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人文科学系,福建 厦门 36102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进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自2012年起,教育部颁布文件,决定“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1]经 2012、2013年两年的专项计划招生后,2014年,教育部再次提出三项工作举措,进一步增加了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规模。教育部面向贫困生倾斜的政策,是对抗高等教育阶层化、社会结构固化的一项好措施,对改变贫困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推进教育公平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寒门学子进入高校,使高校中的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且日益严重。这些数量众多的贫困生,作为高校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由于经济的原因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建设发展,增大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压力和难度,引发了包括经济、心理、学习、社会等诸多方面的矛盾。为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各高校也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以临时困难补助、助学金、缓减学费、勤工助学等为辅的自主高校贫困学生的助学体系,帮助家庭贫困的学生减轻生活压力,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贫困生问题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解困问题,因物质贫困而导致的思想及心理问题日渐凸显,前些年在大学校园中发生的马加爵事件,以及近年在某高校发生的曾经的高考状元因“丑”杀人,就是很好的说明。因此,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不仅关系到贫困生自身发展和成长的命运,也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途。如何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主要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且生活水平明显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无力支付在校期间学杂费或支付有困难的高校学生。这些学生主要来自于以下几类家庭:一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二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地区家庭,三是父母双方或一方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四是孤儿家庭。其基本的特征是家庭经济收入普遍较低,无法保障他们在学校的基本生活,也无力缴纳学费和购置必要的生活和学习用品,以至于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业和生活,从而形成了“高校贫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对于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家庭而言,其生活的地方经济落后,交通不便,世代务农,基本过着靠天吃饭的生活,除了种地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有些家庭即使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但因自身能力限制,收入微薄。这些低收入或者基本没有收入的家庭,在勉强供养孩子上完高中以后,再也负担不起供子女上大学的费用。而且,大多数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加上受传统的传宗接代观念的影响,这些家庭也往往是多子女家庭,他们的父母在辛苦供养子女上高中后,无法再继续提供上大学的学费。笔者曾遇到这样的家庭,一个来自山西农村的新生,仅仅带着800元来到学校,交完了军训费等基本费用后,再也无法缴纳学费和住宿费了,笔者一问,家里有一个姐姐也在读大学,下面还有三个弟妹在读书,800元还是家里在她入学前东拼西借找齐的。调查统计,这样的农村多子女家庭在高校贫困生中高达60.7%[2]。再有就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以及家庭的意外变故,如家里亲人身患重病、父母离异、父母双亡或者遭遇了天灾人祸等,使家庭丧失了经济来源或常年有重大支出,仅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再供子女上大学已无能为力。
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也造成其思想上出现了一些比较复杂的状况,在笔者所接触的一些贫困生中,他们中有表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一面,使他们能正视自己及家庭所遇到的困难,将其化作前进的动力,勤奋进取,努力用自己的奋斗来改变自己及家庭的现状。但另一方面,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中也有很多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的思想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贫困生能在较差的物质和生活条件下考入大学,都有着很强的成就动机和自尊心。这种成就动机使他们能在中学阶段刻苦学习,取得比较优秀的学习成绩,使自己成为家长、老师,甚至是周围同学称赞的对象,满足自己的自尊心,从而获得自信。但进入大学后,原来占优势的学习成绩不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但由于大学阶段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当使他们原来能够维持自身自信和自尊心的东西不复存在,又时时面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上的差距时,他们会突然间感觉自己的优势荡然无存,从而加深他们的自卑。伴随着这种强烈的自卑,他们又通常以维护自己过度的自尊来掩饰。其他同学不经意的言行往往就会触痛他们,引起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对立,如前面所述及的某高校学生校园杀人事件,就是在贫困和“丑”的双重压力下,以当地状元的身份考上了该高校,但是却在大学中由于成绩并不特别突出,加重了他的自卑心理,在和寝室同学因一件小事情发生冲突后,强烈的自尊和自卑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也有一些自尊心和自卑心过强的贫困生,为了掩饰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常常通过竭力“包装自己”,在行为上作出一些和自己现实状况不相称甚至相反的举动,在老师同学面前“绷面子”、“说大话”,甚至欺骗老师同学等等。这种“假面”的生活,常常使他们不堪重负,引发新的心理和思想问题。而当真相被揭穿的时候,往往会使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彻底崩塌,从而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一些贫困生为了不暴露自己家庭的窘况,往往“离群索居”,回避各种有可能同其他人接触的活动和机会。他们往往性格趋于内向,不擅交际,不愿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导致他们与其他学生产生了距离,缺乏必要的在校园内外的人际交往。
