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例小肠瘘的外科综合治疗分析

2015-02-21 13:43邓其学
云南医药 2015年2期
关键词:瘘口管状生长抑素

邓其学

(景洪市橄榄坝医院,云南 景洪 666108)

肠外瘘(Enterocutaneous Fistula,EF) 是临床上一种严重并发症,常见于手术和腹部外伤后。肠外瘘患者往往伴随有大量的体液、消化酶、及电解质的丢失,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前,肠外瘘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60%[1],其主要致死原因是腹腔内严重感染、败血症,营养不良和水电解质紊乱[1]。近年来,随着肠内外营养支持,抗生素,外科手术方式,及重症监护等的迅速发展,肠外瘘的病死率已明显下降,现今其死亡率已降至10%~20%[2,6]。但在肠外瘘中,尤以小肠瘘让外科医生更加难以处理,主要因为其并发症多,患者所承受痛苦大;加之病程长,患者及家庭所承受经济负担重,这均导致患者的预后不甚理想。目前如何降低小肠瘘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这是临床一直关注的问题,我们对近年来本院的临床病例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和大家一起分析探讨。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院2002年5月-2014年6月腹部手术后并发小肠瘘患者25例,其中男16例,女9例,患者年龄23~66岁,平均年龄为(42.7±3) 岁。患者发生肠外瘘至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间隔为2~12d,平均间隔为(7.3±2.4) d,其中7~9d为高峰,共有10例发生于此期间;患者至后期确定性手术治疗时间间隔为50~95d,平均间隔为(66±14.6) d,共有7例发生于此期间。

2.病因及肠瘘类型 本研究导致EF的手术原因:小肠手术后13例,胆道手术后3例,胰腺疾病4例,其他肠道手术(如阑尾、粘连性肠梗阻) 5例,以上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腹腔局部感染,消化液侵蚀瘘口致肠壁水肿、糜烂等临床症状。具体小肠瘘类型见表1。

国际上一般将每日空腹流出肠液量超过500ml称为高流量瘘,低于500ml为低流量瘘[3],本研究中低流量瘘均为管状瘘、单发瘘;高流量瘘中有6例管状瘘,其余为唇状瘘。

治疗方法 EF诊断根据患者胃肠手术后的临床症状、腹部体征、引流液的性状、造影检查等可明确。所有患者在明确诊断后,均给予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非手术治疗包括禁食水、胃肠减压、控制感染、充分腹腔引流、全身重要脏器功能及内环境的监测、纠正内环境紊乱、应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中心静脉置全肠外营养支持管、营养支持等多种临床治疗。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控制性手术及确定性手术两种手术方式。前者包括肠转流术、腹腔感染清除术、腹腔冲洗引流术等;后者包括肠切除肠吻合术、肠瘘口修补术等[4]。

表1 25例腹部手术后小肠瘘的类型

1.引流:本研究中25例患者均给予充分引流,同时根据瘘口的类型、大小,引流量多少,是否局限化,腹膜炎的严重程度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调整具体方案。其中有7例明确EF诊断后,因腹部腹腔引流管无法有效引流,另重新置入双套管持续吸引引流,其余患者均依靠腹部手术时置放的引流管引流。

2.营养支持:在充分引流的基础上,全胃肠外营养(TPN) 为主要的营养支持方式,本研究25例EF患者早期均行TPN,支持时间为12~80d,平均(52.1±10.8) d,同时补充所需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本研究中有19例患者先用TPN营养支持,后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或待腹腔引流量明显减少、感染控制并且窦道形成时,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EN)。

3.生长抑素(SS) +生长激素(rhGH) 的应用:对于本研究中10例低流量/管状瘘患者,我们均采用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在发现EF1周内),术后3d内给予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每12h给药1次,3d后开始给予生长激素(rhGH)4U,每天2次,皮内注射,应用5~7d(平均6.1±1.4) d,并立即停用生长抑素(SS)。而对于本研究中15例高流量EF患者,均给予生长抑素(SS) 治疗约14~20d(13.4±6.3) d,剂量同上;其中5例管状瘘EF患者肠液流出量逐渐减少至100ml/d时停止SS,改用生长激素(rhGH),rhGH的剂量为4~5U,每天2次,皮内注射,持续3~18d(平均10.6±7.2) d后瘘能自行愈合。

