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滚塑成型设备支承托轮接触疲劳有限元分析

2015-02-21 02:37周建忠王江明
关键词:托轮轮辐轮缘

周建忠,朱 涛,黄 舒,蒋 萍,薛 远,王江明,陈 亮

(1.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2.无锡新开河储罐有限公司,江苏无锡 214154)

滚塑工艺也叫旋转成型工艺,是一种采用旋转加热的方式得到中空塑料制品的工艺技术,与注塑、吹塑等塑料成型工艺相比,其具有设备投资少、模具成本低、产品设计灵活和形式多样等优势,已成为成型大型中空制品不可替代的工艺技术[1].目前,国内的滚塑成型设备大多停留在对国外现有机型的简单仿制阶段[2],形式比较单一,大多采用托轮-滚圈进行传动,托轮不仅通过摩擦力带动滚圈与筒体运转,还承载着整个旋转部分的全部重量.设备在实际运转过程中,由于安装精度不够和基础沉陷等原因,各支承结构的回转中心不在一直线上,造成托轮受力不均,而受力不均不仅会加剧磨损,更易使托轮过早地破坏失效.托轮的破坏形式主要有2种:①点蚀、掉渣和鳞状裂纹等形式的表面破坏[3];②轮辐或轴孔开裂、轮轴断裂等形式的轮体破坏[4].托轮的造价很高,一旦发生破损失效,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维修与误工费用损失.

托轮-滚圈接触应力计算的传统方法是运用Hertz接触理论与图解法推导出的经验公式[5],但这种方法计算精度不高且局限性较大.近年来,随着有限元技术的发展,针对托轮-滚圈模型非线性接触应力有限元模拟已有相关研究[3,5-6],但均未涉及疲劳寿命有限元分析,笔者基于联合仿真技术,运用ANSYS APDL,ADAMS和Fe-Safe软件,进行托轮疲劳寿命估计,找到其危险易损区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危险区域过渡圆角尺寸大小对疲劳寿命的影响.

1 接触应力有限元分析

1.1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网格划分

某企业250 m3钢塑复合储罐滚塑成型设备如图1所示.

图1 滚塑成型设备筒体及其支承构件

所用的滚圈-托轮尺寸:滚圈外径为3 220 mm,内径为2 862 mm,宽度为460 mm;托轮外径为830 mm,轴径为210 mm;6块辐板间开有辐孔,孔径为120 mm,宽度与滚圈宽度相等.建模时,笛卡尔坐标系原点取在滚圈的几何中心位置,各坐标轴的正方向规定如下:面向滚圈向右为x轴正方向;重力加速度方向为y轴正方向;滚圈轴线向内为z轴正方向.

为了提高计算精度,选用含有高阶3维20节点六面体固体结构单元SOLID 186进行滚圈-托轮有限元建模.该单元具有任意的空间各向异性和2次位移模式,支持塑性,超弹性,大变形,大应变等混合模式模拟,适用于滚圈-托轮接触模拟.在接触有限元分析中,需要定义材料常数,托轮、滚圈所用材料特性如表1所示.

表1 滚圈托轮材料特性

滚圈采用SWEEP方式进行网格划分;托轮采用四边形网格自由划分,单元尺寸设置为5级智能网格.划分后得到272 948个单元(Element)、4 445 444个节点(Node).托轮与滚圈的接触属于面与面的接触,属于一种高度非线性行为.分析中选取托轮外表面为目标面,采用TARGE170接触单元;滚圈外表面为接触面,采用CONTA174接触单元;摩擦系数为0.15,接触面行为设为Bonded(绑定),至此2对接触对创建完毕.建立的托轮-滚圈有限元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托轮-滚圈有限元接触模型

1.2 网格无关性验证

网格的疏密程度对模拟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模拟结果的准确率,需要确定计算所用的网格数量与计算结果之间具有无关联性,即网格无关性验证.主要研究托轮-滚圈模型的应力分布,因此,可以在模型上选取3个点的应力来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取滚圈内圈侧面的最高点为P1,左、右托轮侧面与滚圈接触点为P2,P3.这3点相对应的坐标值分别为(0,1 431,-230),(-805,1 394,-230),(805,1 394,-230),具体位置如图 2 所示.按网格由疏到密,依次对模型进行划分.划分后网格数量分别为272 948,554 569,989 955,1 977 739 个.

