服、外用等)及药物选择的多模式(阿片类与NSAIDs、COX-2抑制剂或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应用)。联合应用不同作用的药物,发挥镇痛的协同或相加作用,同时结合非药物镇痛处理(如心理疏导、物理治疗等),可有效缓解疼痛。(5)个体化镇痛:采取个体化镇痛方案,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同时,关注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疾病晚期及认知、交流有障碍者,制定合适的镇痛管理方案[8]。
综上所述,疼痛管理能够有效缓解颅脑外伤急救患者疼痛的症状,提高患者对疼痛控制的满意度,促进疾病早日康复,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4
[1]Korean Knee Society.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J]. Knee Surg Relat Res,2012,24(4): 201-207.
[2]伍晓员.对肿瘤疼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研究[J]. 医学信息, 2014, 27(8): 572.
[3]沈曲,李峥.休斯顿疼痛情况调查表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1):1 049-1 051.
[4]刘美凤. 改良式生命体征观测单用于疼痛记录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14,28(4B): 1 388- 1 389.
[5]孙芬,樊桂莲,崔玉洁,等.骨科无痛病房模式的建立与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4, 12(17): 1 605-1 606.
[6]王峻, 王春莉, 侯丽莉,等. 创伤骨科无痛病房疼痛管理模式的建立与评价[J]. 护理研究, 2014, 28(7): 2 668-2 670.
[7]董永欣,时秋英.护士对疼痛认知和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 16(21):106-107.
[8]马春霞,吕海燕,张中华,等. 27例带状疱疹患者的心理与疼痛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 83-85.
(收稿2014-09-26)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73-5110(2015)18-01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