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斌
会计信息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要求具有可比性、真实性与公允性。同时,会计信息在沟通全球经济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务报告准则向国际标准趋同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明智的抉择。因此,近年来我国财政部在立足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逐步修订并循序渐进地完善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这其中就包括重新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于2013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高校作为一类事业单位也应当执行上述会计规范。另外,财政部和教育部还共同制订了《高校财务制度》。这些财务会计准则与制度的修订,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提高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相关部门不断重视加强高校的财务工作,但是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我国近十年来,高校在校学生数将近翻了1.5倍,但是同期国家投入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只增加了25%左右,并没有实现同样比例增长,应当说差距甚远。一直到2012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终于达到4%这个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这也是我国自1993年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在20世纪末实现这个目标以来,我国首次实现这一承诺,但整整迟了12年才首次达标。高校的大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与国家教育资金供给之间的矛盾,成了众多高校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国家重新修订或适用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后,相关的会计规范对高校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中国经济要融入世界,要屹立于世界经济之林就离不开高校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高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摇篮。要提高中国的竞争实力就必须提高中国高校的竞争实力[1]。因为高校财务作为高校后勤的一部分,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等学校近年来大规模扩张,表现为校园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的增加、仪器设备与图书资料数量的增长、高校日常运转经费和人员经费的增加等等。规模扩张后的高校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上缴上级支出和其他支出等各类支出均大幅增加。支出增加压力倒逼高校在国家教育经费没有同比例增加的情况下,只有向管理要效率,要更加依靠高校自身的能力。因此,这种收支之间的矛盾也成为迫使高校努力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管理效率的内生力量。但同时,因国家对高校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导致一些高校向银行过度负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财务危机若隐若现,这种危机也是倒逼高校加强财务管理的一种内部压力。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企业各项管理中财务管理居于中心地位,其管理工作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尽管属于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范畴,但其管理的对象也仍然是资金的运动。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经济的管理逐步从微观转向宏观,从而赋予各个高校更多的自主办学的权力。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允许高校在保证教学和科研活动正常开展的情况下,由其自主安排资金的筹集、营运和投资工作,这就使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非常接近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这种工作内容上的转变客观上要求高校要全面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改进管理方式和理念,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另外,改进财务管理工作也是提高高校管理效益、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和预防高校腐败犯罪的必然要求。
1.财务分析工作较为薄弱
财务分析的结果是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决策的依据之一。能否正确科学、全面有效地进行财务分析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财务分析的指标不健全,加之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部分高校对这项工作开展流于表面。有开展财务分析工作的高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重“量”轻“质”,重“后”轻“前”,分析的结果缺乏其应有的效用。
2.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不强
当前我国高校从出资者性质来看,是以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格局。这决定了普通公办高校绝大部分经费都来源于国家直接的财政拨款,也决定了高校的办学风险包括财务风险在内均由政府兜底。但这种体制同时也决定了高校和政府主管部门对于高校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的财务风险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也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缺乏到位的监督体系[2]。
3.工作创新不足,管理服务手段落后
诚然高校的财务部门实质就是一种金融机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金融部门诸如银行、券商等面向客户服务的社会组织,其工作理念、服务手段、服务工具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关键的是,各类服务创新仍然层出不穷,尽其所能提高客户的满意程度。但高校财务部门仍然几十年如一日只有柜面报销一种服务方式。网络报销、移动报销、自助报销几乎难觅踪影。当然,这些本身就需要资金投入。因为每天到学校财务部门办事的师生员工实在太多,老旧低效的工作方式造成了最简单的报销至少也要排队耗费半天时间,但财务工作人员本身却常常没有半点闲暇,出现了服务人员和被服务人员双方均不满意的现状。很多高校解决这一“堵车”现象的办法是增加工作人员,但是这又加大了学校的经费支出负担。寻根究底,是高校财务工作的创新意识不强,没有与时俱进引入新的具有更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服务工具。
4.理财意识不足,创收能力较弱
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第二十条可以知道高等学校收入不仅包括上级财政拨款等收入,还包括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具体来说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又包括 “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这条规定鲜明地指出了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的性质,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计划经济时代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了,和市场经济时代下企业化财务管理工作已经非常接近了。说二者接近是因为企业最主要的收入为经营收入,高校的收入中也包括了经营收入,二者的性质一样。但现实却是除了极少部分实力很强的重点知名高校之外,剩下的普通高校几乎都是靠天吃饭,生存和发展的资金大部分源于财政资金和学生学费,非财政资金的收入微乎其微。另外,在日常运营中,高校理财的意识也相当欠缺,创收能力较弱,普遍欠缺合理的创收激励机制,没有很好地利用学校所拥有的资源开展创收,也没有很好地调动教职员工为学校增收创益的积极性。