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当网格数量从27.3万个变至197.8万个时,随着数量的增加,3点对应的应力值均变化很小,说明在该范围内,网格数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很小,可认为27.3万个的网格已达到网格无关,因此取27.3万个的网格作为计算网格.

图3 网格无关性验证结果图

1.3 边界条件与载荷加载

滚圈与托轮的接触属于经典的Hertz接触,该接触不仅传递着整个主回转体的旋转力矩,还承受着来自滚圈内壁的压力及自重[6].主回转体对滚圈内壁的压力以余弦形式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滚圈余弦压力分布示意图

滚圈内壁的余弦压力分布表达式[7]为

式中:q为滚圈内壁周线上的均布线载荷,N·m-1;Q为垂直方向的载荷,N;Rc为滚圈内外半径的平均值,m;γ 为压力分布角,取值范围为(β,180°),β=54°;k为常系数.

在笛卡尔坐标系中,将cos γ转换为坐标公式:

式中R为滚圈内圈半径.

将式(3)代入式(1)得

托轮紧套在托轮轴上,托轮轴可视为刚性轴,因此需对托轮内圈施加全约束[8];为了避免滚圈发生轴向滑移,约束滚圈一侧面的轴向平移自由度[9];由于Solid186单元只有平移自由度,缺乏转动自由度,将节点坐标系由笛卡尔坐标系变为圆柱坐标系,在圆柱坐标系下,约束滚圈内壁径向自由度,仅保持其z向转动自由度.对滚圈施加载荷为绕z轴的力矩,数值为25 050 N·m;筒体与物料的总质量m=42 t,采用2组托轮-滚圈支承件进行传动,则滚圈垂直方向载荷Q=mg/2=205.8 kN;利用ANSYS中具有的函数编辑功能定义线性载荷q,然后将其施加到滚圈内表面,即可对滚圈与托轮进行接触应力有限元数值计算.

1.4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托轮-滚圈的接触应力分布如图5所示,滚圈等效应力分布如图6所示,滚圈最大应力发生在与托轮接触处,为79.9 MPa,而接触位置的相邻区域应力相对较小,越靠近接触点处应力就越大,可见滚圈与托轮间的接触处存在较大的挤压和磨损.

图5 托轮-滚圈接触应力分布图

图6 滚圈等效应力分布图

滚圈外圈中截面周向等效应力分布曲线如图7所示,滚圈回转1周,外表面的等效应力均经历5次脉冲循环,峰值分别位于滚圈最高处(0°)、水平位置(90°,270°)、与托轮接触处(150°,210°).周期性脉冲应力易使滚圈强度薄弱处和表面缺陷处萌生疲劳裂纹.裂纹扩展导致托轮发生点蚀、掉渣和鳞状裂纹等表面破坏.因此在设计时,应保证滚圈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表面硬度,限制变形量,以免过早发生破坏.

图7 滚圈外圈中截面周向等效应力分布曲线

左、右托轮等效综合应力分布如图8所示,不论左托轮还是右托轮,最大等效应力均位于轮辐与轮缘连接处,分别达到104.0,105.0 MPa,说明该处有应力集中现象,实际生产中,托轮的轮体破坏也多数于此处萌生裂纹.因此,该型托轮的结构有待改进,可以采用适当增加轮辐与轮缘过渡圆角半径或开卸载槽等方法,以减少应力集中.

图8 左、右托轮等效应力分布图

左、右托轮中截面外圈周向等效应力分布对比曲线如图9所示.

图9 左、右托轮中截面外圈周向等效应力分布对比曲线

托轮外圈等效应力呈对称分布,与滚圈接触处等效应力最大,远离托轮接触处等效应力逐渐减低,对面处达到最低.此外,左、右托轮沿周向等效应力分布趋势非常接近,最大差距仅9 MPa,说明左、右托轮受力均匀,未发生明显的载荷偏置现象.差距的出现主要是模型装配误差引起的.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托轮-滚圈安装工艺避免因安装误差引起左右托轮受力不均.

