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对血脂的影响*
★于晓明1胡亮明2易悟强2刘占国3
(1.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2.新建县中医院江西 新建 330100;3.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 330004)
摘要:目的:探讨自拟“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对血脂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均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斑块面积、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 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两组均可降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缩小斑块面积,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血脂:两组均可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但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可降低甘油三脂水平,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消斑汤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调节血脂的作用。
关键词:消斑汤;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临床观察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其中尤以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危险度最高,是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1]。同时研究发现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2]。本研究观察应用自拟的消斑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性质、斑块面积、并观察血脂水平的变化,探讨消斑汤在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经彩超确诊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46~82岁,平均(63.3±4.7)岁。对照组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43~81岁,平均(62.3±5.4)岁。两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2.1选择合格受试者
2.1.1颈动脉粥样斑块及不稳定斑块诊断标准 采用美国惠普公司生产的5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探头频率10MHz:检查患者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及颈外动脉 颅外段。详细记录斑块位置、数量及回声特点。局部内膜中层厚度(IMT)值≥1.20mm,或比临近部位厚0.50mm,或≥临近部位IMT值的1.5倍,或彩色图像显示血管腔某处彩色血流的缺损,如果缺损处面积≥10mm ,则可定义为斑块。根据斑块回声特点,将斑块分为3种类型:(1)斑块内部回声与管壁回声接近或强于管壁回声、后方伴或不伴声影为硬斑;(2)斑块内部回声如果低于管壁回声则为软斑;(3)斑块内部回声如果表现为强弱不均则为混合斑。硬斑为稳定斑块,软斑及混合斑为不稳定斑块。
2.1.2纳入标准(1)彩色多普勒证实具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特征并符合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近三周未服用过所有的降脂类药物;(3)自愿参加试验者。
2.1.3排除标准(1)未能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断标准;(2)妊娠和哺乳期妇女;(3) 中度以上贫血、严重肝肾功能损害、各种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继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心脏病、3个月内脑血管意外、急性冠脉综合征、酒精或药物滥用者;(4)未坚持全疗程服药者,无法判定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定者;(5)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或无法随访者。
2.2试验方法门诊或住院部收集经彩超确诊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各组在控制血压、血糖等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前提下,对照组服用拜阿司匹林(100mg/片,1次/d)阿托伐他汀(20mg/片,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消斑汤(葛根9g,黄芩12g,黄连5g,天竺黄15g,胆南星15g,泽泻15g,茵陈15g,当归15g,丹参10g,郁金15g,天麻10g),150mL/次,日2次口服。疗程为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监测血清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并用彩超对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斑块性质进行评估。
2.3疗效性观测项目
2.3.1颈动脉IMT测量患者平卧头后仰位,使用彩色多谱勒横纵向观察颈动脉。颈总动脉后壁纵向超声可表现为由相对较低回声分隔的两条平行亮线,其间距离为颈动脉IMT。
2.3.2颈动脉斑块性质根据斑块回声的强弱高低区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具体参照上文中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标准。
2.3.3颈动脉斑块面积的计算斑块面积的计算采用简单斑块面积计算法即斑块的最长径与斑块厚度的乘积为斑块的面积。若斑块的数量较多则计算多个斑块的面积之和,如不能测量每个斑块的最长径与斑块厚度,则计算最大的斑块的面积。
3结果
3.1颈动脉IMT治疗后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均较治疗前下降,经T检验,#P<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完成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颈动脉IMT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观察组在降低颈动脉IMT方面作用优于单纯西药组。
3.2颈动脉斑块面积治疗后比较见表2。两组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经t检验,#P<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完成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面积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观察组在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方面作用优于单纯西药组。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的比较mm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的比较±s,n=50)mm2
3.3颈动脉斑块性质治疗后比较见表3。两组患者中均无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消失的病例,即无痊愈的患者。观察组50例患者在完成疗程后有44例患者的斑块性质转变为稳定斑块(即显效),比例为88%,6例无变化,仍为不稳定斑块(即无效);对组50例患者在完成疗程后有36例患者的斑块性质转变为稳定斑块(即显效),比例为72%,14例无变化,仍为不稳定斑块(即无效)。观察组中稳定斑块的数量多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将不稳定斑块转变为稳定斑块方面作用高于对照组。
3.4血脂的疗效比较四项血脂指标在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甘油三脂:两组治疗后甘油三脂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经t检验,#P<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完成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甘油三脂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可认为两组均能降低甘油三酯,但在降低甘油三脂方面无明显差异。
表3 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性质的比较(n=50)例(%)
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两组治疗后总胆固醇、LDL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经t检验,#P<0.05,△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完成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总胆固醇、LDL水平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观察组在降低总胆固醇、LDL方面优于对照组。
高密度脂蛋白:观察组治疗后HDL水平高于治疗前,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HDL水平较治疗前下降,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完成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HDL的水平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的比较 mmol·L-1
4讨论
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极易引起脑梗死,通过稳定斑块可以降低发生中风的风险,西医治疗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主要手段是应用他汀类药物,通过降低血脂来缩小和稳定斑块,但缺点是疗效的不确定性,而且停药后容易复发加重,因此病人需要终生服药,给病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引起肝肾功能的损害。
颈动脉粥样硬化在中医属于“脉痹”的范畴[3],随着年老体衰,脏腑功能下降,气血运行缓慢,逐渐形成瘀血阻脉,而脏腑气化不利,则易形成痰湿,痰湿与瘀血互结附于脉道则可形成脉痹病证,而且中医认为,火热可伤脉,火热可以为脉痹发病的启动因素,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是重要的病理因素[4]。火热与痰湿相结,形成痰热,更加胶固难化。治疗本病一方面要活血行气,健脾化痰,同时也要清热。本研究选用自拟的消斑汤具有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的功效,研究结果显示:联合应用消斑汤组的患者在治疗半年后颈动脉IMT明显降低,斑块面积减小,斑块性质逆转比例高,与单纯应用西药组相比有明显差异,因此证明消斑汤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动脉硬化,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
高脂血症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基础,现代中医将高脂血症归入痰饮的范畴,痰饮作为病理产物,又可成为致病因素,变化多端,难消难散,挟瘀挟火而终致此病。调脂治疗在颈动脉硬化的防治中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在降低总胆固醇、LDL方面优于对照组,对于甘油三脂无明显效果,可能和甘油三脂极易受饮食影响有关。现代的高脂饮食结构使得甘油三脂难以控制,因此,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防治中,低脂饮食是治疗的基础。消斑汤升高HDL的作用仍不明确,随着样本量的扩大,是否仍能够显示出类似作用,以及HDL的升高程度是多少仍需要更多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Naghavi M,Libby P, Falk E ,et al. From vulnerable plaque to vulnerable patient : A call for new definition and risk assessment strategies: part I[J].Circulation,2003,(108):1 664-1 672.
[2]张红霞,刘剑刚.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和炎症反应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5,10(5):385-387.
[3]丁元庆.从中医角度认识CAS斑块[N].中国中医药报,2010-12-13.
[4]丁元庆,屈静,杨军.从火热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与治疗[J].山东中医药杂志, 2007,26(3):147-149.
收稿日期:(2015-04-15)编辑:王河宝
中图分类号:R543.4
文献标识码:B
基金项目: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计划项目(2013A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