5.营运能力不强,资产利用效率低下
因为我国公办高校其办学资金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这部分资金使用效率的好坏基本上无关乎高校管理层的工作业绩,教育主管部门或国资部门也欠缺对高校资产使用效率的考核机制。因此,高校管理者没有动力也没有压力去关注资产的营运效率。众多高校里的不同院系均存在着“本位主义”和”小集体”的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重复构建。各个院系纷纷构建归属于小单位使用的但原本可以共享的实验室,比如说计算机实验室、图书资料室等,重复建设的现象非常严重。二是低效利用。构建的实验室及其设备以各种理由不愿意进行共享,导致一些固定资产使用率非常低下。众所周知,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可以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的周转率;反之,如果不提高使用效率也要进行同样数额的折旧,会使得固定资产的周转率变得相当低下。此外,高校对流动资产的管理也不尽科学,流动资产管理缺位和浪费的现象随处可见。
按照财政部和教育部颁布的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高校财务制度》等文件精神来审视高校的财务工作,可以发现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过去很多年,高校财务部门更多的是停留在会计核算的层面,而今高校财务部门在做好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应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高校财务兼有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管理的双重内容[3]。高校财务改革后高校财务自主权增强,高校应当加强筹资管理,努力降低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努力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年度预算在保证教学和科研经费的前提下,应提高剩余资金使用效率,努力提高投资收益;认真预算好流动资金,努力提高营运资金效率。
在这一方面应当着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是加强监督。高校应当设立财务监督委员会,做好对学校财务的审计监督,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高校可以公开财务信息,允许教职员工在财务制度许可范围内查询学校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学校不合理、不科学的开支,进一步杜绝腐败浪费现象。其次是巧借东风,加强创新,融入信息化时代。高校应当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引入互联网技术,引入移动办公、电子报销、网上报销等,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4]。最后要建立引资奖励制度和校企合作制度。为做好筹资工作,高校一是要重视现有的及潜在的校友资源,为未来的引资做好准备工作;二是要认真做好对引资人员的物质和非物质奖励工作;三是应当积极创新对外合作机制,与企业密切开展双赢合作,比如人才培养合作、科研创新合作。合作的方式可采取设立校董事会、二级学院冠名权、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同研究开发新产品等等。
杜邦分析法的核心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尽管它是面向企业进行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但是如果进行一定的变通也可以用于高校的财务分析工作,也可以用净资产收益率来综合反映高校各种经营活动的效率[5]。
在杜邦分析体系中,将高校中现有的指标“总资产收益率”、“总收支结余率”分别替代 “资产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即可建立新的适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杜邦分析体系。高校净资产收益率同样和总资产收益率及权益乘数相关。
固定资产要在其寿命期内按规定的年限计提折旧,这决定了即使固定资产暂时闲置或者使用频率较低的情况下也要计提相同的折旧。这种特质表明了固定资产如果充分利用,提高其使用效率,就可以大大增加其产出效能,从而提高固定资产的周转效率。高校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资料室、体育馆场等固定资产一定时期内在供给数量固定不变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可以集合所有需求信息,然后做出合理的安排。在充分满足教学科研的情况下,应当尽量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减少资产的闲置或低效使用的情况。这样,也可以减少高校不必要的固定资产重复构建,节约事业支出资金;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另外,高校还应当加强营运资产的管理,加强货币资金的管理;可以考虑投资安全性较高的债券、流动性好的货币基金或者债券基金及理财基金;加强应收款项的管理;加强存货(如各项办公耗材和实验室耗材)的管理;加强水电管理,减少“跑、冒、滴、漏、空”等现象的发生。
高校也有品牌,虽然没有进行过商标注册。但是,比如清华、北大,在国内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再比如,高校前面若能冠以985或者211,那么也意味着这所学校的实力和知名度广为人知。正因为此,高校应当加强品牌管理。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利用高校人才聚集的优势,主动与相关企业合作,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要避免品牌的不当使用,不能只为了增加经费而将品牌在一些无关学校发展或社会效益的领域内使用。除此之外,学校应当重视管理上的蝴蝶效应。所谓蝴蝶效应是指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调节,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好的微小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高校应当防微杜渐,将可能引起危机的苗头及时扑灭于萌芽中,同时也要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机制。
深化改革,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事情,同时也是诸如文化、体育、教育等领域的事情。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校必须要学会适应新的变化,适应时代要求。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后勤保障,需要履行好其大后方的角色。高校应当通过革新观念、建章立制、提高方法、更新技术设备等措施,加强和改善财务管理工作,为高校更好地做好自己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撑。本文仅仅从上述几个角度进行探究,当然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管理工作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1]熊艳.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殊性探讨[J].事业财会,2008(1).
[2]舒敏芬.谈高等学校财务风险及其防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5).
[3]张淑玲.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9(4).
[4]陈剑.电子政务下高校财务管理方式创新[J].财会通讯,2009(23).
[5]陈晓莉.杜邦分析体系在高校财务分析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