2 疲劳寿命分析

2.1 材料p-S-N曲线

材料的p-S-N曲线是进行疲劳可靠性分析与寿命估计的依据,反映了在不同存活率p下,材料的疲劳寿命N与应力幅值S的关系,其通用式为

式中:Np为存活率为p时材料的循环破坏次数;σ为应力平均值;ap,bp为常数,与选取的存活率有关.

根据文献[10]查得,托轮所选用的材料,在存活率p为99%时,ap=21.249 1,bp=-6.812 8;将数值代入式(5),使用Origin软件绘出的曲线如图10所示.提取托轮材料的不同循环次数下的应力值,将其对应输入到Fe-Safe软件中的FatigueS-NTable,完成材料的疲劳特性模型的建立.

图10 托轮材料失效概率为1%的S-N曲线

2.2 载荷谱

将建立好的托轮-滚圈接触模型导入到ADAMS仿真软件中,然后对模型添加质量属性、约束副、驱动与载荷,完成从3维模型到虚拟样机的转换.滚圈、托轮Ⅰ、托轮Ⅱ分别与大地施加旋转副(revolute joint),并在托轮的旋转副上施加旋转运动激励,使其保持等速旋转.滚圈与托轮之间施加实体-实体碰撞接触力(solid to solid contact);滚圈上施加阻力力矩.取从动轮阻力矩为25 050 N·m,托轮转速为35 r·min-1,托轮-滚圈之间的静摩擦系数为0.15,动摩擦系数为0.10,设置重力场gravity方向为y向,计算时长为0.8 s,仿真步数为200,设置完成后,进行求解.通过动力学分析得到托轮-滚圈之间接触力随时间的历程曲线如图11所示,接触力在1个均值载荷132 kN附近以一定的幅值上下波动.

图11 托轮-滚圈接触力时间历程曲线

通过上述动力学仿真分析,得到了托轮所受载荷的时间历程信息,将结果以DAC数据格式输入到疲劳仿真软件,进而获得了托轮疲劳寿命分析所用的载荷谱数据.

2.3 疲劳寿命计算结果

在高级疲劳耐久性分析软件Fe-Safe中,基于简化的弹塑性假设和Miner累积疲劳求和法则,利用ANSYS APDL计算的应力结果和ADAMS载荷时间历程,对托轮进行疲劳寿命仿真分析.计算结果需通过ANSYS APDL后处理器POST1查看,读取的疲劳寿命结果如图12所示.

图12 托轮的疲劳寿命云图

从图12可以看出:托轮的易损薄弱区域主要位于轮辐与轮缘的交接处和托轮外圈;前者属于轮体破坏区域,后者属于表面破坏区域;疲劳寿命最低值为104.596次,对应的节点位于轮辐与轮缘的过渡区域,说明轮体破坏是托轮失效的主因.

2.4 过渡圆角尺寸对托轮疲劳寿命的影响

模拟发现,托轮的最大应力位于应力集中处,而应力集中会产生局部高应力,引起脆性材料断裂,使物体产生疲劳裂纹.为了减轻应力集中对疲劳强度的影响,避免托轮在正常工作时发生疲劳断裂,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就必须注意受力轮辐与轮缘过渡部位.为了研究轮辐与轮缘过渡圆角尺寸对托轮的疲劳寿命影响,采用圆角半径分别为 10,15,20,25,30 mm的托轮进行有限元分析.分析结果如图13所示.

图13 不同过渡圆角半径下的托轮疲劳寿命云图

从图13可以看出:5种圆角半径R不同的托轮,疲劳寿命薄弱点均出现在轮辐与轮缘交接处,此处应力集中系数最大,也最易损坏.说明了应力集中是托轮的主要疲劳源,在长期的变化载荷作用下,应力集中处会最易产生断裂破坏.托轮疲劳寿命随圆角半径变化曲线如图14所示,过渡圆角R从10 mm增加到15 mm时,疲劳寿命从104.452次增加到104.596次,提高约39.32%;R从15 mm增加到20 mm时疲劳寿命从104.596次增加到104.937次,提高约119.28%;R从20 mm增加到25 mm时,疲劳寿命从104.937次增加到105.333次,提高约148.89%;R从25 mm增加到30 mm时,疲劳寿命从105.333次下降到105.237次时,降低约24.74%.