大学阶段本应是学生们在进入社会前进行人际交往的学习和锻炼的时期。但由于他们的退缩和回避,使他们失去了良好的学习社会的机会,不利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使他们更加的“沉默寡言”,脱离于集体,也更为孤僻和偏激。
目前,高校贫困生对经济困难这一问题存在两种不同的思想状态。一种是积极主动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问题;但也有另一种是消极被动地“等、靠、要”,对困难补助有依赖心理,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国家和学校的各种减免补助和社会的援助是应该的,而他们获得这些补助和援助应该是无条件的和无代价的,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如有的学生,在面临申请贷款完成学业和获取助学金完成学业的选择时,只选择后者,不愿选前者。这些学生,一旦认为自己得到的关心和照顾不够时,如看见他人比自己获得的资助更多,或者是自己获得的资助没有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他们就会不痛快,抱怨社会、学校对自己“不公”,进而形成各种心理和思想问题。
高校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和家庭,当贫困生还努力地为学费和生活费而苦苦奋斗的时候,也有同学因生于比较富裕的家庭而大肆消费,很容易使贫困生因两相对比而产生疑问。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听贫困生质疑,“我的父母在家每天辛苦劳作,但是却不能支付我的学费。而某些同学的父母却能够很轻松地挣钱,这社会为什么会这么不公平”,或者“他还不如我,只是因为有个好父亲或好母亲,却能够穿名牌用名牌,而我却还在为学费苦恼”的疑问,继而片面地认为自己的贫困是社会因素造成的,并抱怨社会不公,产生对社会人和事的仇视心理,甚至会滋生报复打击的极端思想。这些学生对国家和社会也存在严重的不满,认为国家的政策只是为富人服务,使富人更富,穷人更穷。加上目前社会的确存在的一些腐败和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更容易使他们将这些不公和腐败的问题放大,继而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产生反社会的情绪和行动。
高校贫困生的消极思想不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而且很容易造成他们人格的不健全和偏执心理,影响他们的健康成才,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国情、校情和高校贫困生的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济救助和心理救助进行有机结合,引导他们理性地认识贫困、理解贫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贫困,克服贫困,并将贫困化成动力,积极成才。
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关注和爱护,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学生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对他们的能力培养,帮助他们同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和有效交流,使他们和其他同学建立团结融洽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和班级的温暖。同时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小型晚会等等,鼓励他们参加,锻炼口才和交往能力,发展和展示特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更重要的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思想上正面引导贫困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正确分析和看待家庭贫困的原因,使学生对社会和家庭有客观而正确的认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选择一些克服贫困而成功的典型例子,如新东方的俞洪敏等人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让他们直面困难,勇于向前,自立自强。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做到关注其心理动态、研究思想状况及动因、分析其特点、把握其需求。通过对他们的个别心理咨询,引导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帮助他们尝试改善人际关系,指导他们调控自己的情绪,降低心理焦虑的水平;通过组织团体心理辅导,解决高校贫困生群体中存在的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群体。
在一些学校,由于建立的助困制度存在遗漏和缺陷,一些诚信度差的学生便利用这些空子,取得奖助贷的资格,如利用虚假信息骗取助学金、欠贷不还等。在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堵住这些漏洞的同时,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诚信教育、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如实反映自身及家庭的各种情况,不受不该受的资助,严格遵守资助协议和贷款合同,诚实守信;加强对贫困生的爱心教育和感恩教育,使他们懂得奉献和感恩,懂得在接受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帮助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帮助他人。
高校贫困生工作涉及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作,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是贫困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贫困生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通过积极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帮助他们自强自信,使每一位高校贫困生不仅学有所成,更能成为思想健康、品德高尚的人。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教学[2012]2 号),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15_zcwj/201204/xxgk_134392.html.
[2] 薛浩.高校贫困生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