4.手术治疗:本研究中10例低流量/管状瘘患者早期确定性手术,依据瘘口位置确定手术入路方式,可选择适当扩大原切口入腹或是另行选择切口,首先分离腹腔内粘连明确EF部位,并提取腹腔脓液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清除坏死组织。如果为十二指肠瘘患者,应去除瘘口周围坏死组织行瘘口修补术,创面用空肠浆肌层覆盖,常规行胃、空肠造瘘;如果为空、回肠瘘患者,切除包括肠瘘及周围炎症水肿较明显的肠段后行肠吻合。手术过程中操作要轻柔缓慢,并尽可能的缩小手术操作范围,术毕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腹腔,直至冲洗液变清亮,安放多根引流管,缝合切口,并行减张缝合。

本研究10例未能自行愈合的高流量EF患者,分别为1例管状瘘,9例唇状瘘患者。在应用SS后有5例唇状瘘患者瘘口已逐渐转为管状瘘,此5例患者+1例管状瘘患者腹腔引流量均保持在300ml/d左右,对于这类患者,我们采用凡士林纱条、蕈型管堵瘘,利用蕈型管的张力堵住瘘口,同时于瘘口远端置入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EN),通过SS+堵瘘治疗后1例管状瘘,5例唇状瘘转管状瘘患者瘘口已逐步自行愈合。其余4例唇状瘘患者我们同样尝试给予堵瘘治疗,但每日腹腔仍有肠瘘液流出,其引流量仍在400ml以上;对于这4例SS+堵瘘治疗未能愈合的患者,我们继续给予肠内营养1~2月后,待患者身体逐步恢复,瘘口感染好转后再行后期确定性手术。

5.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所有患者均完全治愈,未发生死亡病例,10例低流量/管状瘘患者行早期确定性患者均无明显并发症,5例高流量/管状瘘经SS+rhGH治疗后自行愈合;10例高流量/管状、唇状瘘患者中有6例患者堵瘘后治愈;余4例堵瘘失败者,在1~2个月后行后期确定性手术治愈。

本研究25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25~95d,平均(60±13.7) d;其中10例早期确定性手术患者完全恢复饮食时间为12~23d,平均(18±7.4)d,平均住院天数(25±14.7) d;5例行SS+rhGH治疗患者完全恢复饮食时间为25~35d,平均(29±5.6) d,平均住院天数(40.1±20.8) d;10例行SS+堵瘘治疗患者中,6例行SS+堵瘘治疗治愈患者完全恢复饮食时间为28-40d,平均(32.2±7.5) d,平均住院天数(52.9±17.2)d,4例后期确定性手术患者完全恢复饮食时间为55~76d,平均(63.1±10.5)d,平均住院天数(64.8±18.3)d;临床治疗前后住院天数及完全恢复饮食时间指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讨 论 近年来,随着对肠外瘘的病理生理逐渐了解认识,各种治疗理念的更新,EF患者的病死率越来越低。但是在肠瘘发生后,还是会因感染导致肠襻充血、水肿、组织脆弱,加之细菌可产生蛋白酶导致肠吻合口或缝合口发生瘘,当有明显腹腔感染时,不进行肠切除吻合术或缝合已成为外科医师遵守的格言[5]。笔者结合本研究中的16例病例的治疗经验,认为目前对EF患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腹腔引流:小肠瘘有大量的肠液流出,而这会导致或加重瘘口的感染和水肿,而控制感染和减少肠外瘘的关键是早期有效的引流。过去我们采用的都是腹腔引流管被动引流,而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置入双套管持续吸引引流,这较前者更有利于潴留肠液的引流及腹腔感染的控制。

除了有效的引流,对于腹腔内感染和全身反应重者,我们还常规行生理盐水腹腔冲洗,结合双套管持续负压吸引,直至腹腔引流液清亮,每日腹腔冲洗量约为1500~2000ml,如此治疗后全身炎性反应及腹腔内感染会更快减轻,直到上述症状消失或腹部碘水造影无明显肠瘘后可考虑停止冲洗,待腹腔引流量减少至每天10~20ml时可以逐步松管、退出直至拔除。

