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守明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榆林 718699)
浅析奶牛真胃变位的防治措施
闫守明
(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动物卫生监督所,陕西榆林 718699)
真胃,亦称皱胃,牛的第四胃。奶牛真胃变为指的是其真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出现消化机能障碍,造成奶牛营养不良的一种多发性腹腔疾病,在兽医临床上分成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真胃变位病例大多数在产后一周内发病,且成年高产奶牛相较于犊牛和低产奶牛而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本文从真胃变位的发病诱因、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进行了简要阐述。
1.1 饲养原因
(1)饲喂奶牛大量的谷类饲料,加大了皱胃容积食物量,使得挥发性脂肪酸量增高,从而减少皱胃蠕动性,抑制食物的排出,进而导致甲烷气体量增多,引起皱胃弛缓和膨胀,促进真胃变位的发生。
(2)在干奶期,奶牛日粮以粗饲料为主,产犊期则以高精料日粮为主,旨在满足其营养需求。此时过多饲喂精料,使得瘤胃的充盈率降低,在前胃饲料快速发酵,产生大量的有机酸,同时消化未充分即进入真胃,不仅造成皱胃弛缓,同时也导致真胃容积增大,加之奶牛分娩后,因采食量降低,瘤胃充盈度不足,弛缓的皱胃极易从瘤胃后下方移动到其左侧,引发真胃变位。
(3)奶牛分娩前后,血钙水平降低,造成神经、肌肉兴奋性紊乱,减少了组织摄氧量,使得前胃迟缓促使皱胃变位。
1.2 疾病性因素
真胃中挥发性脂肪酸、消化不良、乳房炎、子宫炎以及胎衣滞留等一些营养代谢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会导致胃肠弛缓,奶牛食欲下降,瘤胃体积变小,真胃弛缓和产气,促使皱胃变位发生。此外,为获取较高产奶量,奶牛育种上大多选育具有宽大后躯的品种,使得腹腔变大,真胃移动性增加,进而加大真胃变位的发生率。
2.1 左方变位
皱胃由正常位置经瘤胃下方移至左侧腹腔,置于瘤胃和左腹腔间,且由于皱胃内存积大量气体,导致其飘升到瘤胃背囊左上方。该病多发于分娩后奶牛。病例初期食欲下降,粪便呈绿色糊状,伴有腹泻;乳汁有酮体气味,产奶量减少甚至无奶;病例后期腹围缩小,可见其左侧腹壁最后三个肋间显著膨大,叩诊左侧倒数第2~3肋间可听到“钢管音”。经尿液检查,呈中度至重度酮尿。病程约10~30d。
2.2 右方变位
皱胃顺时针扭转至瓣胃的后上方,置于腹壁与肝脏间。真胃右方变位的临床症状急剧,通常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患牛骤然不食,后肢踢腹,伴有剧烈腹痛,右侧腹部显著膨胀。粪便呈黑色糊状,瘤胃音弱甚至消失。直肠检查能够触到膨大的真胃,其内部充盈于液体或气体。倘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病例多于1~3d内死亡。
3.1 左方变位
病初可采取滚转复位法,应控制患牛饮水量,缺点是复发率较高。倘若用该方法不能复位或病症反复出现则应进行皱胃复胃手术:为将患牛真胃的液体与气体导出,需在左腹部腰椎横突下方25~35cm,距第13肋骨6~8cm处作垂直切口;牵拉真胃寻找到大网膜后引至切口处,采用1m左右的肠线,带有缝针的一端置于切口外备用,而在真胃大弯的大网膜附着部,将另一端作一褥式缝合且打结,余端剪去。真胃位置纠正后,右手掌心握着带肠线的缝针,紧贴左内腹壁伸向右腹底部,同时根据助手在腹壁外指示真胃正常体表位置处,将缝针向外穿透腹壁,由助手将缝针拔出,缓慢拉紧缝线;缝针由原针孔刺入皮下,距针孔处1.5~2cm处穿出皮肤,引出缝线,将其同入针处留线在皮肤外打结固定,余线剪除;并将链霉素和青霉素溶液注入腹腔,缝合腹壁。
3.2 右方变位
(1)保守疗法:采用维生素B1注射液、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盐水等药物进行静脉注射,以加强患牛肠胃蠕动,维持体内矿物质及酸碱平衡;或者采用香附、五灵胎、牙皂、大黄、黑丑和榔片等中药制成散剂,以利消滞、消气和消食,缩小皱胃体积,依靠网胃的拉动,促使真胃回至原来位置。(2)手术疗法:选右肷部前作15~20cm切口,常规打开腹腔后,变位的皱胃就暴露于切口内。患牛大多数需要排液和放气,进行减压,术者应对皱胃扭转方向施以探查,作同扭转方向相反方向的整复,同时,可将皱胃固定于右侧腹底壁上以防整复的真胃再度变位。常规闭合腹腔。
(1)严格控制妊娠后期奶牛精料的进食量,确保产前足够摄入纤维素,并且注重日粮配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确保有优质干草的食用以及钙磷等矿物质的补充,使奶牛机体维生素与矿物质均衡。
(2)牛场应增设运动场地,保证奶牛有一定的运动量,如无条件则可定期驱赶奶牛运动。另外,日常要注意将饲料中的泥沙等各类杂物清除;最后,预防奶牛乳房炎、产后瘫痪、子宫炎以及胎衣不下等疾病的发生。
10.3969/J.ISSN.1671-6027.2015.0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