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益生菌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2015-02-23 08:36贾海英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免疫功能益生菌

贾海英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0)

口服益生菌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

贾海英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 四川 江油, 621700)

摘要:目的探讨口服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167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益生菌组87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蓝光疗法进行治疗,益生菌组采取光疗+口服益生菌类药物。比较半个月后2组新生儿体内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和IgM、CD4+、CD8+、CD4+/CD8+等免疫学指标。结果治疗后,益生菌组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且益生菌组总血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9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P=0.004)。益生菌组外周血液中CD4+/CD8+、IgM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益生菌类药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

关键词:益生菌;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免疫功能

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在新生儿中很是常见,可由特殊的原发性疾病如血症、肝外胆管闭锁引起,也可由本身的一些生理性因素引起[1]。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常规疗法,原理是通过光照的方法使未结合胆红素经过一系列光氧化以及异构化的作用来降低胆红素的水平[2]。最近临床研究[3]表明,口服益生菌类药物如妈咪爱、苯巴比妥等对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显著作用。作者选取1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给予常规光照疗法以及光照加口服益生菌疗法半个月,观察新生儿体内的总血胆红素以及免疫功能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8月本院接诊的167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整个研究均在患儿家属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益生菌组87例患儿,日龄为5~10 d, 平均日龄为(7±2.6) d。对照组80例患儿,日龄为4~11 d, 平均日龄为(7.5±2.3) d。2组患儿的日龄、性别、体质量及其他各种临床特征状如溶血、感染性疾病、肺炎、贫血等无显著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临床上常用的蓝光疗法,并要求采取一些对新生儿的眼睛以及生殖系统等保护的措施,如使用尿布遮盖等,避免在治疗过程中这些部位长期接受光刺激。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环光治疗方式,每2 h让患儿适当调整1次,每天根据新生儿黄疸情况保证8 h的蓝光治疗,同时保证新生儿体内的酸碱度以及其他的生化指标在正常范围之内,保证患儿的体内能量的供应。益生菌组采取口服双歧杆菌三联合菌胶囊(国药准字S19993065, 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 210 mg/粒)1粒/次, 2~3次/d, 服用半月。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采集新生儿静脉血,测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治疗期间每隔2 d测量1次血清总胆红素含量,直至半个月后,记录其恢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并且分别统计益生菌组及对照组新生儿患儿痊愈、治疗有效、无效的例数,最后计算总有效治愈率。痊愈: 15 d后患儿黄疸症状完全消退,血清总胆红素正常;有效:在治疗15 d黄疸症状已经明显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值虽有所下降但未恢复至正常:无效: 15 d黄疸症状没有消退,而且血清总胆红素比原来没有下降,或者有所增加[4]。

观察免疫学指标:抽取静脉血3 mL, 取2支EP管,平均分装,一支添加抗凝剂,另一支使其自然凝固,最后运用流式细胞技术以及单向免疫扩散法分别定量测量新生儿血中T细胞亚群数目以及IgM抗体含量。

2结果

2.1 2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及恢复至正常水平所需时间的比较

2组患儿治疗前的血清总胆红素含量无显著差异(t=0.1117,P>0.05); 治疗后2组患儿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益生菌组血清中总胆红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t=7.8329,P<0.05)。见表1。益生菌组血清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u=-5.0396,P<0.05), 见表2。

表1 2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的含量比较 μmol/L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与同期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患儿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至正常水平所用时间的比较

2.2 2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益生菌组治疗有效率为91.95%,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62.5%,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401,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2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分析

检测治疗前后2组患儿外周血液中CD4+、CD8+、CD4+/CD8+及IgM水平,益生菌组IgM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t=13.2036,P<0.05), CD4+/CD8+亦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895,P<0.05)。见表4。

3讨论

目前,研究[5]显示诸多因素均可引起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如溶血、败血症等,常表现为巩膜、皮肤以及黏膜等处出现黄染,若不及时治疗可对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及智力等方面产生严重的甚至永久性的伤害[6]。蓝光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疗法,有其简便又有效的特点,其机制主要是使人体内未结合的胆红素在经过光照后形成一种构形异构体、有光氧化作用、结构异构体这三种物质,其中形成结构异构体对快速地从胆汁以及尿液排泄中降低血中血清胆红素尤为重要[7]。但由于蓝光直接照射皮肤,光线穿透力较弱,仅可以将皮肤以及皮下浅层组织中的未结合的胆红素转化形成一种水溶性的异构体,而对与人体深层组织中的胆红素无效[8]。但作者在治疗时发现蓝光疗法虽然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同时存在一些便秘、新生儿体内水电解质紊乱、腹泻以及腹胀等发生在胃肠道的副作用。鉴于此,作者综合参考各种研究结果[9], 选取本院近年来接诊的167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采用口服益生菌的疗法对87例患儿进行治疗,其余80例患儿采用常规的蓝光疗法治疗。