2.营养支持:因为EF患者丢失大量的消化液,特别是高流量的患者以及腹腔感染造成的负氮平衡,高消耗状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因此必须早期给予营养支持,补足患者每日所需的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各种营养维生素,水及电解质,现全胃肠外营养(TPN) 已作为EF患者营养支持的主要措施之一,它能有效的补足上述的各种物质及能量,而TPN长期使用的后果则会导致肠道黏膜的萎缩和肠道菌群失调,因此我们在能控制肠瘘液流量的情况下,应该尽快恢复患者的肠内营养(EN),可以从TPN+EN逐步过渡到EN,最终恢复正常饮食。

表2 不同治疗方式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比较

3.生长抑素+生长激素:黎介寿等[6]报道,联合应用生长抑素、rhGH和营养支持治疗29例肠外瘘,治愈率达96.5%(28/29)。本研究中也显示了联合应用生长抑素、rhGH可有效的减少肠液的流量,对于高流量唇状瘘患者,可以改善瘘口的水肿,减少肠液流量,在肠液<300ml/d最终堵瘘成功;对于不能堵瘘的高流量唇状瘘患者,生长抑素+rhGH亦能提供围手术期的支持,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防止术后EF复发。

4.早期确定性手术:任建安等[7]在联合应用生长抑素、rhGH和营养支持治疗基础上他们又对26例病人进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术后72h使用rhGH,均获成功。本研究也证明了该方法是确实有效的,6例低流量管状瘘行早期确定性手术,术后联用生长抑素+rhGH,其治愈率达100%。该手术关键在于术中彻底清除病灶以及有效的引流,术后联用生长抑素+rhGH可降低肠腔内置管的压力,减轻吻合口张力,从而加速吻合口的愈合,降低肠外瘘的复发机率。其手术时机应严格控制在原手术后1周之内,患者未发生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腹腔无严重粘连、无严重营养不良和其他临床并发症等情况。

综上所诉,通过本研究,目前对EF患者的治疗,笔者认为主要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于低流量的管状瘘,都应行早期确定性手术,这可大大缩短患者的禁食及住院时间,为患者节约治疗费用;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具有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因而是目前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2.对于中高流量的管状瘘患者,特别是唇状瘘患者,应在给予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营养支持的基础上,有效减少患者的肠瘘液量,当肠瘘液<300ml/d、唇状瘘变为管状瘘时,可尝试堵瘘,其成功率可大大提高;3.对于上述方法失败的患者,可肠瘘液<300ml/d时再行确定性手术,术后联用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营养支持,亦可另患者肠瘘彻底恢复。

[1]SCHECTER,W.P,Management of enterocutaneous fistulas.Surg Clin North Am,2011,91(3):481-491.

[2]DRAUS,J.J,Enterocutaneous fistula:are treatments improving?Surgery,2006,140(4):discussion 576-578.

[3]CAMPOS,A.CA multivariate model to determineprognostic factors in gastrointestinal fistulas.J Am Coll Surg,1999.188(5):P:483-90.

[4]李伟,李志霞.胃肠手术后肠瘘治疗时机及方式的选择[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4):1971-1974.

[5]杨道贵,邵峰.生长抑素、生长激素、营养支持在小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肠内与肠外营养,2004,11(4):199-201.

[6]黎介寿,任建安,王新波,等.生长抑素与生长激素促进肠外瘘自愈的机理与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6):447-450.

[7]任建安,蔡晓敏,姜军,等.肠外瘘早期确定性手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3):191-194.

猜你喜欢
瘘口管状生长抑素
影像学研究硬脊膜动静脉瘘进展
泮托拉唑与生长抑素联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当中的治疗有效性及不良反应探讨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肾脏黏液样管状和梭形细胞癌1例报道
奥曲肽联合生长抑素在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治疗效果
浅谈管状骨架喷涂方法
内镜吻合夹在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消化道瘘中的应用
超声下瘘口压迫加瘤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肱假性动脉瘤17例临床改良探究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瘘口定位与内镜手术21例分析
奥美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及对止血成功率的影响