图14 托轮疲劳寿命随圆角半径变化曲线图

结果表明:增加轮辐与轮缘交接处过渡圆角尺寸,可以降低局部高应力,削弱应力集中现象,显著提高构件寿命;但是,过渡圆角过大时,构件的强度会降低,疲劳寿命有所下降.因此,对于φ830 mm的托轮设计,过渡圆角选用R=25 mm,疲劳寿命值最佳.此外,还可在圆角表面处进行滚压、喷丸和电解抛光等处理提高表面强度,进而延长托轮的旋转弯曲疲劳寿命极限.

3 结论

1)托轮外圈接触应力呈对称分布,与滚圈接触处等效应力最大,远离托轮接触处等效应力逐渐减低,对面处达到最低.

2)左、右托轮沿周向等效应力分布趋势非常接近,最大差距仅9 MPa,说明左、右托轮受力均匀,载荷偏置现象极小.

3)托轮的危险点位于轮辐与轮缘的交接处,此处由于应力集中产生了局部的高应力,在长期的循环变载荷作用下,最容易损坏.

4)随着轮辐与轮缘的交接处过渡圆角半径增加,托轮的应力集中现象减弱,疲劳寿命得到显著提高,但圆角半径过大时,构件的强度降低,寿命会下降.模拟发现,对于φ830 mm的托轮,过渡圆角选用R=25 mm,疲劳寿命值最佳.

References)

[1]张 凯,夏 天.滚塑成型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3,41(1):52-54.

Zhang Kai,Xia Tian.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rotational moulding technique application[J].Machine Building and Automation,2013,41(1):52-54.(in Chinese)

[2]彭 威,关昌峰,秦 柳,等.滚塑机烘箱内部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2(9):105-107.

Peng Wei,Guan Changfeng,Qin Liu,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study on temperature field in an oven of rotational molding machine[J].Machinery Design&Manufacture,2012(9):105-107.(in Chinese)

[3]赵先琼,刘义伦,周 贤.回转窑托轮力学行为的有限元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9(6):52-56.

Zhao Xianqiong,Liu Yilun,Zhou Xian.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mechanical conditions for supporter of rotary kiln[J].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2002,29(6):52-56.(in Chinese)

[4]王和慧,程 静,周金水,等.大型回转窑支承系统的力学行为分析[J]. 机械强度,2012,34(1):77-85.

Wang Hehui,Chen Jing,Zhou Jinshui,et al.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a large rotary kiln[J].Journal of Mechanical Strength,2012,34(1):77-85.(in Chinese)

[5]Li Xuejun,Jiang Lingli,Liu Deshun,et al.Research on supporting load distribution of large-scale rotary kiln with multi-support and variable-stiffnes[J].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2005,22(2):207-213.

[6]Shen Yiping,Wang Songlai,Li Xuejun,et al.Multiaxial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kiln roller underaxis line deflection [J].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English Edition,2010,31(2):205-214.

[7]李学军,肖友刚,王梅松,等.回转窑托轮对轮带最佳支承角的有限元优化[J].矿冶工程,2003,23(4):48-50.

Li Xuejun,Xiao Yougang,Wang Meisong,et al.Optimum supporting angles of kiln wheel to kiln tyre a FEM optimization[J].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2003,23(4):48-50.(in Chinese)

[8]del Coz Diaza J J,Rodriguez Mazon F,Garcia Nieto P J.Desig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wet cycle cement rotary kiln[J].Finite Elements in Analysis and Design,2002,39:17-42.

[9]Pazand K,Sharial Panahi M,Pourabdoli M.Simulating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a rotary kiln us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J].Materials and Design,2009,10(9):3468-3473.

[10]机械工程材料性能数据手册编委会.机械工程材料性能数据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托轮轮辐轮缘
回转窑托轮调整的方法
浅谈液态和固态轮缘润滑装置的差异性
回转窑托轮的在线修复
地铁车辆轮缘厚度偏磨问题研究
门式起重机起升钢丝绳托轮断裂故障分析
轮辐局部厚度对铝车轮力学性能的影响
关于优化四方平台动车组轮对踏面旋修的研究
干式轮缘润滑器对地铁车辆车轮保护效果的研究
无气轮胎及汽车
回转体非金属材料托轮的受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