表4 2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学指标分析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益生菌在人体中作用的药理学机制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是认为微生态制剂类药物主要的一个作用是调整人体胃肠道菌群数量以及构成比例[10]。它能快速地增加人体肠道内厌氧类菌群的数量,并且对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恢复有重要作用,而且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11];另一种解释是肠道益生菌可以通过减少结合胆红素分解来降低未结合胆红素的量,进而影响肠肝循环中胆红素的量[12]。与此同时,肠道益生菌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刺激肠蠕动,这也有利于胆红素从肠道中的排出。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发现,这87例患儿的血总胆红素含量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同时也发现口服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蓝光疗法。研究[13-14]还认为益生菌菌群在肠道内的建立能刺激人体内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统,从而影响sIgA与T淋巴细胞的激活与增殖,相当于一种自动免疫,对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带的建立有很好的帮助[15]。治疗结果显示患儿体内IgM和CD4+/CD8+都比常规疗法明显升高,进一步证明了口服益生菌在新生儿免疫功能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本研究选用口服益生菌的方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半个月后,患儿血总胆红素的含量、下降至正常水平所用的时间均相对常规疗法明显降低,其CD4+/CD8+、IgM水平较常规疗法显著增高,光疗+口服益生菌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1.95%,比单纯采取光疗的总有效率明显要高。此外,作者还对使用口服益生菌对人体的副作用进行了评估,发现其产生的副作用也明显低于常规疗法。

参考文献

[1]袁传顺, 陈吉庆, 陆超, 等. 口服益生菌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1, 37(2): 171.

[2]王丽凤, 张和平. 益生菌、胃肠道微生物和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食品学报, 2011, 04(11): 147.

[3]张家超, 郭壮, 孙志宏, 等. 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研究为例[J]. 中国食品学报, 2011, 09(11): 58.

[4]刘亚. 退黄汤佐治182例新生儿黄疸疗效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11, 06(26):956.

[5]许飞利, 李志刚, 付萍, 等. 益生菌生理作用的最新进展[J]. 卫生研究, 2011, 02(40):277.

[6]Demirel G, Celik I H, Erdeve O, et al. Impact of probiotics on the course of indirect hyperbilirubinemia and phototherapy duration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J]. J Pediatr, 2013, 26(2): 215.

[7]龙丽华, 李禄全, 余加林, 等. 影响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及不良事件发生的多因素分析[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14(26): 1096.

[8]潘红玫, 夏先萍, 段鹏霞, 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神经行为及婴幼儿智能发育的影响[J]. 中国妇幼保健, 2012, 01(27):56.

[9]Mercadante A C, Perobelli S M, Alves A P, et al. Oral combined therapy with probiotics and alloantigen induces B cell-dependent long-lasting specific tolerance[J]. J Immunol, 2014, 192(4): 1928.

[10]Caffarelli C, Santamaria F, Vottero A, et al. Progress in pediatrics in 2013: choices in allergology, endocrinology, gastroenterology, hypertension, infectious diseases, neonatology, neurology, nutrition and respiratory tract illnesses[J]. Ital J Pediatr, 2014, 40(1): 62.

[11]陈昌辉, 吴青, 李茂军. 新生儿黄疸的诊治及其相关问题[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14(26): 1132.

[12]田青, 李晓东, 查文清, 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 2011, 14(27): 2560.

[13]熊涛, 唐军, 母得志.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的副作用[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2, 05(14):396.

[14]赵冬莹, 张拥军.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进展[J]. 临床儿科杂志, 2012, 09(27): 887.

[15]汪志明, 李宁. 肠道微生态与营养支持[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 02(32): 167.

Effect of oral probiotics on treatment of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nd its influence on immune function

JIA Haiying

(JiangyouPeople′sHospital,Jiangyou,Sichuan, 62170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oral probiotics on treatment of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nd its influence on immune function. MethodsA total of 167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probiotics group (n=87) and control group (n=80).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phototherapy, while the probiotics group was treated with phototherapy and oral probiotics. Content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 as well as IgM, CD4+, CD8+and CD4+/CD8+were compared after half a month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treatment, content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 in the probiotic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ime of serum total bilirubin covered to normal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effective rate in the probiotics group was 91.95%,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62.5%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04). Levels of CD4+/CD8+and IgM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in the probiotic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Oral probiotics are effective in treating the neonates with hyperbilirubinemia, and it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immune function of neonates.

KEYWORDS:probiotics; hyperbilirubinemia in neonate; immune function

收稿日期:2014-12-13

中图分类号:R 722.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5)07-104-03DOI: 10.7619/jcmp.201507030

猜你喜欢
免疫功能益生菌
益生菌保冷缓冲运输包装设计方案
进击的益生菌——韩上市公司牵手中国直销
益生元和益生菌促进猪生长和健康
益生菌别贪多
神奇的小小肠道益生菌
中国益生菌网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静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全肠外营养对早产儿营养、免疫功能及行为发育的影响分析
CT引导下射频消融联合靶向治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重度烧伤患者不同阶段营养支持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